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大战 编辑
中原大战是指1930年(民国十九年)5月至10月,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发生的一场新军阀混战,又称蒋冯阎战争、蒋冯阎李战争,因为这次战争主要在中原地区进行,所以又称为“中原大战”。
战争由中国国民党内北伐战争后各派系因军力编遣肇生不满,失势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汪精卫联合反共右倾西山会议派和国民党军阀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发起,意图夺权挑战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最终以蒋介石的胜利告终。
名称:中原大战
发生时间:1930年5月初—11月4日
地点: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湖北等地
参战方:中央军、晋绥军、西北军、桂军、东北军
结果:蒋介石军队胜利
参战方兵力:蒋军 60万人
参战方兵力:反蒋军 800,000人
伤亡情况:蒋军 95,000以上反蒋军 20万以上
主要指挥官: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
历史意义:蒋介石形式上统一中原
外文名:Central Plains war
二虎守西安
北伐战争期间,“蒋李冯阎”中的冯玉祥与直系军阀吴佩孚派遣的刘镇华发生战争,主要战场就在西安。刘镇华是当时北洋政府 任命的陕西省长,带领“镇嵩军”与西北军冯玉祥展开了著名的“二虎守西安”战役。最终以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刘镇华退军而宣告结束。
此后,陕西地区即由西北军冯玉祥主政。
二期北伐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后,1928年2月,国民党召开二届四中全会,蒋、冯、阎、李四派新军阀获得了“统一”。同年4月,四大军事集团联合伐奉,迫使张作霖退回东北。“二期北伐”完成。
新军阀各派系势力范围
1929年1月1日至25日,国民政府于南京成立国军编遣委员会,举行国军编遣会议,将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部列入第一期整编,东北军列入第二期整编;规定每个军事集团最多保留11个师 ,李宗仁部、冯玉祥部先后举兵反抗,均告失败。同年8月,全国编遣实施会议召开,规定各编遣区以团为单位实施编遣,军队数量一律压缩到7-9个师 。东北军并未参与其中,张学良且与阎锡山等人联名通电“拥护中央统一” 。但因“中东路事件”及与苏联交涉问题 ,奉张与南京中央有了矛盾。 张学良既未出席历次编遣会议,也未执行会议决议,财政方面依然自收自支。
军队编遣和取缔政治分会。使蒋介石操纵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后,蒋介石虽然取得了“正统”地位,却未真正统一国民党,国民党内四分五裂、派系林立。面对这种形势,蒋介石希望通过召开三全大会来稳固自己的地位。1929年3月15至27日,召开了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除通过“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为“最高之根本法”,《训政时期党、政府、人民行使政权、治权之分际及方略案》《外交决议案》外,还决定:追认编遣方案,从法律上肯定了蒋介石消灭地方实力派为合法。
开除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陈公博、甘乃光等人的党籍,对汪精卫予以书面警告,桂系及改组派势力被完全排除于三大中央之外。
开除国民党二届中央中共党人的国民党籍,并对邓演达、彭泽民、路友一尹等人以开除党籍或停止职权的处分。
民国十八年年馑
冯玉祥所主政的陕西关中地区,一场大灾荒对“中原大战”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民国十八年发生在陕西关中的大饥荒,又名“民国十八年年馑”。
陕西人把一年中一料未收称为饥年,两料未收称为荒年,连续三料未收称为年馑。而民国十八年年馑是三年六料基本未有收成。有人说是百年一遇,也有人说是三百年一遇。
实际上民国十八年年馑从民国十七年就开始了,据近代大量史志和报刊资料记载,民国17年(1928年)陕西始露旱情,夏季二麦歉收,秋未下种,冬麦亦无透雨下播。民国18年(1929年)全省旱象更加严重,春至秋滴雨未沾,井泉涸竭,泾、渭、汉、褒诸水断流,多年老树大半枯萎,春种愆期,夏季收成不过二成,秋季颗粒未登,饥荒大作,草根、树皮皆不可得,死者日众、殍满道旁、尸腐通衢、流离逃亡,难以数计。
据当年9月5日陕西救灾委员会统计,在全省92个县中,发生旱灾的县达91个,除滨渭河各县略见青苗外,余均满目荒凉,尽成不毛之地。在91个灾县中,有特重灾县24个,重灾县27个,一般灾县15个,轻灾县25个。长安、武功、凤翔、扶风、乾县、岐山、眉县、兴平、咸阳、临潼、渭南、周至、蒲城、合阳、宝鸡、陇县、澄城、淳化、长武、褒城、礼泉等县为重灾区。全省940余万人口,饿死者达250万人,逃亡者约40万人,有20多万妇女被卖往河南、山西、北平、天津、山东等地。
冯蒋矛盾
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合影
“二期北伐”开始之前,蒋介石控制国民党中央政权,据有沪、宁、杭等富庶地区,需要借助冯玉祥的军事力量,北伐奉张,占领北方地盘,进而“统一”中国。冯玉祥控制西北,地瘠民贫,且交通不便,需要乘北伐奉张之机到北方争夺自己的地盘。尤其对财源充裕和交通便利的北京、天津等,甚为看重。“二期北伐”结束以后,蒋介石担心冯势力发展过快,利用阎锡山与冯玉祥的矛盾,把河北、京津等地划给阎锡山。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司令,允许阎的第3集团军开进北京。而冯的第二集团军只允许留驻南苑,不准进入北京城。为此,冯玉祥对蒋介石极为不满,他命令所属撤兵,退回山东与河南,本人托病在河南新乡,不肯前往北京。
政治上冯玉祥强调“平民政治”,反对独裁。在国民党建设上反对蒋介石的主张,要求建立廉洁政府,提倡共办实业,救济灾民,反对贪污腐化,反对中央政府委员加薪,以各派的实力大小分配中央领导权,反对蒋介石包办党务与南京政府、这与蒋介石的主张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国民党军阀势力范围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为集中兵力,消灭桂系,蒋介石派邵力子等人到华山拉拢冯玉祥,以行政院院长及鄂、湘两省地盘为条件,要冯继续与蒋合作,并请冯出兵助蒋讨桂。冯表面答应了蒋的要求。随即在豫鄂边界频繁调兵,希望待蒋、桂两败俱伤之时,乘机出兵占领武汉。但蒋很快打败了桂系,增加了蒋介石的怨恨,使蒋、冯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了”。 蒋介石随后把进攻的矛头对准了冯玉祥,大举向山东、河南调兵,造成对冯系大兵压境之势。接收济南事件则成了蒋、冯矛盾爆发的导火线。 蒋介石以武力把孙良诚挤出山东。冯玉祥看到蒋介石消灭西北军的主意已定,便采取防御策略,命令山东、河南的守军西撤,以便集中兵力缩短战线,巩固西北。同时,冯系在南京供职的鹿仲鳞、熊斌也同时辞职,返回了西北。冯玉祥完成了一系列的军事调动之后,于5月中旬在华阴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武装反蒋。5月16日,西北军将领孙良诚等人发表反蒋通电,推举冯玉祥为护党救国军北路总司令。蒋介石调兵遣将,设作战总部于徐州,在湖北和山东,随后用金钱收买了冯系将领韩复榘和石友三倒戈,致使西北军受到很大削弱。 在政治上蒋挟国民党中央的名义,指责冯“破坏革命”、“大逆不道”、“统一之梗”和“反叛中央”。5月23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决议革除冯的一切职务,并永远开除出党。5月25日蒋致电冯,要冯下野出洋,交出兵权。冯玉祥在政治上陷入极端孤立的境地。面对蒋介石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压力。为了在政治上争取主动。冯玉祥于5月27日通电全国表示下野。
为了缓和蒋介石的进逼,并争取同阎锡山合作,冯携夫人及女儿于6月21日离陕赴晋,对外声称赴晋转道“出洋”。阎先后软禁冯于晋祠和建安村。在冯被软禁期间,阎鼓动冯以电报指挥驻陕西的冯部将领于1929年10至11月间,发动了第二期反蒋战争,又因阎的出卖而失败,冯玉祥设法由鹿钟麟带密信到陕,指示部属派人与蒋联络,“摆出秘密联蒋的姿态净并故意让阎侦知”,使阎产生蒋、冯勾结的错觉,同时公开致阎电,“要求放回冯,共同反蒋”。此时,正值蒋、阎矛盾尖锐化,蒋已派人向西北军表示,希望“合力倒阎“ 。鹿秘密派往南京的代表与蒋介石的代表何应钦谈判,鹿同时又派闻承烈、李忻赴河南与韩复榘、石友三联系。韩、石表示坚决打倒阎锡山。阎得悉冯部联蒋讨阎的消息,为摆脱危局,立即向冯表示坚决联冯倒蒋。汇集于太原的各反蒋派别的代表拟订了倒蒋的军事组织方案,以阎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与李宗仁、张学良为副司令 。刘骥为总参谋长。1930年2月27日,阎亲临建安村看望冯,抱头痛哭一番,彼此表示:“同生死,共患难,反蒋到底”,并歃血为盟 。次日上午,阎宴请冯夫妇。即日各方反蒋实力派代表34人召开军事会议,即所谓太原倒蒋会议,议决了8项关于联合反蒋的决策。冯玉祥由此参加了反蒋联盟。
蒋阎矛盾
1929年初,蒋介石以划分“国税”和“地方税”为名,迫使阎锡山将平津税收划归中央;阎锡山却申请发行省公债3000万元,但未获结果。 北伐后期,阎锡山从蒋冯相争中获利,开府北平,蒋介石虽委任阎锡山为京津卫戍司令,但却派遣何成浚为北平行营主任兼市长。上下左右的人事布局,使阎锡山惴惴不安。
1930年1月13日,前往郑州参加军事会议并准备履行国民党军副总司令就职仪式的阎锡山在得知蒋介石命令河南省政府主席韩复榘逮捕自己的密令后,连夜逃回山西太原,并决定倒蒋。阎锡山回太原后不久,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吴铁城奉蒋介石之命赶到太原,请阎锡山补行国民党军副总司令就职仪式。阎锡山在就职仪式上发表公开演说,提出要建立“整个的党,统一的国”,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武力政策,并公开指责蒋介石是引发内战的根源。
蒋桂矛盾
李宗仁想借参加“北伐”发展实力,夺取国民党中央统治权。“北伐”前的宁汉分裂时期,桂系逼宫使蒋下野(1927年8月13日),企图取而代之。
北伐前后,桂系兵力极度扩张,李宗仁统率大军,坐镇武汉,统辖两湖,居长江上游的腹地。武汉政治分会名义上服从蒋介石国民党中央,实际上财政、军事均自成系统。
1929年2月,蒋桂战争中,由于桂系将领李明瑞倒戈,桂系迅即失败。两湖被蒋占领,李宗仁败逃香港。
政治危机
北伐成功以后,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但无权威可言,当时中国之状况,与此前军阀割据之形势别无二致。一场血流成河的战争之后,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如果非要说有变化,那就是各方军事力量重新洗了一次牌。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欧美各国自顾不暇,本应是中国振作的时机,但中国积重难返,内耗使1930年代中国的危机并不亚于欧美各国。
矛盾激化
中原大战前,冯玉祥的部队在潼关红场整装待发
参战兵力
反蒋军共编制了8个方面军:桂军为第1方面军,由李宗仁统率并兼总司令,北出湖南,进趋武汉;西北军为第2方面军,由冯玉祥统率,总司令鹿钟麟,担任河南境内陇海、平汉两线作战任务;晋军为第3方面军,由阎锡山统率,总司令徐永昌,担任山东境内津浦、胶济两线和陇海线东段作战任务;石友三部为第4方面军;内定张学良的东北军为第5方面军;刘文辉部为第6方面军;何键部为第7方面军,樊钟秀部为第8方面军。作为主力军的西北军、晋军己全部动员起来,开赴陇海、平汉、津浦各线。阎还委石友三为山东省主席,率部由豫攻鲁,委孙殿英为安徽省主席,攻入安徽亳州一带。
反蒋部署
晋阎和宁蒋自5月中旬展开大战,反蒋军的战略是:阎军自津浦路南下,冯军自陇海路东进,谋夺取徐州;同时,李宗仁军队向湖南进兵,威胁武汉。战争初期,反蒋联军在南北战场均取得主控权,获得大部战役的胜利, 6月下旬攻陷济南。7月下旬,作战重心由陇海线转向津浦线,战场形势亦急转直下;8月15日,蒋军克复济南 ,晋军退往黄河北岸。讨蒋联军的组织系统和作战方略是:
(1)阎锡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以刘骥为总参谋长;
(2)桂军为第一方面军,由李宗仁统率,出兵湖南,进趋武汉;
(3)西北军以第二方面军,由冯玉祥统率,担任河南省境内陇海、平汉两路作战任务,分向徐州、武汉进攻;
(4)晋军为第三方面军,由阎锡山统率,担任山东省境内津浦、胶济两路作战任务,与第二方面军会攻徐州,然后沿津浦线南进,直捣南京;
(5)石友三为第四方面军,以主力进攻济宁、兖州,以一部协同第三方面军会攻济南;
(6)内定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并拟定东北军为第五方面军),积极争取共同讨蒋。内定四川的刘文辉为第六方面军,湖南的何键为第七方面军。为了鼓励非直属部队的将领,任命石友三为山东省主席,万选才为河南省主席,孙殿英为安徽省主席。在这以后,又加派樊钟秀为第八方面军总司令。
1930年3月10日,冯玉祥于由山西回到潼关。下旬,冯在潼关组成了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部,西北军的兵力共有26万余人,冯决计全部动员开赴前线,以便联合各方力量,对蒋介石集团进行一次破釜沉舟的决战。
中原大战战斗详图
1930年5月1日,蒋发表了讨阎、冯誓师词,阎锡山、冯玉祥会于新乡,3日同车到达郑州 。4日,阎、冯在郑州召开会议,部署作战计划。 8日,蒋通令各军在10日前完成战备。
陇海线作战
蒋军投入陇海线作战的是刘峙的第二军团,所辖的顾祝同、陈继承、蒋鼎文、熊式辉、陈诚、卫立煌、张治中等师,都是蒋军精锐部队。配备在平汉线的是何成俊的第三军团,在津浦线的是韩复榘的第一军团。蒋在徐州设行营,亲自坐镇指挥。阎冯军主力部署是,陇海线由晋军、西北军共同承担而以晋军为主力,孙殿英、万选才、刘茂恩、刘春荣等部及石友三之一部归其指挥;平汉线以西北军为主力,樊钟秀部配合作战;津浦线则由晋军担任。
云集在柳河车站参加中原大战的蒋介石部队
1930年5月25日,何部占领临颍,6月7日又占领许昌。这时,在广西境内与蒋、粤军胶着的桂军,为了配合阎、冯反蒋军事,挥兵北上,进入湖南,5月18日克永州(零陵)、祁阳,28日下衡州、宝庆(邵阳),6月4日、8日,先后占领长沙、岳阳,前锋进入湖北境内。冯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于10日向平汉线蒋军发动全线进攻,激战两昼夜,蒋军溃败,退向漯河以南。但冯没有听从部下直取信阳、与桂军会师武汉的意见,下令停止向南追击,移师豫东,拟布置口袋战歼蒋主力。蒋军在陇海、平汉线两度受挫,并丢了长沙,士气十分低落。
1930年6月中旬,冯玉祥调整作战计划,在陇海线再度发动进攻,蒋介石亲赴柳河督战,集中刘峙、蒋鼎文、陈诚等部及教导师三万余精锐,配以炮兵,由杞县、太康向西北军阵地攻入,企图经通许、陈留袭取开封。但这正好投入了冯的口袋形包围圈。蒋军仓皇退却时损失十分严重。津浦线上,阎将傅作义、李生达、冯鹏蠢、张会诏、丰玉玺、秦绍观六个军及三个炮兵团编为第四路军,以傅为指挥官,沿津浦线南下,分左右两侧渡河抄袭济南。韩复榘为保存实力,未作有力抵抗,致使晋军轻取济南。
湖南战场
1930年6月底7月初,战况发生变化。湖南战场,蒋组织何键、钱大钧、夏斗寅三路军反攻长沙,调海军陈绍宽率舰入湘协攻,并令尾追桂军入湘的第八路军蒋光鼐、蔡廷锴两师出兵衡阳。6月9日,蒋、蔡两师占领衡阳,桂军首尾不能相顾,便退出岳阳、长沙,反攻衡阳。月底,双方在湘南激战,桂军溃败,于7月4日退回广西。接着,蒋军又将孙殿英困守的陇海、津浦三角地带的亳州拿到了手,解除了侧背的威胁。8日,蒋任命刘峙为津浦路总指挥,从陇海线抽调陈诚、冯轶裴、胡伯翰、胡宗南、杨胜治等师及陈调元的三个警备旅到津浦线增援,又将蒋、蔡两师也调到津浦线,将李楹布师由海路运至青岛登陆。
1930年7月13日,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国民党内的改组派汪精卫、陈公博和西山会议派邹鲁、谢持等在北平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另立国民党党统。
蒋军津浦线总攻
蒋介石
津浦线上晋军受挫时,冯军在陇海线发动了以徐州为目标的火力攻势,希望将津浦、陇海两线联成一气,挽回顽势,与晋军会师徐州。7月6日总攻开始,激战七昼夜,蒋军岌岌可危,几乎要从陇海线正面和归德以南地区撤退。但因连日大雨,河水泛滥,冯军在泥泞中奋战,给养又得不到补充,晋军也不予配合,终不得不停止进攻。这使蒋军得到喘息,稳定了阵线。 阎、冯军8月受挫,成为整个战局的转折点。以后的形势便转而对蒋有利了。
1930年8月21日,蒋在济南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对黄河北岸晋军取对峙监视态势,而把津浦线蒋、蔡、李及陈诚、胡宗南等部调到陇海、平汉线方面来,将进攻重点放在平汉线上,同时进扰陇海线西段以截断西北军退路。24日,蒋悬赏各军:先占领巩县者赏洋20万元,先占领洛阳、郑州者各赏洋100万元。
1930年9月1日,北平国民政府正式成立,与南京国民政府形成对峙的局面,彼此互争正统。
1930年9月6日,蒋军开始总攻。冯认为还有实力与蒋决一死战,便将平汉、陇海战线缩短,集结兵力于郑州外围,想在晋军协助下背城一战,挽回颓势。但阎为保存实力,却密令陇海线晋军也向黄河以北撤退,使冯部无力支持。17日,蒋军杨虎城部攻占了洛阳附近的龙门,截断了冯军西撤退路,冯军只得转向豫北撤退。
东北军参战
张学良
1930年4月1日,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分别于太原、潼关、桂平通电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副司令职 ,奉张维持其中立态度,未就北方副司令职。晋阎方面调和西山派 、改组派党统之争后,于1930年7月13日在北平成立“扩大会议”,随即欲筹组国民政府与南京国府“争正统” 。9月1日,扩大会议通过“国民政府组织大纲”,推举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汪精卫、唐绍仪、张学良、谢持等7人为国府委员,以阎为主席。 拟于新政府部会首长中,委以较多奉系人士。 9月2日,张学良当面向晋阎代表傅作义表示,他并未赞成新政府的成立。 张氏除拒出任国府委员外,同时召回已被内定为北平国府部会首长的顾维钧、罗文干、汤尔和等人。但却保荐且同意王家桢、胡若愚等就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次长、青岛市长等职 。
东北军入关到达天津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通电吁请“各方即日罢兵以纾民困”、“静候(南京)中央措置”,同时派遣于学忠、王树常率东北边防军第1、2军入关。10月9日,在沈阳就任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之职。
阎冯全线溃败
阎接到其驻唐山部关于东北军入关的报告后,立即召集会议研究对策。张每到一地,即通知晋军让防。阎按通知节节退兵。21日和26日,东北军一枪未发,和平接收了平、津。为了保持同晋军的关系,东北军只到河北、察哈尔为止,没有进入山西。东北军入关,对反蒋军产生了极大影响。陇海线晋军过黄河,分两路退回山西。孙殿英、刘春荣等部及西北军庞炳勋部也随晋军行动,向黄河以北撤退。石友三19日通电拥护张学良,率部由鲁西开往豫北。冯部面临后路被截、重兵包围的形势。蒋又派人四出活动,多方利诱,使冯部迅速分化。
1930年9月28日起,吉鸿昌、梁冠英、焦文典相继倒戈投蒋,平汉线的反蒋军处境险恶。
1930年10月3日,陇海线蒋军攻入开封,进追郑州,南京政府宣布大赦参与中原大战的诸多将领。 4日,汪、阎又密赴郑州,促冯共同发表停战通电。冯陷入众叛亲离四面楚歌境地,只好在5日率副司令部人员撤到黄河以北的新乡。6日,郑州为蒋军十一师陈诚部所占。冯部陆续退到豫北、晋南。10月5日,阎、冯、汪联电张学良,表示愿意停战,听候矛译平解决。15日,阎、冯决定联袂下野,阎将晋军交给徐永昌 ,冯将西北军交给鹿钟麟,声称出国暂避(实际上2人均未出国)。阎12月29日在日本人保护下逃往大连 ,冯则隐居在山西汾阳峪道河 。同日,西北军由鹿钟麟领衔通电“即日遵令撤防”,“通伤各部罢兵息民”。
1930年11月4日,阎、冯通电取消太原海陆空军总司令部。至此,蒋、冯、阎中原大战已告结束。
战祸所及,破坏严重。作为战场的中原人民,河南洛阳等27县严重受灾,农业损失量为常年产值的160.2%;雎县等十几个县农民平均每户损失牲畜0.22头,大车0.07辆 ,河南省“因战事死亡达12余万口,受伤1.95余万口,逃亡在外者118.5余万口,被军队拉夫者达129.77余万口,其中因以致死者3万余口,而兵士之死亡者尚不在内。财产损失包括破及焚房屋在内,总计为65146.9万余元。全部损失估计10年之后方可恢复” 。以郑州为例,开战以来,“每日必来飞机,来必掷炸弹。……而每掷一次炸弹,必死伍若干人民,毁坏若干建筑”;“夫此种情况,不止郑州,凡战地都会,陇海、平汉两路附近之各县城与各村落,处处如是,白日皆然” 。
工业衰败,农业破产。战争使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举凡国家财政、社会经济,两俱枯竭” 。仅铁路交通一项,“计资本损失22165504元;驻军提款4206155元;军运计帐29958042元;营业损失17018271元。总计亦达7300余万之巨” 。“农产品中之烟叶一项,谓豫鲁皖三省,当烟叶收割之期,正战事剧烈之日,其损失当在2千万至3千万元之间。损失之巨亦倍于战费” 。其他如航业、矿业、纺织业等,“因船舶之被扣,交通之阻断,直接间接所受之损失,则其为数当必不小” 。
中原大战导致农村破产难民四起
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彻底瓦解,分裂成了四大派系。阎锡山领导的晋绥军也受到重创,内部的商震和傅作义等将领也前后联合成一个系别。东北军因为进入关中帮助中央军,所以在战后得到了华北的地盘,紧随其后又收编了大量的西北军和晋绥军派系的残余势力,一举成为全中国第二大的军事派别。新桂系撤退回广西以后,在陈济棠派粤军的帮助下自保。与此同时,派系领袖中的黄绍竑退出了新桂系。
在中原大战之后一些小军阀的势力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建国豫军的首领樊钟秀阵亡,他领导的派系也在战后被收编了。石友三领导的西北军由张学良收编。而后因为密谋夺取华北,被蒋介石和张学良左右夹击致使全军覆没。杨虎城领导的陕军因为协助蒋介石而得到了陕西地盘。张发奎领导的粤军因战斗实力大损,不得不依附于新桂系。陈济棠领导的粤军在帮助了蒋介石后并未得任何好处,导致矛盾激化。后来以胡汉民被囚为借口,和新桂系联合反对蒋介石。
中原大战使国家元气大伤,“国力之疲,已如风前之烛奢” 。东北军的入关,造成边防空虚,入关后的张学良和东北军,转而关注于华北事务,予日本以可乘之机,一年后的同一天(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 一八”事变。
中原大战,使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和中央互相削弱,消耗实力,同时放弃进攻红军,成为中共领导的红军和红区的存在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在中原大战期间,中共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区域已蔓延到江西、湖北、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河南、四川、安徽、江苏、浙江等11省。红军共成立14个军,人数约10万,并建立了中央(赣南、闽西)、湘鄂赣、鄂豫皖、洪湖湘鄂西、闽浙赣、广西右江左江等根据地,革命力量得到较快较大的发展。 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即开始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军事“围剿” ,而政治上则再次陷入内部纷争的混乱局面。
汪精卫与蒋介石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