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安抗战旧址群 编辑
永安抗战遗址群,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民国二十七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38~1945年),福建省政府众多行政机关、司法、学校等单位迁至永安,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抗战旧址群。
永安抗战旧址群包括吉山村萃园、上新厝、棋盘厝、材排厝、团和厝、燃藜堂、大夫第、渡头宅、刘氏宗祠、刘氏祖屋,文龙村复兴堡及永安文庙。 分布在永安市区、吉山村和文龙村三个地方。 永永安抗战旧址群历史底蕴深厚、意义重大、价值独特,是宝贵的历史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2013年5月,永安抗战旧址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永安抗战旧址群
地理位置: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
所处时代:1938~1945年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755-5-148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福建省立师范学校、福建省政府办公厅旧址文庙始建于明景泰六年(1455年),清代以前的400多年间,始终是祭拜孔子的圣殿,也是全县唯一的官办儒学。民国初期,永安县第一所新式国民教育学校诞生在这里。抗战初期,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将文庙作为校址。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5月,永安城内遭日机第3次轰炸,学校搬迁大湖。随之,福建省国民政府办公厅、民政厅、福建省政干团、福建省水利处、三青团福建分团部等省直单位相继进驻文庙办公,直至抗战胜利迁回福州。期间,永安文庙始终作为福建省的政治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文庙一直是永安专署、永安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老百姓报》编辑部旧址刘氏祖屋
《老百姓报》编辑部旧址刘氏祖屋,建于明末。抗战时期,曾作为福建省政府教育厅爱国知识分子林浩藩、高时良、卓克淦、陈启肃、茅乐楠等职员居住地,同中共党员陈培光创办的《老百姓报》编辑部在此设立。
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居住旧址燃藜堂
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居住旧址燃藜堂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抗战时期,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一家在此宅居住。郑贞文在永安期间,相继创办了省立永安中学、省立音乐专科学校、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省立福建农学院等多所学校。
福建省卫生处旧址萃园
福建省卫生处旧址萃园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由吉山举人刘奇才所建;清雍正二年(1724年),考中进士的刘元晖曾重修萃园。抗战时期,福建省会内迁永安,萃园曾作为省卫生处所在地。
福建省教育厅旧址刘氏宗祠
福建省教育厅旧址刘氏宗祠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毁于大火;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福建省国民政府内迁永安,吉山作为省政府的重要机关所在地,租用大量的空闲民房,福建省教育厅在刘氏宗祠办公达7年半,厅长郑贞文,当时的省教育厅设有二科一室。抗战8年,福建省教育厅在这里创办了省立永安中学、省立音乐专科学校、省立农业大学、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省立体育专科学校等5所大中专院校。
福建省高等法院审判庭旧址上新厝
福建省高等法院审判庭旧址上新厝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民国二十七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38年至1945年),这里曾是福建省高等法院审判庭所在地。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人员居住旧址棋盘厝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人员居住旧址棋盘厝建于清嘉庆年间。抗战时期,福建省教育厅工作人员曾在此居住。这里是省教育厅督导处、《福建教育》《国民教育指导月刊》《中等教育》等编辑部的旧址。
福建省交通驿运管理处旧址大夫第
福建省交通驿运管理处旧址大夫第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交通驿运管理处副处长、留法博士黄曾樾在此居住。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黄曾樾回到福建省临时省会永安,次年5月任省交通驿运管理处副处长,负责统筹管理粮、盐运输事宜,驻吉山大夫第。
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旧址复兴堡
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旧址复兴堡建于清中晚期。民国三十年(1941年)2月,以台胞为主的“台湾革命同盟会”成立,吸纳和联合多个台胞团体。不久更名为“台湾党部筹备处”,部址初设香港,后移广东。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为加强工作,国民党中央直属台湾党部正式成立,翁俊明为主任委员,林忠、丘念台、郭天乙、谢东闵等5人为委员,党部设在福建漳州,另派员驻台湾岛内,分负责督导责任,并在东南要港设立交通联络站,为岛内外工作联系之枢纽。同年11月,为了便于进一步开展工作,台湾党部迁址战时省会所在地永安文龙村的复兴堡内,萧宜增任主任委员,林忠、丘念台、谢东闵等为委员。直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抗战胜利,该党部在复兴堡工作、生活整两年。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2日,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全体人员迁台工作。 2017年,复兴堡开展保护修缮工程;2018年、2021年,争取资金共339万元用于复兴堡内涉台抗战时期文物征集和展示工程。
福建省高等法院检察署旧址团和厝
福建省高等法院检察署旧址团和厝始建于清道光年间。
永安抗战旧址群
民国二十七年5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0月(1938~1945年),福建省政府从福州内迁永安,作为战时省会达七年半。近40个省级机关部门在永安办公,一批中共党员、文化名人、爱国进步人士云集于此,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历史遗址、革命文物、经典故事。
2005年,中共永安市委、永安市人民政府将吉山挹秀楼开辟成永安抗战文化名人馆,以图片、文字和实物的形式介绍了在抗战时期为永安的抗战事业作出贡献的45位名人,还整修了22座抗战遗址及古民居。
2020年,三明市成立了永安抗战文化公园项目,对永安抗战旧址群开展修缮,对吉山村1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文物本体修缮、周边环境整治提升、文物消防等工程的建设,对上吉山村国立音专旧址开展修缮,并建立了新闻巨子羊枣事迹展览馆和国立音专校史馆等展览馆,并在国立音专校史馆至吉山土堡沿河路段修建休闲步道。
福建省立师范学校、福建省政府办公厅旧址——文庙
福建省卫生处旧址萃园
福建省卫生处旧址——萃园
福建省教育厅旧址刘氏宗祠
福建省教育厅旧址——刘氏宗祠
福建省交通驿运管理处旧址大夫第
福建省交通驿运管理处旧址——大夫第
福建省高等法院检察署旧址团和厝
福建省高等法院检察署旧址——团和厝
福建省高等法院审判庭旧址上新厝
福建省高等法院审判庭旧址——上新厝
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旧址复兴堡
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旧址——复兴堡
《老百姓报》编辑部旧址刘氏祖屋
《老百姓报》编辑部——刘氏祖屋
羊枣被捕处旧址渡头宅
羊枣被捕处旧址——渡头宅
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居住旧址燃藜堂
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居住旧址——燃藜堂
最高法院闽浙赣分庭工作人员居住旧居材排厝
最高法院闽浙赣分庭工作人员居住旧址——材排厝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人员旧居旧址棋盘厝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人员居住旧址——棋盘厝
2015年,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国防教育处和厦门广电集团,联合主办了《军情全球眼》栏目,将制作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节目——《福建抗战记忆》,其中一集为《永安之秋》。在这次拍摄中,摄制组采访了当年日军对永安多次轰炸的亲历者和研究者;拍摄讲述了抗战时福建省临时政府留下的抗战遗址和吉山、文庙、复兴堡以及多个办刊地点、印刷所,最后讲述了中共发起的抗日运动,拍摄了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石峰纪念馆及北上抗日先遣队留下的标语。
相关人物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初,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教育家黎烈文到达永安,投身永安抗战洪流,担任改进出版社社长兼编辑部主任,并任福建省政府参议。他主持出版社先后创办了《改进》《现代文艺》《现代青年》和《现代儿童》月刊,以及《战时民众》《战时木刻画报》等。还出版“改进文库”“现代文艺丛刊”“世界大思想家丛书”“世界名著译丛”等大视野的丛书,一方面积极宣传抗战,一方面积极传播新的思想。
羊枣,原名杨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5月8日,出生于湖北沔阳县(今仙桃市),5岁入家塾,14岁考入清华预备学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初,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半年后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曾担任“左联”宣传部负责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上海、桂林、香港、衡阳等地从事文艺和新闻时事工作,为诸多报刊撰写政治、军事评论,分析抗战形势,宣传党的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6月,经黎澍介绍,羊枣来到战时福建省会永安,任福建省政府参事、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政治研究组组长,同时兼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东南分处中文部主任,受聘为《民主报》主笔,主编《民主报》,与福建省政府编译室合办《国际时事研究》。他在用笔开辟“第二战场”抨击日本帝国主义和法西斯的同时,也尖锐抨击了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国民党当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羊枣等29位进步文化工作者被捕。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11日晨,羊枣在杭州监狱遇害,英年46岁。
遗址碑
地理位置
永安抗战遗址群位于福建省永安市。
复兴堡
交通信息
自驾:自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复兴堡,路程约4.9千米,用时约9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