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兴祖 编辑
孙兴祖(1335年-1370年),字世安,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初将领。
孙兴祖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从朱元璋渡江,积军功升任都先锋。至正二十年(1360年),参加龙湾之战,升迁统军元帅,擢天策卫指挥使。由于孙兴祖做事有谋且沉着冷静,深受徐达器重。
洪武元年(1368年),晋大都督府副使,孙兴祖随徐达攻克元大都(今北京)。朱元璋设置燕山六卫,留兵三万人,让孙兴祖和华云龙留守。九月,朱元璋在北平开设大都督分府,孙兴祖领府事。洪武三年(1370年),率燕山六卫的军队跟随徐达出塞作战,兵至三不剌川,遭遇元军,双方交战,孙兴祖力战而死,年三十五。
字:世安
所处时代:元末明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濠(今安徽凤阳)
出生日期:1346年
逝世日期:1370年
本名:孙兴祖
爵位:燕山侯
谥号:忠愍
从征张陈
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随朱元璋攻取和州。六月,随朱元璋南渡长江作战,攻克毗陵,每站都身先士卒,累功升任右都先锋。
孙兴祖
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月,随徐达攻克宜兴、马驮沙,皆有战功。 十二月,攻克婺州。
至正十九年(1359年),攻克越州、舒州、池、阳。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参加龙湾之战,升迁统军元帅。 大破瑞昌八阵营,进攻南昌,升任天策卫指挥使。孙兴祖做事有谋且沉着冷静,深受徐达器重。随徐达攻克泰州,因徐达的请求,守卫海陵,海陵是张士诚军队入淮的军事要地,军事意义很大,孙兴祖到任后,整修军令,训练士兵,防守地非常严密。张士诚军队从海口来攻,孙兴祖将其击败,擒获彭元帅,升任骠骑大将军、大都督府副使。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平江攻克后,孙兴祖奉命攻取通州,兵未至,通州守将已降徐达。升任大都督府副使,移镇彭城。
随军北征
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平定关陕后,率军北征,让孙兴祖在东昌和徐达会师。七月,奉命监修通州城。 八月,孙兴祖随徐达攻克元大都,朱元璋设置燕山六卫,留兵三万人,让孙兴祖和华云龙留守。九月,朱元璋在北平开设大都督分府,孙兴祖领府事。
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功臣庙修成,留有孙兴祖之位,位列倒数第一。 大军西征,王保保驻军居庸,觊觎北平,徐达对诸将说:“北平有孙兴祖,不用担心。”遂率大军直捣太原。
战死沙场
明代诰书 清同治三年抄本
据《明史》、《明太祖实录》记载,孙兴祖于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便战死三不剌川了,但据河北青县发现的明代封官诰书内容记载,孙兴祖并未战死,并记载孙兴祖于洪武五年、洪武八年、洪武二十三年先后出征,于洪武二十三年老疾而终,享年五十六岁。
孙兴祖跟随朱元璋以来,屡立战功,深的徐达信任,为徐达所器重,在龙江之战中率军追击陈友谅败军,后镇守军事重地海陵,遏制了张士诚对淮地的进攻。又随徐达北征,驻守重地北平,使徐达毫无后顾之忧,为明王朝的建立和统一作出了贡献。
《明史》:明祖之兴,自决策渡江,始力争于东南数千里之内,摧友谅,灭士诚,然后北定中原,南图闽、粤,则廖永安胡大海以下诸人,厥功岂细哉!计不旋踵,效命疆场,虽勋业未竟,然褒崇庙祀,竹帛烂然。以视功成命爵、终罹党籍者,其犹幸也夫。
《明太祖实录》:刚毅有胆气。
朱元璋:①开国将臣,四征强敌,实有功能。②奴酋犯塞,官兵奋击挫遁,孙兴祖驻扎立边之力居多,真不负厂臣授畧筹边,委任御酋之意。
2014年,河北青县文保部门在流河镇姚庄子村一户姚姓村民家中发现一份保存完好的明代封官诰书,该圣旨记载了明开国将领孙兴祖及其后人的军功、世袭和封爵,其中洪武三年后,对孙兴祖的记载与清代所修《明史》大有不同。
姚氏家族保存的这份诰书长约150厘米,宽约40厘米,材质黄白色丝织品,轴头为犀牛角材质。诰书上面钤盖一个整方、一个半方朱红色篆文“制诰之宝”大印,这是明代专门用于颁布诰书的印玺,一个整方红印钤盖在“大明洪武二十七年二月初五日”字体之上,一个半方红印钤盖在“大明正德元年四月初十日”上。从“奉天承运”到“大明正德元年四月初十日”诰书中592个字全部用黑色毛笔写就。
《明史·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明太祖实录》。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