-
从兄 编辑
从兄的第一种含义,指的是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即伯叔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父亲的侄子(即兄子/弟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自己的堂兄(也称为堂哥)(即从父兄)。
从兄的第二种含义,指的是祖父的亲兄弟的孙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即伯叔祖父(即从祖祖父)的孙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父亲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即堂伯叔父(即从祖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父亲的堂侄(即从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自己的从兄(即从祖兄)。
从兄的第三种含义,指的是曾祖父的亲兄弟的曾孙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即伯叔曾祖父(即族曾祖父)的曾孙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曾祖父的侄曾孙(即族曾孙)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祖父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孙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即堂伯叔祖父(即族祖父)的孙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祖父的堂侄孙(即族孙)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父亲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即从伯叔父(即族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父亲的从侄(即族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自己的族兄。
从兄的第四种含义,指的是比“本义族兄”血缘关系更远的己辈男子,是自己的四从兄(即亲同姓)、五从兄、六从兄等。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申子请仕其从兄官,昭侯不许也。
从父兄
从兄
从兄的第一种含义,指的是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即伯叔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父亲的侄子(即兄子/弟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自己的堂兄(也称为堂哥)(即从父兄)。
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上古汉语称为从父兄(“从父”+“兄”的意思),晋代简称为从兄;
父亲的亲兄弟(即伯叔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晋代称为同堂兄,唐代简称为堂兄;
父亲的亲兄弟(即伯叔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唐代也称为从哥、堂哥;
父亲的亲兄弟(即伯叔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称为堂兄、堂哥。
自己和从父兄是同祖父的兄弟关系(即从父兄弟)。
亲属关系在五服之内,从父兄死后的丧服为大功。
示例1:从兄=从父兄
三国·曹丕《典论》记载“亡兄孝廉子脩、从兄安民遇害。”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骃(yīn)列传第四十二》:“寔(shí)〖崔寔(崔台)〗从兄(从父兄)烈〖崔烈〗,有重名于北州,历位郡守、九卿。”
博陵郡安平县崔氏世系表 | |||
崔毅 | 崔骃 | 崔盘 | 崔烈 |
崔寔 | |||
附:崔寔(shí),又名崔台。 |
南梁·萧子显《南齐书·列传第十三·王琨传》:“初,从兄(案从父兄)华〖王华〗孙长袭华爵为新建侯,嗜酒多愆失。琨上表曰:‘臣门侄不休,从孙(案从孙裹义)长是故左卫将军嗣〖王嗣〗息,少资常猥,犹冀晚进。顷更昏酣,业身无检。故卫将军华忠肃奉国,善及世祀;而长负衅承对,将倾基绪。嗣小息佟〖王佟〗闲立保退,不乖素风,如蒙拯立,则存亡荷荣,私禄更构。’出为冠军将军、吴郡太守,迁中领军。”
王廞 | 王华(新建县开国宣侯) | 王嗣(新建定侯) | 王长(新建侯) | 不详 | |
王佟(王终,新建侯) | 不详 | ||||
王怿 | 王琨(王昆仑) | 不详 | - | ||
附:王佟,《宋书》作王终。王琨,又名王昆仑,父亲是王怿。 |
《南齐书·列传第二十四·王思远传》:“王思远,琅邪(郡)临沂(县)人。尚书令晏从弟(《南史》作从父弟)也。父罗云,平西长史。思远八岁,父卒,祖弘之及外祖新安(郡)太守羊敬元,并栖退高尚,故思远少无仕心。……临海(郡)太守沈昭略赃私,思远依事劾奏,高宗(《南史》作明帝,萧鸾)及思远从兄(从父兄)晏、昭略叔父文季请止之,思远不从,案事如故。”(同述称谓关系“从兄”有《南史》列传第十四《王镇之附晏从弟思远传》)
王耆之 | 王随之 | 王弘之 | 王普曜 | 王德元 | ||
王诩 | 不详 | |||||
王罗云 | 王思玄 | 不详 | ||||
王思征 | 不详 | |||||
王思远 | 不详 | |||||
附:王德元,又名王湛。世系详见:琅邪王氏。 |
北齐·魏收《魏书·列传第五十五·崔励传》:“领军将军元义为明堂大将,以励〖崔励〗为长史。(崔励)与从兄(励生于449年、鸿生于478年,有误,应为从父弟)鸿〖崔鸿〗俱知名于世。”
唐·李延寿《北史·列传第十二·封懿传》:“肃〖封肃〗,字元邕,博涉经史。太傅崔光(崔孝伯)见而赏焉。(封肃)位尚书左中兵郎中。(封肃)性恭俭,不妄交游,唯与崔励(449年—522年)、励从兄(有误,应为从父弟)鸿〖崔鸿(478年—525年)〗尤相亲善。”
清河郡崔氏世系表 | ||||||||||
崔琰 | 崔谅 | 崔遇 | 崔瑜 | 崔灵和 | 崔宗伯 | 崔䴙 | 崔瞻 | |||
崔钦 | 崔京 | 不详 | 崔琼 | 崔辑 | 崔修之 | 崔元孙 | 崔士安 | 不详 | ||
崔士和 | 崔乾亨 | |||||||||
崔士泰 | 崔肇师 | |||||||||
崔幼孙 | 崔光韶 | 崔通 | 不详 | |||||||
崔光伯 | 崔滔 | 不详 | ||||||||
崔攸之 | 不详 | - | - | - | ||||||
崔目连 | - | |||||||||
崔曰连 | 崔僧祐 | 不详 | ||||||||
崔僧深 | 崔伯驎 | 不详 | ||||||||
崔伯骥 | 不详 | |||||||||
崔伯凤 | 不详 | |||||||||
崔祖龙 | 不详 | |||||||||
崔祖螭 | 不详 | |||||||||
崔祖虬 | 不详 | |||||||||
崔旷 | 崔灵延 | 崔光 | 崔励 | |||||||
不详 | ||||||||||
崔敬友 | 崔鸿 | 崔子元 | ||||||||
崔道固 | 崔景微 | 崔休纂 | 不详 | - | ||||||
崔景业 | 崔休绪 | 不详 | ||||||||
附: 1.崔䴙(pì),《北齐书》作崔䴙,《北史》作崔甗(yǎn),《魏书》和《新唐书世系表》作崔忄夌(línɡ),《古今姓氏书辨证》作崔稜(línɡ)。 2.崔目连和崔曰连是否为同一人,待考。 3.崔光,又名崔孝伯。 4.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十二·崔毛徐司马传第十二》注引西晋·郭颁《魏晋世语》:“琰兄孙谅,字士文,以简素称,仕晋为尚书、大鸿胪。” 5.西晋·荀绰《冀州记》:“谅即琰之孙也。” 6.北齐·魏收《魏书·列传第十二·崔玄伯传》:“显祖时,有崔道固(崔辑的儿子,崔修之的兄弟),字季坚,琰八世孙也。祖琼,慕容垂车骑属。父辑,南徙青州,为泰山太守。道固贱出,嫡母兄攸之、目连等轻侮之。”以资料无法确认该条记载正确与否,据此推定崔肇师为崔琰十二世孙。 7.北齐·魏收《魏书·列传第二十·崔逞传》:“崔逞,字叔祖,清河东武城人也,魏中尉琰之六世孙。曾祖谅,晋中书令。祖遇,仕石虎,为特进。父瑜,黄门郎。”据此推定崔䴙为崔琰十一世孙。 8.北宋·陈彭年、丘雍等《广韵》:“琰字季圭,魏尚书。生谅,字士文。……京生琼。” 9.北宋·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琰生钦。钦生京。京孙琼,慕容垂车骑属。生辑,宋泰山太守,徙居青州,号青州房。辑生修之、目连。” 10.崔鸿的曾祖父,《崔氏族谱》中作崔修之,曾仕南朝宋为乐陵太守;崔鸿的祖父,《崔氏族谱》中作崔幼孙,曾仕南朝宋为长广太守。 11.崔灵延的祖父,北宋·陈彭年、丘雍等《广韵》中作崔旷。崔灵延与崔道固曾一起作战,两人应当比较亲的关系(见于《北史》、《魏书》、《广韵》)。 |
北齐·魏收《魏书·列传第七十一上·外戚传上》:“刘罗辰(独孤奴真),代(国)人,(北魏)宣穆皇后 (刘氏)之兄也。父眷〖刘眷(独孤头眷)〗,为北部大人,帅部落归国。罗辰有智谋,谓眷曰:‘从兄(从父兄)显〖刘显(独孤丑伐)〗,忍人也,愿早图之。’眷不以为意。”
唐·李延寿《北史·列传第八·刘库仁(弟子罗辰、罗辰曾孙仁之)传》:“眷〖刘眷(独孤头眷)〗第三子罗辰〖刘罗辰(独孤奴真)〗,机警有智谋,谓眷曰:‘从兄(从父兄)显〖刘显(独孤丑伐)〗,忍人也,愿早图之。’眷不以为意。”
南匈奴独孤部刘氏(独孤氏)简表 | |||
刘路孤〖首领〗 | 独孤没根〖南部大人〗 | 独孤丑伐〖首领〗 | 不详 |
刘肺泥 | 不详 | ||
刘亢埿〖首领〗 | 不详 | ||
独孤头眷〖北部大人〗 | 刘犍 | 不详 | |
独孤奴真〖北部大人〗 | 刘殊晖 | ||
不详 | |||
刘去斤 | 不详 | ||
附: 1.独孤没根,又名刘库仁、刘洛垂。 2.独孤头眷,又名刘眷。 3.独孤丑伐,又名刘显。 4.刘亢埿(ní),又名刘亢掞。 5.独孤奴真,又名刘罗辰。 6.苻坚于376年灭鲜卑族拓跋氏代国,将原来的代国一分为二:黄河以东由刘库仁(刘洛垂、独孤没根)统治,黄河以西归刘库仁(刘洛垂、独孤没根)的侄子刘卫辰(独孤奴真)管辖。 |
唐·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李淳风等《晋书·列传第七·宗室传》:“会惠帝〖西晋孝惠皇帝〗(司马衷)西迁,虓(xiāo)〖司马虓〗与从兄(从父兄)平昌(县)公模、长史冯嵩等刑白马歃血而盟,推东海(郡)王越为盟主,虓都督河北诸军事、骠骑将军、持节,领豫州刺史。”
河内郡温县司马氏世系表 | |||||||
司马防 | 司马懿〖西晋高祖〗 | 司马师〖西晋世宗〗 | 司马攸⊕ | 司马蕤⊕ | - | - | - |
司马冏 | 司马照⊕ | 无子 | |||||
司马超 | 无子 | ||||||
司马柔之⊕ | 司马建之 | 不详 | |||||
司马昭〖西晋太祖〗 | 司马炎〖西晋世祖〗 | 司马衷〖西晋惠皇帝〗 | 司马遹 | 司马臧 | 无子 | ||
无子 | |||||||
司马柬 | 无子 | - | - | ||||
司马范 | 司马秀 | 不详 | |||||
司马乂 | 司马硕 | 无子 | - | ||||
司马遵⊕ | 无子 | ||||||
司马晏 | 司马邺〖西晋哀宗〗 | 无子 | |||||
司马炽〖西晋仁祖〗 | 无子 | - | |||||
司马攸⊕ | - | - | |||||
司马定国 | 司马蕤⊕ | 司马遵⊕ | |||||
司马照⊕ | |||||||
司马矩 | 司马祐 | 司马统 | 司马义 | 司马遵之 | |||
司马宗 | 不详 | 司马柔之⊕ | - | - | |||
司马睿〖东晋中宗〗 | 司马绍〖东晋肃祖〗 | 司马衍〖东晋显宗〗 | 司马丕〖东晋哀皇帝〗 | ||||
司马奕〖东晋废帝,海西县公〗 | |||||||
司马岳〖东晋康皇帝〗 | 司马聃〖东晋孝宗〗 | ||||||
司马冲⊕ | - | - | |||||
司马昱〖东晋太宗〗 | 司马曜〖东晋烈宗〗 | 司马德宗〖东晋安皇帝〗 | |||||
司马德文〖东晋恭皇帝〗 | |||||||
司马道子 | 司马元显 | ||||||
司马馗 | 司马泰 | 司马越 | 司马毗 | 司马冲⊕ | 无子 | - | |
司马保 | 无子 | - | |||||
司马黎⊕ | - | ||||||
司马绥 | 司马虓 | 司马黎⊕ | 无子 | ||||
司马进 | 司马承 | 司马恬 | 司马文思 | ||||
不详 | 不详 | 司马康之 | 不详 | ||||
注:人名后加⊕表示存在过继等关系。 附: 1.司马邺,又名司马业。司马义,又名司马羲。 2.司马攸,生父是司马昭,嗣父是司马师。司马蕤(ruí),生父是司马攸,嗣父是司马定国。司马照,生父是司马蕤,嗣父是司马冏(jiǒnɡ)。司马遵,生父是司马蕤,嗣父是司马颖。司马柔之,生父是司马宗的儿子,嗣父是司马冏。司马冲,生父是司马睿,嗣父是司马毗(pí)。司马黎,生父是司马模,嗣父是司马虓(xiāo)。 3.司马绍的庙号,一作肃祖,一作肃宗。 |
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四》:“及大军将发,(桓楚武悼皇帝桓玄)从兄(从父兄)太傅长史石生〖桓石生〗密以书报之;(桓楚武悼皇帝)玄〖桓玄〗大惊,欲完聚江陵。”
谯国(谯郡)龙亢县桓氏桓楚政权世系表 | |||
桓温〖桓楚太祖〗 | 桓伟 | 桓濬 | |
桓玄〖桓楚武悼皇帝〗 | 桓升 | ||
桓序 | 桓放之 | ||
桓诞 | |||
桓振〖桓楚皇帝〗 | |||
桓石秀 | 桓稚玉 | ||
无子 | |||
桓石生 | 不详 | ||
桓石绥〖桓楚皇帝〗 | 不详 | ||
不详 | |||
桓蔚 | 不详 | ||
桓胤 | |||
桓谦〖桓楚皇帝〗 | 不详 | ||
桓尹 |
《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八》:“初,混〖谢混〗与刘毅款昵,混从兄(从父兄)澹常以为忧,渐与之疏;(谢澹)谓弟璞及从子(从祖子)瞻曰:“益寿此性,终当破家。”澹,安之孙也。”
谢裒 | 谢瑶 | 谢澹,字景恒 | 谢里 | 不详 | |
谢琰 | 谢混,字益寿 | 谢涟 | 不详 | ||
世系详见:陈郡谢氏。 |
从祖兄
含义2:从兄=从祖兄
从兄的第二种含义,指的是祖父的亲兄弟的孙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即伯叔祖父(即从祖祖父)的孙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父亲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即堂伯叔父(即从祖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父亲的堂侄(即从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自己的从兄(即从祖兄)。
父亲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上古汉语称为从祖兄(“从祖”+“兄”的意思),晋代简称为从兄;
父亲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晋代称为再从兄,简称为从兄;
父亲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唐代称为从堂兄,简称为从兄;
父亲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唐代也称为再从哥、从堂哥,简称为从哥;
父亲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称为从兄。
自己和从祖兄是同曾祖父的兄弟关系(即从祖兄弟)。
亲属关系在五服之内,从祖兄死后的丧服为小功。
示例2:从兄=从祖兄
南梁·沈约《宋书·列传第十二·王诞传》:“王诞,字茂世,琅邪(郡)临沂(县)人,太保弘〖王弘〗从兄(从祖兄)也。祖恬〖王恬〗,中军将军。父混〖王混(王琨)〗,太常。”
《宋书·列传第十八·王惠传》:“王惠,字令明,琅邪(郡)临沂(县)人,太保弘〖王弘〗从祖弟也。祖劭〖王劭〗,车骑将军。父默〖王默〗,左光禄大夫。惠幼而夷简,为叔父司徒谧〖王谧〗所知。恬静不交游,未尝有杂事。陈郡谢瞻才辩有风气,尝与兄弟群从造惠,谈论锋起,文史间发,惠时相酬应,言清理远,瞻等惭而退。高祖〖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闻其名,以问其从兄(从祖兄)诞〖王诞〗,诞曰:‘惠后来秀令,鄙宗之美也。’”
《宋书·列传第十八·王球传》:“(南朝宋)元嘉四年(427年),(王球)起为义兴(郡)太守。(王球)从兄(从祖兄)王弘为扬州,服亲不得相临,加宣威将军,在郡有宽惠之美,徙太子右卫率。”
《宋书·列传第十三·谢方明传》:“(谢方明)从兄(从祖兄)景仁〖谢裕〗举为高祖〖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中兵主簿。方明事思忠益,知无不为。高祖谓之曰:“‘愧未有瓜衍之赏,且当与卿共豫章国禄。’屡加赏赐。方明严恪,善自居遇,虽处暗室,未尝有惰容。无他伎能,自然有雅韵。从兄(从祖兄)混〖谢混〗有重名,唯岁节朝宗而已。”
北齐·魏收《魏书·列传第五十四·崔亮传》:“时陇西(郡)李冲当朝任事,亮〖崔亮〗从兄(从祖兄)光〖崔光〗往依之,谓亮曰:‘安能久事笔砚,而不往托李氏〖李冲〗也?彼家饶书,因可得学。’”
《渭南文集》卷十九《跋范元卿舍人书陈公实长短句后》:时予从兄伯山、仲高、叶晦叔、范元卿皆同场屋,六人者,盖莫逆也。公实谓予“小陆”。又《渭南文集》卷十七《复斋记》:“仲高于某为从祖兄,某盖少仲高十有二岁。方某为童子时,仲高文章论议已称成材,冠峨带博,车骑雍容,一时名公卿皆慕与之交,诸老先生不敢少之。”
三从兄
含义3:从兄=三从兄
从兄的第三种含义,指的是曾祖父的亲兄弟的曾孙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即伯叔曾祖父(即族曾祖父)的曾孙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曾祖父的侄曾孙(即族曾孙)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祖父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孙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即堂伯叔祖父(即族祖父)的孙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祖父的堂侄孙(即族孙)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父亲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即从伯叔父(即族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父亲的从侄(即族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自己的族兄。
父亲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上古汉语称为族兄(“族”+“兄”的意思);
父亲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唐代称为三从兄,简称为从兄;
父亲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唐代也称为族哥;
父亲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唐代也称为三从哥,简称为从哥;
父亲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称为族兄。
自己和族兄是同高祖父的兄弟关系(即族兄弟)。
亲属关系在五服之内,族兄死后的丧服为缌麻。
示例3:从兄=三从兄
《大唐故使持节都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柱国、遂安王墓志铭》:“(遂安郡)王讳安〖李安〗,字世寿,陇西(郡)成纪(县)人也。太武皇帝〖唐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再从侄,皇上〖唐太宗文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之从兄(三从兄)。”
代北郡武川县李氏(大野氏)世系表 | ||||
李天锡〖懿祖〗 | 李虎〖太祖〗 | 李昞〖世祖〗 | 李渊〖高祖〗 | 李世民〖太宗〗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李安 |
四从兄至以后
含义4:从兄=四从兄=五从兄=六从兄=……
从兄的第四种含义,指的是比“本义族兄”血缘关系更远的己辈男子,是自己的四从兄(即亲同姓)、五从兄、六从兄等。
自己和四从兄(即亲同姓)、五从兄、六从兄等,是同天祖父以上(含同天祖父)的兄弟关系。
亲属关系在五服之外,四从兄(即亲同姓)、五从兄、六从兄等,死后无服。
示例4:从兄=四从兄=五从兄=六从兄=……
唐·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李淳风等《晋书·载记第三·刘曜纪》:“(汉赵襄宗昭文皇帝)刘曜,字永明,元海〖刘渊〗之族子(族子裹义)也。少孤,见养于(汉赵高祖光文皇帝)元海。幼而聪彗,有奇度。年八岁,从元海猎于西山,遇雨,止树下,迅雷震树,旁人莫不颠仆,曜神色自若。(汉赵高祖光文皇帝)元海异之曰:‘此吾家千里驹也,从兄(汉赵宣成皇帝刘绿)为不亡矣。’”
世系不明
战国·韩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申子〖申不害〗请仕其从兄官。(《战国策·韩策一》:“申子请仕其从兄官,昭侯不许也。”鲍彪注:“仕其从父兄以官。“)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崔林)少时晚成,宗族莫知,惟从兄琰〖崔琰〗异之。”
《通典》禮典 第六十:宋江氏問裴松之曰:“從兄女先剋此六月與庾長史弟婚,其姊蔡氏去三月亡,葬送已畢。從兄無嗣,兄子簡為後。今與從妹同服大功。大功末可以嫁子,不知無父而兄有大功服,可復嫁妹不?”
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晋纪十九》:“春,二月,(桓楚太祖宣武皇帝)桓温军至青衣。汉主〖成汉文皇帝〗势〖李势〗大发兵,遣叔父右卫将军福、从兄镇南将军权、前将军昝(zǎn)坚等将之,自山阳趣合水。”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二》:“姚襄将图关中,夏,四月,自北屈进屯杏城,遣辅国将军姚兰略地敷城,曜武将军姚益生、左将军王钦卢各将兵招纳诸羌、胡。兰,襄之从兄;益生,襄之兄也。”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七》:“(翟魏威宗天王)辽〖翟辽〗,(丁零族首领)真之从兄也。”
《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五月,乙酉,(后)燕军至台壁,(西燕康宗武桓皇帝)永〖慕容永〗遣从兄(从父兄,不确)太尉大逸豆归〖慕容大逸豆归〗救之,平规击破之。”
昌黎郡棘城县东部鲜卑慕容氏西燕简表 | ||||
慕容涉归 〖慕容部鲜卑大单于〗 | 慕容运 | 不详 | 慕容永〖西燕中兴皇帝〗 | 慕容亮 |
慕容弘 | ||||
逸豆归曾祖=涉归? | 逸豆归祖=慕容运? | 不详 | 慕容大逸豆归 | 慕容小逸豆归 |
说明:原表转见:慕容农。 |
《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一》:“(北凉太祖武宣王)蒙逊〖沮渠蒙逊〗从兄男成为(北)凉将军,闻蒙逊起兵,亦合众数千屯乐涫。”
南宋·叶适《刘建翁墓志铭》:“建翁〖刘建翁〗内事两世母,奉从兄,抚幼弟;外交朋友,接乡里,通无共有。”
清·叶廷管《鸥陂渔话·复园嘉会图》:“紫袷衣倚柱而坐者为唐星毂,垂钓者为从兄实林〖唐实林〗。”
从兄子(附)
《后汉书》儒林列传下:苍授梁人戴德,及德从兄子圣、沛人庆普,于是有大戴、小戴、庆氏,三家并立。
(1)《史记》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传》: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从父兄之子)也。父世观津人。喜宾客。
扶风郡窦氏世系表 | |||
窦扈 | 窦经 | 不详 | 窦婴 |
窦充 | 窦漪房【孝文皇后】 | 刘启【孝景皇帝】 | |
表格参考资料: |
(2.1)《后汉书》:孝宣皇帝以为去圣久远,学不厌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书,后又立京氏易。
注大、小夏侯谓夏侯胜、胜从兄子建〖夏侯建〗也。京氏,京房也。
(2.2)《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下》:桓帝邓皇后讳猛女〖邓猛女〗,和熹皇后(指邓绥)从兄子(从父兄之子)邓香之女也。
南阳郡邓氏世系表 | |||||
- | 刘炟【肃宗】 | 刘肇【孝和皇帝】# | 【孝安皇帝】 | 刘保 【孝顺皇帝】 | 刘炳【孝冲皇帝】 |
邓禹 | 邓训 | 邓绥【和熹皇后】# | 刘志【孝桓皇帝】⊕# | ||
不详 | 不详 | 邓香 | 邓猛女【桓帝废皇后】# | ||
- | 刘炟【肃宗】 | 刘开【孝穆皇】 | 刘翼【孝崇皇】 | 刘志【孝桓皇帝】⊕# | - |
注:1.人名后加⊕,表示存在过继、收养等关系。2.人名后加#,表示存在婚姻关系。 附:1.刘炳,又名刘昺。2.邓猛女,又名邓猛。3.刘志,生父是刘翼,嗣父是刘保,出继后降了一辈。 表格参考资料: |
(2.3)《后汉书·卷十五·李王邓来列传第五》:〔李通〕乃使光武与轶【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李通〕遣从兄子季【李季】之长安,以事报守【李守】。
(3)《晋书·苻坚载记下》:苻朗,字元达,坚〖苻坚〗之从兄子也。
(4)《魏书·封懿传》、《北史》:懿〖封懿〗从兄子恺,字思悌,奕之孙也。父劝,慕容垂侍中、太常卿。
封释 | 封悛 | 封放 | 封懿·字处德 | 封玄之 | - |
封虔之 | 封磨奴·字君明 | ||||
封奕 | 封劝 | 封恺·字思悌 | 封伯达 | ||
- | 封轨 | ||||
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封放为封奕兄弟,而《资治通鉴》说封放为封奕从弟。暂从《新唐书》说法。 |
从内兄(附)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家范典》第一百十一卷 中表部艺文二〈诗词〉:《赠何劭王济并序》傅咸 朗陵公何敬祖(即何劭),咸之从内兄。国子祭酒王武子(即王济),咸从姑之外孙也。并以明德见重于世,咸亲之重之。情犹同生义则师友何公。
从祖兄(附)
《魏书·列传第七十七·酷吏传》:“高遵,字世礼,勃海(郡)蓚(县)人。父济〖高济〗,沧水(郡)太守。遵贱出,兄矫〖高矫〗等常欺侮之。及父亡,不令在丧位。遵遂驰赴平城,归从祖兄中书令允〖高允〗。”
勃海郡蓚(tiáo)县高氏世系表 | ||||||
不详 | 高庆 | 高允 | 高忱 | 高贵宾 | ||
高怀 | 高绰 | |||||
高推 | 不详 | - | ||||
高燮 | 不详 | 高市宾 | ||||
高树〖文穆皇帝〗 | 高欢〖高祖〗 | |||||
不详 | 高济 | 高矫 | 高师 | 高和仁 | ||
高遵 | 高元荣 | 不详 |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高毗∷ | 不详 | 高当 |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高轨 | 不详 | 高法昂 | |
注: 1.人名后加∷,表示该人物的谱系关系无法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确定,而是根据称谓关系来确定。高毗据高允“族兄本义”定。 2.高聪的高祖父的名字无法得知,但根据“高允附传”的编排次序,认为高聪的高祖父不大可能是高泰。 附: 1.高树,又名高树生。 2.高欢,鲜卑名贺六浑。 |
唐·令狐德棻、岑文本、崔仁师等《周书·列传第二十六·赵善传》:“赵善,字僧庆,太傅、楚国公贵〖赵贵〗之从祖兄也。祖国〖赵国〗,魏龙骧将军、洛州刺史。父更〖赵更〗,安乐(郡)太守。”
唐·李延寿《北史·列传第十八·卢玄(玄孙思道、昌衡、元明、潜)传》:“初,玄〖卢玄〗从祖兄溥〖卢溥〗,(后燕烈宗惠愍皇帝)慕容宝之末,总摄乡部,屯于海滨,遂杀其乡姻诸祖十余人,称征北大将军、幽州刺史,攻掠郡县。”
五代·后晋·刘昫、赵莹等《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上.良吏上》:“王方翼,并州祁(县)人也,高宗〖唐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王庶人〖废皇后王氏〗从祖兄也。祖裕〖王裕〗,武德初隋州刺史。父仁表〖王仁表〗,贞观中为岐州刺史。”
祁县王氏、李氏婚姻世系表 | ||||
王康 | 不详 | 王仁祐 | 王氏〖高宗废后〗#2 | |
王裕#1 | 王仁表 | 王方翼 | ||
李虎〖太祖〗 | 李昞〖世祖〗 | 李氏〖同安公主〗#1 | ||
李渊〖高祖〗 | 李世民〖太宗〗 | 李治〖高宗〗#2 | ||
注:人名后加#表示存在婚姻关系。 附: 1.王康,又名王秉、王柬。 2.同安公主李氏,是李渊的同父同母妹妹。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