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狐突庙 编辑
狐突庙(Hutu Temple),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马峪乡西马峪村,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是现存较大、较古老的祭祀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突的庙宇 。
狐突庙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约1875平方米,分为前院和后院两进院落,前院为戏台、鼓楼、望楼、厢房和献殿,后院为碑廊和正殿。现仅存献殿、正殿与碑廊等建筑。正殿内现存元代彩塑8尊,左右配殿内分别存有彩塑黑白龙王夫妇坐像。碑廊现存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碑刻共10通 。狐突庙内的文物塑像、壁画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
2006年5月25日,狐突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狐突庙
外文名:Hutu Temple
地理位置: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马峪乡西马峪村
所处时代:宋至清
占地面积:约 1875 m²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6-0362-3-065
金明昌元年(1190),狐突庙修葺 。
元至元二十六年(1298年),狐突庙修葺。
明正德十年(1515年),狐突庙增建献殿。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狐突庙增建戏台。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狐突庙正殿前堂。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狐突庙戏台改建。
20世纪80年代,狐突庙戏台被焚毁 。
2010年,狐突庙进行修缮 。
2013年,狐突庙对壁画、泥质彩塑进行保护修复 。
狐突庙
狐突庙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约1875平方米,分为前院和后院两进院落,前院为戏台、鼓楼、望楼、厢房和献殿,后院为碑廊和正殿。现仅存献殿、正殿与碑廊等建筑。正殿内现存元代彩塑8尊,左右配殿内分别存有彩塑黑白龙王夫妇坐像。碑廊现存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碑刻共10通 。
戏台 戏台位于狐突庙中轴线南端,又称“过门戏台”,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经历多次重修,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改建,现仅存基址 。 | |
献殿 献殿是狐突庙中最大的单体建筑,占地面积约220余平米,又称膳庭。面阔七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式,斗拱三踩单昂,明间平身科斗出45度斜昂,青灰布瓦屋面,梁架为前后三架梁通檐用三柱分心造。殿明间辟板门,余间皆装直棂窗。东、西两山墙绘壁画60平方米,内容为利应侯布雨、回宫图 。 |
|
正殿 正殿由前后两部分组合而成,前为朝堂,后为寝宫,屋顶以勾连搭形式相连。前堂于明嘉靖年间扩建而成,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卷棚式斗拱三踩单昂,青灰布瓦屋面,前单步梁后五架梁通檐用三柱,前插廊,前檐明间悬“三晋名臣”横匾;寝宫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斗拱四铺作,单檐歇山式,青灰布瓦屋面,殿内梁架四椽献通搭前后用两柱 。 |
|
相关人物
狐突
狐突(?—前637年),又名伯行、伯氏、狐子,原姬姓,因其祖封于狐氏大戎(现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西北山区),故改姬姓为大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因为积极推崇“忠臣不事二主”而遭杀害,死后深得历朝历代君王赞赏,又顺应了普通民众为人处世之道,所以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 。
祭祀礼仪
旧时狐突庙的正门一般情况下不开,平时民众进出狐突庙,不走正门而走旁门,只有遇祭祀活动、祈雨抬神,才能沿中轴线出入,这样使用特殊的过厅戏台巧妙地将建筑手段与祭祀文化礼仪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反映出当地信仰民众对狐神的崇敬之情 。
地理位置
狐突庙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马峪乡西马峪村。
狐突庙
交通路线
公交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乘坐清徐202、清徐218路公交车,在西马峪站下车前往。
驾车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马峪乡人民政府距离狐突庙约0.53千米,驾车约2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