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鸣水桥 编辑
鸣水桥,位于中国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阁山镇,閤皂山八景之一 。
鸣水桥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 ;于宋开禧年间建亭 ;于清初被焚毁;于1934年重修;于1958年因修公路上山拆除;于1979年冬季至1980年春季对鸣水桥按原貌进行整修 。
鸣水桥长7.3米,宽6.8米,由17道拱券组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鸣水桥
外文名:Mingshui bright
始建时间:1111年
投用时间:1980年
所属地区:中国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
类型:石拱桥
长度:7.3 m
宽度:6.8 m
鸣水桥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鸣水桥建成 。据《閤卓山·八景记》载:“閤水源出九龙,依势西流,至凌云峰口,冲崖直泻,咆哮如雷。水上横卧一石拱桥,系宋政和间所建,曰‘鸣水桥’。桥上有亭翼然,木石相构,清静雅致,状如斋室,曰‘鸣水台’,为宋代开禧孙方丈所建 。”
宋开禧年间,鸣水桥建亭 。
清初,鸣水亭被焚毁。
1934年,閤皂山住持欧阳明性重建一亭。
1958年,因修公路上山拆除。
1979年冬季至1980年春季,清江县人民政府于对鸣水桥按原貌进行整修,并采取了迁公路保护古桥的措施 。
建筑结构
鸣水桥凿崖为基,以长条石砌桥座,石砌单拱,桥身横砌长条方石,拱上再覆盖两块条石,桥面用方石成对角菱形铺砌,桥孔内侧镌刻楷书铭文,桥上两侧设石栏杆,望柱雕刻莲花瓣头,栏额、华板、地袱均为素面 。
设计参数
鸣水桥桥高2.5米,长7.3米,宽6.8米,内空宽2.6米 ,纵向并列砌17道拱券,每道拱圈又由七块长60、宽45、厚50厘米、重约六百余斤的拱石砌成弧形桥拱,置于高94公分的桥台之上 ,联为单瓮 。
鸣水桥
桥名由来
鸣水桥因桥畔景物秀美,且闻飞瀑之声,故桥名“鸣水 ”。
诗歌
后人曾书写“鸣扬万壑,水击千崖”对联以壮鸣水桥势,再作“水流激石如飞雪,树影连山欲化云”对联以写其景。元代临川人何中有诗云:“两山扼峡,几丈落寒水,蜀滩春潮壮,吴江起夜潮 。”另有元代诗人作:“兹幸有亭台,绿荫极清美,靠靠林生香,郁郁山光委 。”
文人游历
历代名人朱熹、文天祥、何中、吴澄、解缙等先后到鸣水桥游览题咏 。
题字
鸣水桥洞壁两侧刻有楷书大字:东侧有“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閤皂山道众化缘信”,西侧有“人财物建此石桥至四年冬至日毕工谨题 ”。桥旁立一砖砌石碑,刻“鸣水桥"三字,相传为文天祥应本山道德宫孔道士之请所书 。
文物保护
1957年7月1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鸣水桥和一天门”为第一批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1987年,鸣水桥被重新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
2006年,鸣水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7年,樟树市人民政府为鸣水桥注册商标 。
2012年,国家文物局发文,函告江西省文化厅,《鸣水桥保护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评审 。
桥底刻字
技术创新
鸣水桥采用的是类似赵州桥的“纵向并列砌圈法”,在拱圈之间安放“腰铁”的技法,使十七道拱圈连成一个坚整体。为了提高拱圈抗压程度,拱石之间接触面均谐有细密斜纹,拱石间用白灰御筑,以加强相互之间的结合 。
它(鸣水桥)不仅是宋代名胜古迹,也是古代建筑的宝贵遗产 。(《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 评)
鸣水桥建筑规模虽不算大,但依山筑桥,甚为得体;桥身精工细琢,结构严谨;桥上亭台雅致,桥亭合一;四周景色,更有其独特之处 。(《江西历史文物》 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