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寺洼文化 编辑
寺洼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最初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而得名。
年代约为公元前14~前11世纪,主要分布在兰州以东的甘肃省境内,并扩及陕西省千水、泾水流域。
居民聚落已具相当规模。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
墓葬多土坑墓,形若覆斗,葬具有棺或棺椁,除单人葬外,有合葬和火葬墓。
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器、装饰品及马牛羊的骨骼。少数墓中有殉人和陪葬车马,表明当时已进入奴隶社会。
马鞍形口罐是最有特色的陶器。青铜器有戈、矛、镞、刀和铃等。
寺洼文化跟齐家文化有渊源关系。
中文名:寺洼文化
地区:中国西北地区
最初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
年代约为:公元前14~前11世纪
寺洼文化陶器
据《狄道州志》记载,临洮南部这一地区原有藏族土司设立的衙门。有大衙、二衙、三衙,是藏族土司赵琨的封地,故寺洼村一带被称为衙下。属于历史上汉藏交汇地区,该地百姓骁勇强悍、粗犷豪放,民风纯朴独特,至今有藏族传统习俗“拉则节”兴盛不衰。
而且该地也是“洮岷花儿”的发源地,据传还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蝉的出生地。作为古狄道州府的临洮,堪称文化的“富庶”之地。
衙下中学正门前的小山包就是寺洼文化遗址。顺山包向右,当年均为连绵的山地,中间的凹地为安特生发掘遗存而形成,后改修成了公路。再右侧远处的山上即是几十年前被毁的赵土司衙门。
寺洼文化无疑是人类远古文明的一座山峰,是悠悠洮河亘古积淀的一方圣土。寺洼遗址内除寺洼文化外,还有丰富的马家窑文化遗存。
寺洼文化文物
寺洼文化的墓葬,有的打破了马家窑文化的灰层,同时还发现铜器。这说明寺洼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
当地有位文人写道:我展望寺洼遗存的一个个陶罐,无不被它的奇与美所惊叹,这些出自千百年前古人之手用泥土揉捏烧制的陶器,以多姿的形制和纯朴无华的色彩,创造了一种内蕴丰富的形式。这既是艺术的载体,展示了绘画艺术发展的渊源,又是历史的明证,传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脉动。
寺洼文化没有定论,包括夏鼐先生在内仅有几位学者认为,寺洼文化与其它文化之间没有继承关系。从器形和纹饰看,寺洼文化具有辛店文化的特征,可能是同时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文化。
根据其火葬的葬式,初步定义为氐羌原始文化。
寺洼文化文物
寺洼遗存中鬲、鼎较少。但鬲却侈口,素面,短腿窄档,乳状空足,颈和腹部有时附有泥条堆纹。
鼎,形小,鼓身浅腹,柱状小腿,都是泥质红陶。还有长颈圆腹双耳壶。三足形小罐和单耳杯(呈筒状)、彩陶罐,形制酷似辛店陶罐。底微凹入,侈口鼓肩,肩在腹适中处,肩附双耳,彩绘黑色,口沿处有条纹和曲线纹,肩部有交错的三角形带纹,腹部横以二平线。
从器形和纹饰看,都具有辛店文化的特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寺洼文化陶器上不仅饰以“一”字、“人”字纹,而且还刻画有众多的符号和字形,被学术界认为是汉字的前文字形态。
寺洼文化文物
《括地志》一书中说“陇右、岷、洮以西,羌也”。《后汉书·西羌传》:“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河关之西南应包括兰州西南部及青海东部地区,即黄河上游的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这些地区恰好是辛店文化(还有卡约文化、寺洼文化)分布最密集的地区。辛店文化彩陶经碳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1400-公元前700年。这一时期正是古代羌人在黄河上游活动最重要的时期。
古代羌人的经济生活以畜牧和狩猎为主,羌人即为游牧人之意,从寺洼文化遗存发现的陶罐罐口均为马鞍形,有学者因此初步断定其为羌文化遗存。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