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镇遗址 编辑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镇遗址桥镇遗址

桥镇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桥镇村东北约10米处的台塬上,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及西周时期的古遗址。

桥镇遗址是宝鸡市文物普查队于2009年9月26日在陈仓区桥镇发现的。文物普查队员在此发现文化层1处、灰坑1座、陶窑1座、房址2座,并采集到板瓦一片、筒瓦三片、槽型瓦两片。由于时代久远,这些瓦片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文化层位于遗址偏南部的断崖上,普查队员在这里发现并采集到一片泥质红陶篮纹筒瓦残片;在两处半地穴式的房址中,发现并采集到其余板瓦、筒瓦、槽型瓦残片。由于这些陶瓦是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泥质红陶、夹砂红褐陶篮纹斝、罐等文物一同出土的,陕西省、宝鸡市文物专家判定,这些瓦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是中国考古已发现的最早的建筑陶瓦。桥镇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筒瓦、板瓦、槽型瓦,是中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重大发现,把中国用瓦历史提前了一千年,堪称“华夏第一瓦”,为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3年3月5日,桥镇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桥镇遗址

地理位置: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桥镇村东北约10米处的台塬上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西周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436-1-436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桥镇遗址出土瓦正面

2009年9月26日,宝鸡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陈仓区桥镇进行田野调查时,在位于桥镇遗址的一处断崖暴露的文化层中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筒瓦,其中槽形板瓦2件、筒瓦1件、疑似槽形板瓦1件。将中国用瓦的历史提前了1000年左右。

遗址特点

编辑
综述

桥镇遗址东临金陵河谷,地势西高东低,呈梯阶状。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3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考古人员在遗址内断崖上发现龙山时期文化层1处、灰坑1座(H1)、陶窑1座(Y1)、房址2座(F1、F2)。

文化层

泥质红陶篮纹筒瓦残片泥质红陶篮纹筒瓦残片

文化层位于遗址偏南部的东西向生产土路南侧断崖上,长约10米,厚0.7米,深1.3米,土质较硬,呈紫红色,内含泥质红陶篮纹筒瓦残片,采集较完整筒瓦一件。

遗迹

泥质红陶篮纹筒瓦残片泥质红陶篮纹筒瓦残片

灰坑H1位于遗址东南部断上,不规则形,开口距地表0.8米,坑底距地表2.3米、宽1.6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内含少量红烧土和陶器残片;陶窑Y1位于H1北约5米处,仅暴露进火口,进火口呈椭圆形,横宽0.6米,纵高0.5米,进火口距地表2.9米;房址F1位于遗址偏北部断崖上,为半地穴式,暴露白灰地面一段,白灰地面距地表1.5米,残长7.5米,厚0.3厘米,白灰面上部堆积中可见少量龙山文化板瓦、筒瓦、槽型瓦残片;房址F2位于F1西约15米处,为半地穴式,暴露白灰地面一段,白灰地面距地表1.6米,残长8.2米,厚0.3厘米,白灰面上部堆积中可见筒瓦和槽型瓦残片等。

文物遗存

编辑

桥镇遗址出土的瓦桥镇遗址出土的瓦

桥镇遗址出土的瓦为泥质红陶篮纹筒瓦,瓦长26厘米,直径12厘米,壁厚1.2厘米。筒瓦基本完整,泥质红陶,一端略宽一端略窄,没有瓦舌,瓦壁薄厚不均称,火候较低,质地不甚细密。筒瓦整体为泥条盘筑而成,在瓦的沟面可以看出泥条接合处手捏的一道道脊棱或沟槽。两面均没有瓦钉和瓦环,瓦的正面饰不甚规整的筒单粗篮纹,瓦沟抹光,面口及两端平直,有用绳子或竹片切割的痕迹。根据其形制特点,推测其制作方法拟是先用泥条盘筑成圆筒形泥坯,再将筒形泥坯切割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半圆形筒瓦。桥镇遗址出土的泥质红陶篮纹筒瓦,从所处的龙山时期文化层及粗篮纹装饰手法和泥条盘筑的制作工艺等方面看,其制作和使用的时代应为龙山时期。该筒瓦的构成原理和制作工艺虽较筒单,但已基本具备瓦的实用功能。

陶片

桥镇遗址内还采集有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的泥质红陶尖底瓶、钵等陶器残片,龙山时期泥质红陶、夹砂红褐陶篮纹陶斝、罐。

建筑材料残片

桥镇遗址还出土了板瓦、槽型瓦等其它建筑材料残片。

研究价值

编辑

泥质红陶篮纹筒瓦残片泥质红陶篮纹筒瓦残片

桥镇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筒瓦的发现,将中国乃至世界用瓦的历史向前提了一大步,为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建筑技术和世界建筑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桥镇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桥镇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桥镇村东北约10米处的台塬上。

桥镇村村民委员会

交通信息

自驾:自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桥镇遗址,路程约32.5千米,用时约50分钟。

下一篇 赵家台遗址

上一篇 益家堡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