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息烽集中营 编辑
息烽集中营位于中国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城南6公里,是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最大秘密监狱,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江西上饶集中营同为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四大集中营。息烽集中营对内称“新监”或“大学”,对外挂牌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监狱和望龙门看守所则分别称为中学和小学。
中文名:息烽集中营
地理位置:贵阳市息烽县永靖镇阳朗村(210国道旁)
开放时间:全年 08:30-16:30
景点级别:AAAA级
门票价格:免费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贵州省息烽县
历史意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议游玩时长:半天
适宜游玩季节:3-10月是贵阳最佳旅游时间
联系电话:0851-87700529
息烽集中营
息烽集中营地形四面崇山峻岭,古树参天。山里有湖,有洞,地形隐蔽险要。息烽集中营本部控制面积约2平方千米,设监狱八栋四十三间。监房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命名。称为“忠斋”、“孝斋”、“仁斋”等等。“义斋”为女监狱。称重庆望龙门看守所为“小学”、称重庆白公馆监狱为“中学”、息烽集中营所关押的则是从全国各地押来的“要犯”,称之为“大学”,而留学则是处死的黑话。
全年无休,平时参观收取60元/团讲解费,免门票。
组成
息烽集中营建筑
地势介绍
相关周围环境
玄天洞囚禁处深藏于高山峡谷中,系一自然天成的洞穴,洞口成上元下平的半圆形,洞顶最高处15米,最宽处54米,进深130米,洞内面积3400平方米。因其地势险要,岩壁陡峭,偏僻难寻,人迹罕至,便于隐藏,成为国民党军统关押“重要”犯人的秘密所在地,1938年10月至1946年7月,杨虎城将军与夫人谢葆真、幼子杨拯中、幼女杨拯贵一家曾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被关押了八年。
其他信息
该集中营自1938年11月建立至1946年7月撤销,先后关押共产党人、进步人士1220余人,其中包括许多著名人物,如:许晓轩(《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车耀先(成都“努力餐”创始人)、杨虎城、宋振中(“小萝卜头”)、黄显声、张露萍、马寅初等,而600多名革命者为民族解放事业先后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张露萍七烈士等。
杨虎城将军
1、从各地逮捕来的共产党员,如工农红军第一路总指挥部代表、川康特委书记罗世文、川康特委军事委员车耀先;西北特别支部委员宋绮云;打入军统总部的地下党特支书记张露萍以及韩子栋、许晓轩、刘丕光、文泽等;
2、抗日将领和社会各阶级的爱国知名志士,如杨虎城、黄显声、徐林侠、杨醒民、邓演达、马寅初等和去延安路上被拦劫逮捕的热血青年;
3、在军统内部犯有错误的特务和所谓的军统内部的动摇分子、被戴笠等奸污后抛弃的青年妇女、有失蒋介石和军统面子的人(蒋介石的胞兄郑绍发等人)以及社会上被军统怀疑泄露集中营秘密的人;
4、外籍人员,如俄国白俄中的流浪贵族、军人、神父、捷克进步人士、西班牙商人和世界各地回国参加抗日和探亲的华侨等。
被关进集中营的人有的被酷刑折磨致死,或被暗杀,集体枪杀。
玄天洞
基本介绍
玄天洞的出名始于明朝末年,时有四川道人半月(号月天)云游此,见此古洞,认为是一个修仙炼道的好地方,便不离去,就地请人在洞内修建两间小屋,利用剥下的树皮盖顶,取了一个很随意的名字:木皮庵,供奉的是道家祖师之一的玄武大帝(亦称真武大帝),故也叫玄帝庙。自此,玄天洞香火日盛,并不断扩修,最盛时,这个3400平方米的洞内,有玉皇宝殿5间,三官殿(即三清殿)3间,上殿7间,下殿3间,外加厨房、居室等共有大小房屋30多间。洞内供奉神像数十尊,前殿供道家三仙师:玄武大帝、李老君、丘祖(丘处机),后殿供玉皇大帝,玉皇两侧为金童玉女及四大天王。
其他内容
玄天洞左侧又有一洞,洞内一块钟乳石像一老妇,有人将之尊为地母,在洞前修了一座地母庙。作为玄天洞的配建,山下还有三清宫又称塔脚寺。
抗日战争时期,玄天洞成为“息烽集中营”的监牢之一。1938年10月至1946年7月,杨虎城将军与夫人谢葆贞、幼子杨拯中及在狱中出生的幼女杨拯贵在这个与世隔绝的隐秘山谷被囚禁近8年。
交通信息
贵阳市乌当区金阳客车站乘坐贵阳至息烽的客车,或者在贵阳火车站乘坐贵阳至息烽的火车,到达息烽(息烽火车站、汽车站毗邻)后,再在附近“虎城大厦”站乘坐501路,可达景区门口。
优惠政策
2020年的疫情结束后至2020年12月31日止,全国医务工作者凭有效证件(医师证或者护士证)享受息烽集中营景区旅游门票免费政策(不包括温泉景区和景区内特许经营性项目)。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