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史 编辑
《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金朝的始末。撰成于元代,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所记历史自女真族的兴起开始,直到金朝灭亡结束,共计120余年。全书共135卷,包括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3卷,书末另附有《金国语解》一篇。其中,“志”为14类,分别为天文、历、五行、河渠、地理、祭祀、礼乐、舆服、仪卫、选举、百官、兵、刑及食货等;“表”为2类,分别为宗室和交聘。
《金史》在编写过程中所引用的史料大都直接取自金朝时期的各种历史文献,因此书中记载的历史较翔实可靠。同时。 《金史》是元末官修的《宋史》《辽史》《金史》三部史书中最受好评的一部。
书名:金史
作者:脱脱
类别:史书
撰成于:元朝
卷数:全书一百三十五卷
成书时间:1344年
历代对《金史》的评价很高,认为它不仅超过了《宋史》《辽史》,也比《元史》高出一筹。
本纪
卷次 | 目次 | 题目 |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
---|---|---|---|
卷1 | 本纪第一 | 世纪 | 完颜函普-完颜乌雅束 |
卷2 | 本纪第二 | 太祖 | 完颜旻 |
卷3 | 本纪第三 | 太宗 | |
卷4 | 本纪第四 | 熙宗 | |
卷5 | 本纪第五 | 海陵王 | |
卷6~8 | 本纪第六七八 | 世宗 | |
卷9~12 | 本纪第九到十二 | 章宗 | |
卷13 | 本纪第十三 | 卫绍王 | 完颜永济 |
卷14~16 | 本纪第十四十五十六 | 宣宗 | |
卷17~18 | 本纪第十七十八 | 哀宗 | |
卷19 | 本纪第十九 | 世纪补 | 完颜宗峻、完颜宗尧、完颜允恭 |
志
志第1:天文 | 志第2:历上 | 志第3:历下 | 志第4:五行 | 志第5:地理上 |
志第6:地理中 | 志第7:地理下 | 志第8:河渠 | 志第9:礼一 | 志第10:礼二 |
志第11:礼三 | 志第12:礼四 | 志第13:礼五 | 志第14:礼六 | 志第15:礼七 |
志第16:礼八 | 志第17:礼九 | 志第18:礼十 | 志第19:礼十一 | 志第20:乐上 |
志第21:乐下 | 志第22:仪衞上 | 志第23:仪衞下 | 志第24:舆服上 | 志第25:兵 |
志第26:刑法 | 志第27:食货一 | 志第28:食货二 | 志第29:食货三 | 志第30:食货四 |
志第31:食货五 | 志第32:选举一 | 志第33:选举二 | 志第34:选举三 | 志第35:选举四 |
志第36:百官一 | 志第37:百官二 | 志第37:百官二 | 志第38:百官三 | 志第39:百官四 |
表
表第1:宗室表 | 表第2:交聘表上 | 表第3:交聘表中 | 表第4:交聘表下 |
列传
卷次 | 目次 |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
---|---|---|
卷63 | 列传第一 | 后妃上-始祖明懿皇后、德帝思皇后、安帝节皇后、献祖恭靖皇后、昭祖威顺皇后、景祖昭肃皇后、世祖翼简皇后、肃宗靖宣皇后、穆宗贞惠皇后、康宗敬僖皇后、太祖圣穆皇后、太祖光懿皇后、太祖钦宪皇后、太祖宣献皇后、太祖崇妃萧氏、太宗钦仁皇后、熙宗悼平皇后、海陵嫡母徒单氏、海陵母大氏、海陵后徒单氏(海陵诸嬖附) |
卷64 | 列传第二 | 后妃下-睿宗钦慈皇后、睿宗贞懿皇后、世宗昭德皇后、世宗元妃张氏、世宗元妃李氏、显宗孝懿皇后、章宗昭圣皇后、章宗钦怀皇后、章宗元妃李氏、卫绍王后徒单氏、宣宗皇后王氏、宣宗明惠皇后、哀宗徒单皇后 |
卷65 | 列传第三 | 始祖以下诸子-完颜斡鲁、辈鲁、谢库德、孙拔达、谢夷保(子盆纳)、谢里忽、完颜乌古出、完颜跋黑、完颜崇成、完颜劾孙(子完颜蒲家奴)、完颜麻颇(子完颜谩都本)、完颜谩都诃、完颜斡带、完颜斡赛(子完颜宗永)、完颜斡者(孙完颜璋)、完颜昂(子完颜郑家) |
卷66 | 列传第四 | 始祖以下诸子-完颜勖(子完颜宗秀)、完颜隈可◎宗室、完颜胡十门合住(子完颜布辉)、完颜掴保、完颜衷、完颜齐、完颜术鲁、完颜胡石改、完颜宗贤、挞懒、完颜卞、完颜膏、完颜弈、完颜阿喜 |
卷67 | 列传第五 | 石显、桓赧(弟散达)、乌春(温敦蒲刺附)、腊醅(弟麻产)、钝恩、留可、阿疏、奚王回离保 |
卷68 | 列传第六 | 欢都(子谋演)、完颜冶诃(子阿鲁补)、骨赧、讹古乃、蒲查 |
卷69 | 列传第七 | 太祖诸子-完颜宗隽、完颜宗杰、完颜宗强(完颜爽、完颜可喜、完颜阿琐)、完颜宗敏、完颜元 |
卷70 | 列传第八 | 完颜撒改、完颜宗宪、完颜习不失、完颜宗亨、完颜宗贤、石土门、完颜忠、完颜习室、完颜思敬 |
卷71 | 列传第九 | 完颜斡鲁、完颜斡鲁古、婆卢火、吾扎忽、完颜阇母、完颜宗叙 |
卷72 | 列传第十 | 完颜娄室、完颜活女、完颜谋衍、完颜仲、完颜海里、完颜银术可、完颜彀英、完颜麻吉(子沃侧)、拔离速、完颜习古乃 |
卷73 | 列传第十一 | 完颜阿离合懑、完颜晏、完颜宗尹、完颜宗宁、完颜宗道、完颜宗雄、阿邻、按荅海、完颜希尹、完颜守贞、完颜守能 |
卷74 | 列传第十二 | 完颜宗翰(子完颜斜哥)、完颜宗望(子完颜齐、完颜京、完颜文) |
卷75 | 列传第十三 | 卢彦伦(子卢玑、孙卢亨嗣)、毛子廉、李三锡、孔敬宗、李师夔、沈璋、左企弓、虞仲文(曹勇义、康公弼附)、左泌(弟左渊、侄左光庆) |
卷76 | 列传第十四 | 太宗诸子-完颜宗磐、完颜宗固、完颜宗本(萧玉附)、完颜杲、宗义、完颜宗干、完颜充(子檀奴等)、完颜永元、完颜兖、完颜襄、完颜衮 |
卷77 | 列传第十五 | |
卷78 | 列传第十六 | |
卷79 | 列传第十七 | |
卷80 | 列传第十八 | 熙宗二子(完颜济安、完颜道济)、斜卯阿里、突合速、乌延蒲卢浑、赤盏晖、大抃(子大磐)、阿离补(子完颜方) |
卷81 | 列传第十九 | 鹘谋琶、迪姑迭、阿徒罕、夹谷谢奴、阿勒根没都鲁、黄掴敌古本、蒲察胡盏、夹谷吾里补、王伯龙、高彪、温迪罕蒲里特、伯德特离补、耶律怀义、萧王家奴、田颢、赵隇 |
卷82 | 列传第二十 | 郭药师(子郭安国)、耶律涂山、乌延胡里改、乌延吾里补、萧恭、完颜习不、纥石烈胡剌、耶律恕、郭企忠、乌孙讹论、颜盏门都、仆散浑坦、郑建充乌古论三合、移剌温、萧仲恭(子萧拱)、萧仲宣、高松、海陵诸子(完颜光英、完颜元寿、完颜矧思阿补、完颜广阳) |
卷83 | 列传第二十一 | |
卷84 | 列传第二十二 | 完颜撒离喝、耨碗温敦思忠(子耨碗温敦谦)、耨碗温敦兀带、完颜奔睹、高桢、白彦敬、张景仁 |
卷85 | 列传第二十三 | 世宗诸子-完颜永中、完颜永蹈、完颜永功(子完颜璹)、完颜永德、完颜永成、完颜永升 |
卷86 | 列传第二十四 | 李石(子李献可)、完颜福寿、独吉义、乌延蒲离黑、乌延蒲辖奴、乌延查剌、李师雄、尼庞古钞兀、孛术鲁定方、夹谷胡剌、蒲察斡论、夹谷查剌 |
卷87 | 列传第二十五 | 纥石烈志宁、仆散忠义、徒单合喜 |
卷88 | 列传第二十六 | 纥石烈良弼、完颜守道、石琚、唐括安礼、移剌道(子移剌光祖) |
卷89 | 列传第二十七 | |
卷90 | 列传第二十八 | 赵元、移剌道、高德基、马讽、完颜兀不喝、刘徽柔、贾少冲(子贾益)、移剌斡里朵、阿勒根彦忠、张九思、高衎、杨邦基、丁暐仁 |
卷91 | 列传第二十九 | 完颜撒改、庞迪、温迪罕移室懑、完颜神土懑、移剌成、石抹卞、杨仲武、蒲察世杰、萧怀忠、移剌按答、孛术鲁阿鲁罕、赵兴祥、石抹荣、敬嗣晖 |
卷92 | 列传第三十 | 毛硕、李上达、曹望之、大怀贞、卢孝俭、卢庸、李偲、徒单克宁 |
卷93 | 列传第三十一 | 显宗诸子、章宗诸子、卫绍王子、宣宗三子、独吉思忠、完颜承裕、仆散揆、抹捻史乂搭、完颜宗浩 |
卷94 | 列传第三十二 | 夹谷清臣、完颜襄、夹谷衡、完颜安国、瑶里孛迭 |
卷95 | 列传第三十三 | 移剌履、张万公、蒲察通、粘割斡特剌、程辉、刘玮、董师中、王蔚、马惠迪、马琪、杨伯通、尼庞古鉴 |
卷96 | 列传第三十四 | 黄久约、李晏、李仲略、李愈、王贲、许安仁、梁襄、路伯达 |
卷97 | 列传第三十五 | 裴满亨、斡勒忠、张大节(子张岩叟)、张亨、韩锡、邓俨、巨构、贺扬庭、阎公贞、焦旭、刘仲洙、李完、马百禄、杨伯元、刘玑(兄刘珫)、康元弼、移剌益 |
卷98 | 列传第三十六 | 完颜匡、完颜纲、完颜定奴 |
卷99 | 列传第三十七 | 徒单镒、贾铉、孙铎、孙即康、李革 |
卷100 | 列传第三十八 | 孟铸、宗端修、完颜闾山、路铎、完颜伯嘉、术虎筠寿、张炜、高竑、李复亨 |
卷101 | 列传第三十九 | 完颜承晖、抹捻尽忠、仆散端、耿端义、李英、孛术鲁德裕、乌古论庆寿 |
卷102 | 列传第四十 | 仆散安贞、田琢、完颜弼、蒙古纲、必兰阿鲁带 |
卷103 | 列传第四十一 | 完颜仲元、完颜阿邻、完颜霆、乌古论长寿、完颜佐、石抹仲温、乌古论礼、蒲察阿里、奥屯襄、完颜蒲剌都、夹谷石里哥、术甲臣嘉、纥石烈桓端、完颜阿里不孙、完颜铁哥、纳兰胡鲁剌 |
卷104 | 列传第四十二 | 纳坦谋嘉、邹谷、高霖、孟奎、乌林答与、郭俣、温迪罕达、王扩、移剌福僧、奥屯忠孝、蒲察思忠、纥石烈胡失门、完颜宇、斡勒合打、蒲察移剌都 |
卷105 | 列传第四十三 | 程寀、任熊祥、孔璠(子孔拯)、范拱、张用直、刘枢、王翛、杨伯雄(兄杨伯渊)、萧贡、温迪罕缔达、张翰、任天宠 |
卷106 | 列传第四十四 | |
卷107 | 列传第四十五 | 高汝砺、张行信 |
卷108 | 列传第四十六 | 胥鼎、侯挚、把胡鲁、师安石 |
卷109 | 列传第四十七 | 完颜素兰、陈规、许古 |
卷110 | 列传第四十八 | |
卷111 | 列传第四十九 | 古里甲石伦、完颜讹可、撒合辇、强伸、乌林答胡土、完颜思烈、纥石烈牙吾塔 |
卷112 | 列传第五十 | 完颜合达、移剌蒲阿 |
卷113 | 列传第五十一 | 完颜赛不、完颜白撒、赤盏合喜 |
卷114 | 列传第五十二 | 白华、斜卯爱实(完颜合周附)、石抹世勣 |
卷115 | 列传第五十三 | 完颜奴申、崔立、聂天骥、赤盏尉忻 |
卷116 | 列传第五十四 | 徒单兀典、石盏女鲁欢、蒲察官奴、完颜承立 |
卷117 | 列传第五十五 | 徒单益都、粘哥荆山(刘均附)、王宾(王进等附)、国用安、时青 |
卷118 | 列传第五十六 | 苗道润、王福、移剌众家奴、武仙、张甫、靖安民、郭文振、胡天作、张开、燕宁 |
卷119 | 列传第五十七 | 粘葛奴申(刘天起附)、完颜娄室【大】(完颜娄室【中】、完颜娄室【小】)、乌古论镐、张天纲、完颜仲德 |
卷120 | 列传第五十八 | 世戚-石家奴、裴满达、裴满忽睹、徒单恭、乌古论蒲鲁虎、唐括德温、乌古论粘没曷、蒲察阿虎迭、乌林答晖、蒲察鼎寿、徒单思忠、徒单绎、乌林答复、乌古论元忠(子乌古论谊)、唐括贡、乌林答琳、徒单公弼、徒单铭、徒单四喜 |
卷121 | 列传第五十九 | 忠义一-胡沙补、特虎、仆忽得、粘割韩奴、曹珪、温迪罕蒲睹、讹里也、纳兰绰赤、魏全、鄯阳、夹谷守中、石抹元毅、伯德梅和尚、乌古孙兀屯、高守约、和速嘉安礼、王维翰、移剌古与涅、宋扆、乌古论荣祖、乌古论仲温、九住、李演、刘德基、王毅、王晦、齐鹰扬、术甲法心、高锡 |
卷122 | 列传第六十 | 忠义二-吴僧哥、乌古论德升、张顺、马骧、伯德窊哥、奥屯丑和尚、完颜从坦、孛术鲁福寿、吴邦杰、纳合蒲剌都、女奚烈斡出、时茂先、温迪罕老儿、梁持胜、贾邦献、移剌阿里合、完颜六斤、纥石烈鹤寿、蒲察娄室、女奚烈资禄、赵益、侯小叔、王佐、黄掴九住、乌林答乞住、陀满斜烈、尼庞古蒲鲁虎、兀颜畏可、兀颜讹出虎、粘割贞 |
卷123 | 列传第六十一 | 忠义三-徒单航、完颜陈和尚、杨沃衍、乌古论黑汉、陀满胡土门、姬汝作、爱申(马肩龙附)、禹显 |
卷124 | 列传第六十二 | 忠义四-马庆祥、商衡、术甲脱鲁灰、杨达夫、冯延登、乌古孙仲端、乌古孙奴申、蒲察琦、蔡八儿、温敦昌孙、完颜绛山、毕资伦、郭虾蟆 |
卷125 | 列传第六十三 | |
卷126 | 列传第六十四 | 文艺下-赵沨、周昂、王庭筠、刘昂、李经、刘从益、吕中孚(张建附)、李纯甫、王郁、宋九嘉、庞铸、李献能、王若虚、王元节、麻九畴、李汾、元德明(子元好问) |
卷127 | 列传第六十五 | 孝友-温迪罕斡鲁补、陈颜、刘瑜、孟兴、王震、刘政◎隐逸褚承亮、王去非、赵质、杜时升、郝天挺、薛继先、高仲振、张潜、王汝梅、宋可、辛愿、王予可 |
卷128 | 列传第六十六 | 循吏-卢克忠、牛德昌、范承吉、王政、张奕、李瞻、刘敏行、傅慎微、刘焕、高昌福、孙德渊、赵鉴、蒲察郑留、女奚烈守愚、石抹元、张彀、赵重福、武都、纥石烈德、张特立、王浩 |
卷129 | 列传第六十七 | 酷吏-高闾山、蒲察合住◎佞幸萧肄、张仲轲、李通、马钦、高怀贞、萧裕、胥持国 |
卷130 | 列传第六十八 | 列女-阿邻妻、李宝信妻、韩庆民妻、雷妇师氏、康住住、李文妻、李英妻、相琪妻、完颜阿鲁真、撒合辇妻、许古妻、冯妙真、蒲察氏、乌古论氏、素兰妻、忙哥妻、尹氏、白氏、聂孝女、仲德妻、宝符李氏(张凤奴附) |
卷131 | 列传第六十九 | 宦者-梁珫、宋珪(潘守恒附)◎方伎刘完素、张从正、李庆嗣、纪天锡、张元素、马贵中、武祯(子武亢)、李懋、胡德新 |
卷132 | 列传第七十 | 逆臣-完颜秉德、唐括辩、完颜乌带、大兴国、徒单阿里出虎、仆散师恭、徒单贞、李老僧、完颜元宜、纥石烈执中(本名胡沙虎) |
卷133 | 列传第七十一 | 叛臣-张觉(子张仅言)、耶律余睹、移剌窝斡 |
卷134 | 列传第七十二 | 外国上-西夏 |
卷135 | 列传第七十三 | 外国下-高丽 |
历史背景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女真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肃慎。唐代时称靺鞨。五代时,契丹称黑水靺鞨为女真。女真从始祖函普到乌雅束八代,尚无文字,那时自然谈不上史事的记载。到阿骨打建立金国以后,最初也无文字。阿骨打的侄儿、金大将完颜宗翰喜好访问女真老人,多得先人遗事。后来,女真统治者逐步吸取汉族文化,设立国史院,置监修国史等史官,开始编撰史书。
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令完颜勖与耶律廸延掌国史。完颜勖等就把宗翰了解到的从始祖以下十帝的事,综合为三卷。
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年),完颜勖等又进《太祖实录》二十卷。金世宗时,修《睿宗实录》。世宗让修史的人拿着修好的《睿宗实录》去请教老臣彀英,彀英为之更正了不少错误。所以金代的“实录”是比较详实的,从世祖函普起,到哀宗守绪,共十九代,大致都有记载。其中固然有一部分是追述的,不尽可靠,但都是金朝人追述的,比后世人的追述要真实些。
金亡以后,“实录”均存于顺天的张万户(张柔)家。张曾任金经略使,后来投降蒙古,并为前驱,1233年,参加攻金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之役。城破后,张柔“于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
至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张柔把《金实录》献给朝廷。元世祖的谋士刘秉忠、王鹗等都曾先后请修《金史》。
元英宗时,又修过一次《金史》。有了上述编撰的基础,到元顺帝时,自然有了丰富的史料,也能很快成书。在这之前,金末文人元好问(裕之)曾想利用金实录撰修金史,未能实现。但所传中州集及壬辰杂编,保存了不少他蒐集的金史史料,这两部书也为修撰金史之所本。又,金末文人刘祁(京叔),目睹金的亡国,他从汴京辗转两千余里,回到故乡浑源以后,写了《归潜志》一书,记载了作者所熟悉的人和事,对了解金末文人及社会情况有极大参考价值。
故元史馆的臣僚说:“刘京叔归潜志与元欲之壬辰杂编二书,虽微有异同,而金末丧乱之事犹有足徵者焉。”(金史卷一一五完颜奴申传)这些都为修金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所以在元人修的三史之中,金史要算是较好的一部。与辽相比,金代修史制度要完善得多。有记注院,掌修起居注;秘书监设有著作局,掌修日历;还有国史院,掌修实录和国史。其实录编修最为完备,太祖以下除卫绍王、金哀宗之外,均有实录;除此之外,还有记载金朝先世的《先朝实录》3卷;生前未称帝,死后追加尊号的世宗生父睿宗、章宗生父显宗也都有实录;此外还修有国史,包括皇帝本纪及功臣列传;金宣宗时,因害怕蒙古军的再次进犯,金由中都(今北京)迁往开封,这些历史文献也随之携至汴京。
汴京被蒙古军攻克之后,当时依附于蒙古,并参与了攻汴战斗的张柔颇具远见,在其他蒙军将士争抢金帛财宝时,他却来到金史馆,将金朝实录及其他秘府图书运回了家中。这些图书文献在中统二年(1261年)被献之于朝廷。
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蒙宋联军攻克蔡州,金朝灭亡。元朝建立后,金朝遗老王鄂不但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修辽、金二史的建议,而且开始着手搜集、整理金代的历史资料。卫绍王朝没有实录,书中卫绍王本纪的材料都是中统三年王鄂收集的;金朝迁蔡州之后,史书记载中断,也是因为王鄂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著有《汝南遗事》4卷,才得以将这一段亡国的历史始末记载下来。因而金代历史文献保存得比辽朝多而且完整,加上金朝其他文人也注意搜集金代史实,如金末文人刘祁著《归潜志》、诗人元好问著《壬辰杂编》(今已佚)等也保存了不少金代史实。
可见元末修《金史》,既有实录、国史为根据,又有王鄂等人的搜集、补缀,还有刘祁、元好问等人的著作可直接资以参证,其所依据与《辽史》纂修时所据要丰富多了。加上这些资料又已经过不少人的加工整理,使编纂者易于着手,这与《宋史》撰写时面对一堆数量庞大、毫无整理的原始材料又不一样。于是《金史》比辽、宋二史高出一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编辑过程
《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议修于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以后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别议论过修史的事,都因义例难定未付诸实行,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决定“各与正统”,《辽》《金》《宋》三史分别撰修。
《金史》具体参加修募的有沙刺班、王理、伯颜、赵时敏、费著、商企翁,铁木尔塔识、张起岩、欧阳玄、王沂、杨宗瑞等人,其中欧阳玄的贡献最为突出,他制订了《金史》撰修的发凡举例,书中的论、赞、表、奏都由他来完成,表现出了他的杰出史才。
《金史》编募始于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到次年十一月成书。初由丞相脱脱任都总裁官,到修成时脱脱已罢相,由新相阿鲁图奏上。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巨著,这首先是由于金代史料保存较为完备,有很好的文献基础。其次,元世祖时,刘秉忠、王鄂已先后请求修《金史》,仁宗时,袁桶请求征集金代史料,英宗时,虞集又请修《金史》。有了这几次修撰基础,顺帝时成书就比较容易了。元修《金史》资料来源极为丰富,首先,金代官修的实录比较完备。从太祖阿骨打以下至宣宗诸帝基本都有实录,此外还有大量起居注、国史,包括历代皇帝本纪和功臣列传等。其次,有关金代历史、文化的大量著述当时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如宇文懋昭《大金国志》40卷,杨廷秀《金四朝圣训》,史公奕《大定遗训》,杨云翼《大金礼仪》,张暐《大金集礼》40卷,《大金吊伐录》等等。尤其是元好问的《壬辰杂编》(已失)和刘祁的《归潜志》保留了大量金代的史料,不少被《金史》所采纳。
编辑特点
首先,在编纂体例和内容方面有独特之处。如“本纪”第一篇,没有直接记述金建国后的历史,而是先追述女真族建国前的历史,保存了珍贵的历更材料。在“本纪”的末尾,设立了《世纪补》,用以记述几位未曾即位称帝而被后代追认为皇帝的人,如熙宗的父亲景宣帝、金世宗的父亲睿宗、金章宗的父亲显宗,这种妥当的体例处理方法,为后代修史者所效法。
《金史》中的表和志,使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将金朝的典章制度比较系统、全面地记载下来,其中的《河渠志》、《兵志》、《食货志》、《选举志》、《百官志》五种写得不错,能反映出金朝社会的基本特征。《金史》还创立了《交聘表》,以编年体表格的方式,记述金朝与宋、西夏、高丽等邻国的和战及来往关系,形式新颖,条理清晰。此外,专立《金国语解》一篇,注释了在官称、人事、物象、姓氏中出现的女真语称谓,是研究女真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
其次,在史料剪裁及记述方面,处理得也比较得体。例如书中对金代战争的记述,既生动,又不冗繁。金代的战争比较多,《金史》没有一一铺叙,而是把每一件大事在一两个主事人的纪、传中详述,对其他事和人,在其他纪、传中从侧面加以补充,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大多记述得比较详细,避免了《宋史》详略失当的现象。《金史》以“实录”为依据,史料翔实可信,记述较客观审慎。
《金史》以“实录”为依据,史料翔实可信。对金朝统治阶级的残暴荒淫、互相倾轧,能充分予以揭露,而在记述金与辽的往来和征战中,对金统治者所用的诈谋诡计等。也能如实反映。
当然,《金史》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记事前后矛盾、重叠,史实错误、年次颠倒,人名地名混乱等;还有很多疏漏,有的重要事情没有记载,如天会十年(1132)金立的伪齐迁都汴,十二年( 1134)金、伪齐合兵伐宋等,都是金国的大事,《金史》却避而不谈。
不足之处
当然,《金史》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有的重要人物没有列传,甚至无记载。如金初建策阿骨打称帝的渤海人杨朴,是阿骨打身边重要的谋臣,金建国之初,“诸事革创,朝仪制度,皆出其手”,这样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在《金史》中只字未提呢?大约不会是疏漏,而是不愿把阿骨打称帝这件开创金朝基业的事,说成是渤海人的主意。有的重要事情没有记载,如天会十年(1132年)金立的伪齐迁都汴,十二年(1134年)金、伪齐合兵伐宋等,都是金国大事,《金史》中一概不书。此外,《金史》列传中的人名杂乱,一人多名或译名不一的现象很多。
《金史》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提供了金朝历史的基本资料,更辑佚和保存下众多的金朝文献,仍不失为研究金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金史
《金史》修成后多次刊行。元代初刻本今存八十卷,此外有元复刻本、明南监本、北监本、清殿本等。197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金史》,以百衲本为底本,充分吸收了前人整理校勘的成果。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