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 编辑

福建省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乌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

乌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乌石山、于山之上。山上有从唐代至今的各种石刻,数量众多,种类齐全。

乌石山摩崖题刻及造像原有唐至清代摩崖石刻299段以及3处摩崖造像,现存169段,分布全山,以邻霄台、冲天台、道山亭等处尤为密集,有篆、隶、行、草、楷书各体。最早的是唐大历七年(772年)李阳冰的篆书《般若台记》和唐代摩崖造像,以及宋代程师孟、陈襄、李纲、朱熹、梁克家等人题刻。于山摩崖题刻原有宋至近代摩崖石刻167段,现存110段。大部分分布在鳌峰顶、戚公祠等处。乌山摩崖石刻及造像大部分石刻纪年明晰、书法遒劲、雕刻精湛,是一个书法艺术宝库,也是研究摩崖石刻、石雕造像以及福州历史人物事件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3年3月5日,乌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乌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

地理位置: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乌石山、于山之上

所处时代: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535-4-038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宋代,梁克家《三山志》开始记载乌石山和于山摩崖石刻。

1964年,成立于山风景区管理所,对于山摩崖题刻进行保护。

1973年,成立于山风景区管理处,再次对于山摩崖题刻进行修缮保护。

1987年5月,成立于山文化中心,对于山摩崖石刻进行描红,加强保护。

1998年,于山风景区管理处对于山风景区实行统一管理,将摩崖石刻线路“露”出来,并保护好新发现的摩崖石刻。

2007年,福州市政府启动了乌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修复工程,对乌山摩崖石刻及造像保护范围内的建筑及陈旧的设施进行拆除,抢救保护被建筑物围困的摩崖石刻及造像,并对摩崖石刻重新进行描红修复,同时对摩崖石刻周边的基础设施、建筑等元素,按照规划,进行统一整治。

2019年,福州市政府启动了于山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提升于山及其摩崖石刻整体环境风貌。

2020年,福州市政府启动乌山原省气象局地块征收和环境整治工作,将地块内所有不协调建筑予以拆除,显露、保护摩崖石刻。

建筑特点

编辑
乌石山摩崖题刻及造像位于鼓楼区乌石山上。原有唐至清代摩崖石刻299段以及3处摩崖造像,现存169段,分布全山,以邻霄台、冲天台、道山亭等处尤为密集,有篆、隶、行、草、楷书各体。最早的是唐大历七年(772年)李阳冰的篆书《般若台记》和唐代摩崖造像,以及宋代程师孟、陈襄、李纲、朱熹、梁克家等人题刻。

于山摩崖题刻位于鼓楼区于山上。原有宋至近代摩崖石刻167段,现存110段。大部分分布在鳌峰顶、戚公祠等处。于山摩崖石刻与故事传说、历史人物相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明代督舶太监尚春题刻是福州对外贸易的资料、清代闽浙总督李率泰在戚继光醉酒处岩刻“醉石”等。

乌石山、于山摩崖题刻及造像

文物遗存

编辑

综述

乌石山摩崖题刻现存169段,分布全山,以邻霄台、冲天台、道山亭等处尤为密集,有唐代李阳冰,宋代程师孟、李纲、朱熹、梁克家,明首辅叶向高、都御史林廷玉,清状元王仁堪等人石刻,诗词、歌赋、传记、题记、游记文类齐全。一些石刻还记载了重大历史事件,如霹雳岩石刻记录了宋绍兴二年(1132年)李纲因抗金被罢相,参政知事孟庚与李纲等11人聚于乌山瑞云庵议事等。

乌石山造像有3处8尊。乌石山望潮峰南麓高浮雕佛像3尊,镌于北宋初,内镌一佛两菩萨坐像。乌石山东南麓弥陀寺下方浅浮雕佛像4尊,凿于五代末,造型端庄,剔地浅浮雕,细线阴刻衣褶线条,形态稚拙。乌石山北麓大士殿内雷劈观音1尊,镌于明代。

于山摩崖题刻现存有宋至近代摩崖石刻110段,主要分布在鳌峰顶、狮子岩、廊然台、兰花圃、戚公祠等处,包括宋代程师孟、陈襄,明都御史林廷玉,清闽浙总督李率泰等人石刻。鳌峰顶上的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吕文仲题名刻石,是福州最早的宋代崖刻。山南的《南较场演武厅铭》,全段高3.3米,字体苍劲,是福州市内最大的摩崖石刻。

乌石山山巅摩崖造像

乌石山山巅摩崖造像位于福建电视发射台西南的“道山真境”摩崖石刻左下侧,西向,俗称石壁观音。观音造像高145厘米、宽55厘米、厚10厘米,立于莲台之上,神态端庄,雕工精致。观音造像原古朴典雅,部分浮雕已剥落。岩下尚保存一块观音浮雕的下半身残片,高60厘米、宽64厘米、厚8~13厘米,呈三角形。现存的观音造像系20世纪80年代末群众捐资在原浮雕的基础上重新雕造。

乌石山南坡摩崖造像

乌石山南坡摩崖造像位于今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办公楼后侧岩壁,西向。摩崖高120厘米、宽200厘米,内镌三尊佛像。正中一尊高94厘米、宽43厘米,头缠螺髻,面容丰腴,两耳垂肩,身披袈裟,祖胸露右下臂双手合掌于下腹,掌心向上,结跏趺坐,仪态端庄。左侧佛像高71厘米、宽33厘米,头戴宝冠,面部丰满,双掌合十于胸前,结跏趺坐。右侧佛像高、宽与左侧佛像相同,头戴宝冠,面型较瘦削,双掌合十于胸前。三尊佛像背后镌刻光圈火焰,以示佛光普照,使众生脱离苦海。三尊佛像均为高浮雕。佛名有争议,一说中间那尊为阿弥陀佛,左侧为观世音,右侧为大势至,即所谓“西方三圣”。

西方三圣佛造像西方三圣佛造像

乌石山东南坡摩崖造像

乌石山东南坡摩崖造像位于道山观弄石磴路东北侧的岩壁。四尊造像有说分别为释迦牟尼佛像、阿难(阿难陀)像、大势至菩萨像、天王像。释迦牟尼佛像,东向,高80厘米、宽48厘米,头缠螺髻,面容慈祥,两掌合十于腹前,结跏趺坐于莲花座台上,头后饰光焰,以示佛光普照。阿难陀像,南向,摩崖高95厘米、宽55厘米,造像高90厘米、宽27厘米,侧身,站立露足。大势至菩萨,南向,在龛内,龛高102厘米、宽64厘米,造像微侧身,高90厘米、宽22厘米,头戴佛帽脚踩莲花座,背面饰佛光。天王造像,东南向,摩崖高102厘米、宽64厘米,造像高90厘米、宽22厘米,造像站立,身披盔甲,手捧宝剑。四尊造像均为浅浮雕。

文物价值

编辑
乌山摩崖石刻及造像有从唐代至今的各种石刻,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俱臻其妙。大部分石刻纪年明晰、书法遒劲、雕刻精湛,是一个书法艺术宝库,也是研究摩崖石刻、石雕造像以及福州历史人物事件重要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编辑
1961年,乌山摩崖石刻及造像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于山摩崖石刻被公布为福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乌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1、乌石山摩崖石刻:向东延伸至第一山巷,向西延伸至白马北路,向南延伸至乌山路,向北延伸至道山路。

2、于山摩崖石刻:向东延伸至五一北路,向西延伸至法海路,向南延伸至广场北面,向北延伸至鳌峰坊。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乌山摩崖石刻及造像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乌石山之上。

乌石山摩崖题刻及造象

于山摩崖题刻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于山之上。

于山摩崖刻石

交通信息

乘坐福州市公共交通103路、312路、117路、16路、77路至乌山路口站下车,步行620米可达乌山摩崖石刻及造像。

乘坐福州市公共交通303路、K3路、97路、16路、106路、103路、86路、125路、173路、122路至于山站(协和医院)下车,步行530米可达于山摩崖题刻。

下一篇 亭江炮台

上一篇 九头马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