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山宫遗址 编辑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山宫遗址成山宫遗址

成山宫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首善街道第五村,占地面积600000平方米,于1981年发现,是秦汉宫殿遗址。

成山宫遗址,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1000米,文化堆积距地表深0.1~0.5米,厚度一般为1~2米,最厚处达2米多,多处有夯土台基、灰坑、散水、水井、排水设施等。成山宫遗址的发现,对研究秦汉时期关中西部宫殿分布状况及其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3年3月5日,成山宫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成山宫遗址

地理位置: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首善街道第五村

所处时代:秦至汉

占地面积:60000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448-1-448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1981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在眉县第五村乡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秦汉遗址。

1983年,眉县文化馆的刘怀君先生在该遗址发现了书有“成山”字样的瓦当。

1990年,西北大学的赵从苍先生与刘怀君先生一道对该遗址进行了田野调查。

2000年的3月9日~3月28日,宝鸡市考古工作队与眉县文化馆联合再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与试掘。

遗址特点

编辑

综述

成山宫遗址,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1000米,占地面积600000平方米,文化堆积距地表深0.1~0.5米,厚度一般为1~2米,最厚处达2米多,很多地方现代生活层下就是秦汉时期的堆积,多处有夯土台基、灰坑、散水、水井、排水设施等。

<p>成山宫遗址分布区

成山宫遗址分布区

夯土台基

规模较大的夯土台基有三处。

一号夯土台基:位于第Ⅰ区东南角,压在现代路土之下,距地表0.2米。东南部被MDH2打破,南北残长6米,上部残宽1.3米、下部残宽2.4米。从北部剖面观察,是先开沟槽于生土,再填土槽内分层夯打,夯层厚5~8厘米。残存13层。夯层明晰,夯打致密坚硬,夯土内含纯净。平头夯夯成,夯窝排列整齐,夯窝直径5厘米左右。

二号夯土台基:位于Ⅰ号夯土台基西北约60米。仅存原建筑台基的西南角裸露在壕沟的断崖上,原有形状已无法判明。厚近2米,夯土亦为分层夯打,夯层清晰,夯层厚度5~7厘米。夯土纯净,坚硬。

三号夯土台基:位于第Ⅱ区,西距Ⅰ号夯土台基约100米。夯土台基直接裸露在现地表,南部因原边坍塌,已遭破坏。东西长约20米,南北残宽约18米。夯土厚约1米。从断面观察,夯土为分层夯就,每层厚8~10厘米。应是某一建筑基址的基础。

灰坑

共发现灰坑六个,包含物主要是瓦、瓦当和砖的残片。

MDH1,位于一号夯土台基与二号夯土台基之间,残半。圆形,口大底小,呈环底状。灰坑原压在民宅之下,上部早已破坏。残径约1.5米,残深0.5米。填土色黑松软,夹杂少量的炭屑、红烧土块。

MDH2,位于第Ⅰ区的东南角。开口在第一层即现代生活层下。此处原是清末年修围寨东门所在地,灰坑上部已遭破坏,现口呈不规则圆形,残径1.2~2.2米,残深2.5米。坑壁不齐,坑底略呈锅底状。向东打破Ⅰ号夯土台基。填土色黑松软,夹杂少量的炭屑、红烧土块。出土物以筒瓦、板瓦、瓦当等残片为主,也有少量的砖残片。

MDH3,位于第Ⅲ区。于村民刘有财宅院正南场院内。西距现原边约150米。现呈东西长4.5米,南北宽3.5米的不规则椭圆形,其口大底小,底部不平整,最深处距现地表4.2米。填土灰褐较松软,夹杂有少量的红烧土块、炭屑等。

MDH4,位于第Ⅲ区。压在原民宅墙基之下。不规则环底小坑,深0.5米。填土黑灰。

MDH5,位于第Ⅲ区。南距第Ⅰ区与第Ⅱ区相隔的壕沟约10米左右。原压在民宅之下,因民宅迁移遂被发现。上部已遭破坏。坑呈南北长7.2米、东西宽5.1米的长方形。南浅北深,最深2.5米。坑口稍敞,底部略小。坑壁修治光洁,不见工具痕。南部正中有一斜坡往北直通坑底,斜坡上窄下宽,剖面略呈梯形。坑底不甚平整,不见踩踏上的痕迹。

MDH6,位于第Ⅲ区MDH4的西北3米处。上部已被破坏。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1.5米,东西宽0.8米。现深3.5米。坑壁平直,坑土黑褐,内含大量的绳纹板瓦、筒瓦残片。

水井

在第Ⅱ区发现水井一眼,位于Ⅲ号夯土台基西约30米处的崖边。圆口直壁,口径1.3米。已坍塌,井底有破碎的陶制绳纹井圈。

排水设施

遗址区多处断崖上裸露出陶水管头,显示其地下纵横交错的排水设施。一号夯土台基与二号夯土台基之间有两条,均为陶水管套接铺就呈东南~西北走向。经解剖观察,铺设管道时,先于地面起倒梯形沟,置陶水管以沟底,大小口依次衔接,其上再复土并稍经夯打。因东南端已遭破坏,而西北端又压在现民宅之下,其最终走向、长度不详。

在第Ⅲ中部西端面向斜水的断崖上,有巨型陶水管道口裸露,距现地表面高约3米,管口直径在1米以上。其走向与规模不详。

在二号夯土台基东南6米断崖上,有一垂直向的渗井,残深约4米。自二号夯土台基而来的平行向排水管道与其相接。上部残存40厘米的绳纹陶制井圈,下部为水积土,内含纯净。土质稍硬。

在第Ⅰ区东部断崖上,残存有一段以鹅卵石铺就的散水,长约7米。其上被民房所压,因此其走向、规格等不详。

文物遗存

编辑

综述

在成山宫遗址清理的灰坑中得到一大批建筑材料,尤以板瓦、筒瓦、瓦当居多。不见生活类器皿。

瓦当

成山宫遗址出土的瓦当

瓦当不同个体的残片近500件,其中个体超过二分之一者有300枚。从形制上分,有大半圆形瓦当、半圆形瓦当和圆形瓦当;以纹饰分,又有素面瓦当、图象瓦当、图案瓦当以及文字瓦当等几种。

(1)、大半圆形瓦当发现不同个体残块11枚。

大半圆形瓦当,瓦色青灰,陶夹细沙。所连筒瓦皆泥条盘筑。当面均饰夔凤纹。以纹饰的不同可分为两式。

1式,当面饰高浮雕夔凤纹,图案纹饰繁缛,线条较细。当背不平,有竖行绳纹。与筒瓦相接处有数个指窝。边轮宽1.5~2厘米、底残宽4厘米、残高28厘米、当心厚3厘米、筒瓦残长2厘米。

2式,当面饰高浮雕夔凤纹一对,左右对称,图案整体线条较宽粗,凤鸟躯体上还以细棱勾出简单的羽毛状图案。底平。当背有较粗的竖行绳纹。边沿处残留有10厘米长的筒瓦。面径78.3厘米、高53厘米、边轮宽1.9厘米。

(2)、半圆形瓦当。

半圆形瓦当数量较少,完整者共计30余件。皆泥质灰陶。可分两型。

Ⅰ型,素面半圆瓦当瓦色以青灰者居多;当面均素面无饰,当背不平,当背边沿弧形波状切痕明显。所连筒瓦泥条盘筑而成,表饰绳纹,内饰麻点纹。个体有大小差异。当背筒瓦与当相接处有数个指窝。底边长15厘米、高7.5厘米、当厚1.5~2厘米、筒瓦残长4厘米。

Ⅱ型,饕餮纹半圆形瓦当瓦色灰褐。瓦当个体较大、厚重。当面高浮雕饕餮纹图案。当背稍经刮抹,底边内侧面留有明显的弧形波状切痕。底边长19.6厘米、高11厘米、边轮宽0.7~1.3厘米、当厚2.5厘米、筒瓦残长4.5厘米。

(3)圆形瓦当。

圆形瓦当数量极多,完整者超过100件。皆泥质灰陶,除个别火候较低者外,基本呈现出烧成温度较高,质地坚硬的特征。当面主体纹饰以各种云纹为主,也有少量的勾纹、植物纹、乳钉纹、乳钉网格纹、米字纹、太阳纹、曲尺纹、曲尺夹填乳钉、小卷云纹、涡纹等。可分为七型。

Ⅰ型,莲花纹瓦当数量极少,仅采集到两枚,图案雷同。瓦色青灰。当心乳钉销凹,周围5个莲花瓣,每两个莲花瓣间各饰一箭头纹花蕊。图案线条拙朴。当背中心低凹不平,切痕明显。面径13.8厘米、边轮宽0.7~1.4厘米、当厚2.5厘米。

Ⅱ型,羊角形云纹瓦当因当面所饰反云纹形似羊角而得名。当背均粗糙不平,切痕明显,与筒瓦连接处均以手指压抹,或凹槽、或深浅不一的指窝。可分5式。

1式,界格线单线呈“十”字,穿过当心。瓦色泥炭。当背心略低凹,面径15.2、轮宽1.2、当厚2~2.5、筒瓦残长4.6厘米。

2式,界格线双线不过当心,每一扇面内填以一组反向卷云纹。当心圆单线,内饰叶纹。径约12.8厘米;当心厚1.3厘米。

3式,界格线单线不过当心,当心圆双线。以界格线为中心反卷二卷云纹形成羊角形。当心饰以方格纹。瓦色青灰。面径约15厘米、边轮宽0.7厘米、筒瓦残长11厘米。

4式,界格线双线断开当面圆,当心圆单线。当心十字分割饰一组内向的反云纹。面径15厘米、边轮宽1厘米、当厚2厘米。

5式,无界格线,当心饰方格纹,以当心圆外缘出四组反向卷云纹。面径16.7厘米、边轮宽1厘米、当厚2.5厘米、筒瓦残长15厘米。

Ⅲ型,勾纹瓦当个体残存超过二分之一者有51枚。瓦色青灰。当面图案高凸,两头叉形十字线分割的四个扇面内,均填一组不对称的勾纹,当心饰四种完全不同的符号。边轮沿面上饰有绳纹。当背均粗糙不平,连接筒瓦处有手指压抹的指窝,筒瓦泥条盘筑而成,内壁饰有小麻点,表饰竖绳纹。面径16厘米、边轮宽1厘米、当厚2.5厘米、简瓦残长15.5厘米。

Ⅳ型,连云纹瓦当个体超过二分之一的有42枚。当心纹饰有网格纹、乳钉、太阳纹、涡纹、方格纹、小连云纹等,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当背均粗糙不平,切割筒瓦而形成的弧形波状线痕,十分明显。连接筒瓦处均压抹加固。可分4式。

1A式,当心圆与界格线均为双线。瓦色浅灰。边轮外沿上饰有粗绳纹。面径15.8厘米、边轮宽1厘米、当厚2厘米。

1B式,当心圆、界格线均双线,云纹线条较粗,构图简洁。当心饰小乳钉。面径15.8厘米、边轮宽0.8厘米、当厚2.5~3.8厘米。

2式,当心圆单线,界格线双线。瓦色青灰。当心饰三角网格纹。面径17厘米、边轮宽0.9厘米、当厚2厘米、筒瓦残长11厘米。

3A式,当面无界格线。连云纹一笔勾成,连绵不绝。瓦色青灰。面径15.5厘米、边轮宽1厘米、当厚1.8~2.7厘米、筒瓦残长11厘米。

3B式,有界格线却不断开当面连云纹。瓦色浅灰。界格线与当心圆不接,连云纹从界格线与当心圆间空隙间穿过,一笔构成。当面纹饰线条纤细、涩滞。当背切割高低不一。面径15厘米、边轮宽1.5厘米、当厚2~2.7厘米。

4式,界格线双线、当心圆单线。纹饰细密,云纹繁缛,云纹间点缀小乳钉。面径15.2厘米、边轮宽0.8厘米、当厚2~2.4厘米。

Ⅴ型,蘑菇形云纹瓦当这是遗址中出土数量最多的一种,当面基本完整者有60余枚。可分5式。

1式,当面纹饰粗犷、凝重,高浮雕质感很强。当背粗糙,切痕明显。为加固筒瓦与当的连接而形成的指痕深浅不一。瓦当与所连的筒瓦厚重,筒瓦泥条盘筑,内饰浅麻点纹,外饰绳纹。当面均无界格线,当面周边围一圆,蘑菇形云纹的茎柄均为双线,当心纹饰基本是各种网格纹;2式~5式,当面纹饰规整、纤细,当背平整光滑,少量饰以绳纹,当面与1式相比显得较为轻薄,所连筒瓦内饰布纹,外饰细绳纹。

1A式,单线圆心。瓦色浅灰。面径16.4厘米、边轮宽1厘米、当厚2.4~3.2厘米、筒瓦残长11厘米。

1B式,双线圆心。瓦色青灰较暗。面径15.4厘米、边轮宽1.1厘米、当厚2.5厘米、筒瓦残长9厘米。

2式,界割线双线过当心交叉。瓦呈灰色。蘑菇云纹茎柄为单线,面径15.8厘米、边轮宽1厘米、当厚2.3厘米。

3式,界格线双线过当心交叉。蘑菇云纹茎柄粗短,与云纹线条不相衔接。MDH3:21,面径15.2厘米、边轮宽0.8厘米、当厚3.3厘米。

4式,双线界格线不过当心交叉,蘑菇云纹茎柄为双线。MD采:31,瓦青浅灰。面径15厘米、边轮宽1厘米、当厚2厘米。

5式,双线构成的蘑菇形云纹茎柄过当心交叉相接,充当了界格线。瓦色深灰。当背齐平,饰以杂乱的细绳纹。分布三组交叉的直形深槽,槽内有螺旋形的粗绳纹。面径14.8厘米、边轮宽0.7厘米、当厚2.2厘米。

Ⅵ型,卷云纹瓦当此类瓦当数量不少,其基本图案由当心及周边纹饰组成,台心为支点,采用对角线的方法,使云的形象作了重复。当面均以双线界格线分当面为上个扇面,每个扇面内填一组卷云纹。当背除个别外均平整光滑,所连筒瓦外饰竖绳纹内布纹。与当相接处大多抹成小斜坡。

1A式,界格线过当心交叉。当心圆单线。瓦色浅灰,面径16厘米、边轮宽1厘米、当厚1.7厘米。

1B式,界格线双线过当心交叉,当心圆双线,当面图案与边轮间再围一圆线。面径15.7厘米、边轮宽1厘米、当厚2.5厘米。

2式,界格线不过当心。当心圆单线。瓦色浅灰。筒瓦完整,外饰竖向细绳纹,接当一端14厘米间抹光,内壁边饰布纹。面径15厘米、边轮宽0.9厘米、当厚2.7~3厘米、筒瓦长50厘米。

3式,主体纹饰外围二圆,其间饰连续的三角纹,界格线不过当心。当心圆双线。瓦色浅灰。当背稍鼓,正中心有一圆形指窝。面径15.9厘米、边轮宽1.2厘米、当厚2.3厘米。

Ⅶ型,此型为文字当。此类当皆当背平整,所连筒瓦里饰布纹。以文字内容的不同分2式。

1式,“长乐未央”瓦当当面以单线构成四个扇面,分书“长乐未央”四字于各扇面内,右旋读,字体遒劲秀丽。连接筒瓦部分有压抹光滑的凹槽。面径15.8厘米、边轮宽1厘米、当厚2厘米。

2式,当面纹饰为卷云纹,当心竖书“成山”二字。

2A式,“山”字肥笔,形若宝船,与其上叠的“成”字弧形相对。卷云纹间点缀乳钉纹。面径15.4厘米、边轮宽1.1厘米、当厚2.8厘米。

2B式,字体规整、严谨,当面卷云纹不间乳钉纹。当背原压印绳纹后抹光,修治甚平。残筒瓦表饰竖绳纹,距当面1.5厘米间抹光。内壁饰布纹。面径15.4厘米、边轮宽1.2厘米、当厚2.7厘米。

(1)、空心砖。

空心砖体形较大,发现残块数量极多。以有纹饰者居多,也有一定量的素面空心砖。

1式,回纹空心砖四面均饰回纹间同心菱形纹的组合纹饰。内壁饰较粗的绳纹,两端直口。一端之角上留有刀具切割的光滑切痕。长81厘米、宽36.5厘米、砖壁厚4~6厘米。

2式,素面空心砖色呈深灰,器表打磨十分光滑。长端两头封闭,正中留有直径10厘米左右的圆洞。砖体较大。残长42厘米、最宽31厘米。

(2)、铺地砖。

在数量上仅次于空心砖。纹饰则以回纹与同心菱形纹同饰者居多,有少量的素面者。大小基本相同。砖面空间十字分割,分别以两组回纹和同心菱形纹作对角分布。砖体四周齐平,砖背平整光滑。长36厘米、宽32.5厘米、厚4~5厘米。

(3)、条砖。

条砖多为素面,也有饰粗绳纹或细绳纹的,总体数量较少,未见完整者。色浅灰,上下素面,侧面饰涡纹与斜行直棱纹。残宽11厘米、厚6.8厘米。

(4)、饰面砖。

饰面砖为数较少。体形窄长、轻薄,饰较密的回纹与同心菱形纹相间的组合纹饰。不见完整者。色灰褐。面饰回纹与周心菱形纹,背饰粗绳纹。残长23厘米、宽15.4厘米、厚2.7厘米,色深灰,表饰较细密的回纹,余面皆素,砖背稍显不平。

(1)、板瓦。

基本为弧形板瓦,横剖面呈弧形,表饰直行、斜行或交叉绳纹,绳纹以粗绳纹为主,细绳纹所占比例亦不少。内壁素面抹光,也有抹光不足者,残留有浅麻点纹;内壁还有相当一部分饰布纹者。

(2)、筒瓦。

筒瓦主要有两类。其一,内壁泥条盘筑痕迹十分明显,饰以麻点纹,少量素面。表饰较粗的绳纹,在瓦端有10厘米左右的抹光带。一般瓦体厚重;其二,筒瓦制作规整,内饰致密的布纹,表饰竖向细密的绳纹。

陶水管

(1)、直壁陶水管。

直壁陶水管为泥质灰陶,青灰色。直壁深腹。大口端为方唇。表饰凌乱的粗绳纹,小口端8.5厘米间抹光以利对接合缝。泥条盘筑而成,内有极粗环形绳纹压成的麻点。长56.5厘米、大口径30厘米、小口径23.5厘米、厚1.2厘米。

(2)、陶拐头。

陶拐头为斜直壁深腹曲尺状,平底,竖短横长,端口微敞。泥条盘筑二圆形管壁,以泥饼拼接成平底。内饰浅麻点纹,表饰细绳纹。通高29.5厘米、横长35.2厘米、上端口径28厘米、下端口径22厘米、厚1.2~1.4厘米。

研究价值

编辑
成山宫遗址的发现,对研究秦汉时期关中西部宫殿分布状况及其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成山宫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位置

成山宫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首善街道第五村。

第五村

交通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境内乘坐公交103路,第五村街道站下车,步行前往。

下一篇 李茂贞墓

上一篇 茹家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