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救寺塔 编辑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救寺塔普救寺塔

普救寺塔,又名莺莺塔,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仁和堡自然村西南部。普救寺塔建于隋朝(581~618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重修普救寺塔。 2016年7月初,普救寺景区启动了对普救寺塔的修复。

普救寺塔坐北朝南,依垣而建,南北长45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该塔为方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通高约50米,形如方锥。塔身底层每边长8米,南面辟门。第二层以上四面辟门,真假门相间,门顶作拱形。是明代的砌法。各层塔檐用砖叠涩挑出,挑出部分平直,无塔内凹的反曲线。塔身七层以下有明显收分,七层以上檐层的高度缩减,乃明代加砌,普救寺塔具有回声效应。 普救寺塔塔身一、二层嵌历代石碣16块,是研究寺史沿革与建塔情况的重要史料。

2019年10月7日,普救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普救寺塔

地理位置: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仁和堡自然村西南部

所处时代:明

占地面积:130000 m²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231-3-034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别名:莺莺塔

历史沿革

编辑
普救寺塔建于隋朝(581~618年)。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普救寺塔毁于地震。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蒲州知州张佳胤重修普救寺塔。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重修普救寺塔。

1990年,曾进行维修,补茸檐角,更换角梁,复原塔刹,加挂风铎。

2016年7月初,普救寺景区启动了对普救寺塔的修复。

建筑格局

编辑
普救寺塔坐北朝南,依垣而建,南北长45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该塔为方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通高约50米,形如方锥。塔身底层每边长8米,南面辟门。第二层以上四面辟门,真假门相间,门顶作拱形。是明代的砌法。各层塔檐用砖叠涩挑出,挑出部分平直,无塔内凹的反曲线。塔身七层以下有明显收分,七层以上檐层的高度缩减,乃明代加砌,普救寺塔具有回声效应。

普救寺塔

文物遗存

编辑
普救寺塔内有塔碣19通(方)。

历史文化

编辑

别名来历

普救寺塔本为舍利塔,由于《西厢记》的故事发生于此,后人怀念崔莺莺,故俗称莺莺塔,是普救寺大规模复原前寺内仅存的几处古建筑之一。

普救寺

普救寺分三条轴线布列,西轴线有山门、大钟楼、塔院回廊、砖塔(原有)、大雄宝殿;中轴线有天王殿、菩萨洞(原有)、弥陀殿、藏经阁、十王殿、罗汉堂;东轴线有垂花门、僧舍、枯木堂、长老堂、禅堂、正法堂、香积厨等,加建有梨花深院、西轩、书斋、花园等建筑。砖塔、菩萨洞皆为明代遗构。

文物价值

编辑
普救寺塔塔身一、二层嵌历代石碣16块,是研究寺史沿革与建塔情况的重要史料。

保护措施

编辑
2019年10月7日,普救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普救寺塔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仁和堡自然村西南部。

普救寺-南门

交通路线

从永济市坐车至蒲州镇西厢村即可到达。

下一篇 永济万固寺

上一篇 北辛舍利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