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城子遗址 编辑
石城子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是一处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年代准确、形制完整、文化特征鲜明的汉代古城,在新疆汉代考古学研究上具有标尺意义。古城控扼天山南北交通关隘,建筑遵循汉代边郡规制,是研究新疆及丝路沿线汉代军镇建置体系的宝贵资料。
石城子遗址由城址、手工业作坊和墓地等三部分构成,城址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南北长380、东西宽280米,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城内出土有大量的汉代砖、瓦等建筑材料,出土陶器上有的还刻有“马”、“宋直瓮”的字样。陶窑有3座,窑内发现有砖、瓦、瓦当等物,且和古城出土的器物相似,表明古城所用砖瓦都是就近取材烧制而成。墓葬10余,随葬陶罐、金箔、珠子等物品。结合文献,判定古城为汉代 “疏勒城”旧址。
2013年3月5日,石城子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石城子遗址
地理位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
所处时代:东汉
占地面积:约 11000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499-1-499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88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和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均对遗址进行了详细调查。
2014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石城子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启动后,对遗址本体和周边遗存进行了考古调查,大致明确了遗址本体及周边遗存的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运用传统和遥感、探地雷达、电法、磁法等科技手段进行考古勘探,并对可能存在的遗迹区域进行了扫描,为今后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参考资料。
201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城进行了调查,在城西发现陶窑和墓葬。
2016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继续发掘,发掘面积640平方米。出土的板瓦、筒瓦、瓦当等大量建筑材料,表现出明显的汉式风格。
2018年,继续对石城子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范围涵盖城门门道及内侧遗迹区以及城西墓葬和陶窖。
石城子遗址全景(由南向北)
石城子遗址经调查勘探确认由城址、手工业作坊和墓地等三部分构成。城址位于遗址东部一座突出的山嘴上,依山形水势而建,北、西面筑墙,东、南以深涧为屏障,地形险峻,易守难攻。城址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南北长380、东西宽280米,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城墙夯筑,基宽约8~9米、残高可达3米。城墙西北角和东北角各有角楼1座,北墙上有马面2座。西墙外约10米处有护城壕。城门1座,位于西墙中部。由门楼、门道、墩台、回廊、散水及门塾等组成,门楼应为依托墙体及排叉柱支撑的大过梁式结构。
城内西北筑子城1座。东西长200、南北宽100米。城内通过考古发掘清理出房屋37间,房屋依地势呈阶梯状布局,彼此间以巷道通连。墙体多为土坯垒砌或夯筑。房顶为两面坡结构,上覆青瓦,椽头饰云纹瓦当。城内还见灶、灰坑、车辙、散水等遗迹。
窑址类手工业作坊和墓地位于城西。现发现陶窑3座,墓葬10余座。陶窑依山坡于生土中掏挖而成。平面呈马镫形。由前室、窑门、窑室(含火膛、窑床)和烟道四部分组成。窑室内出土砖、瓦、瓦当、陶碗、陶罐等与城内所出同类器物相同,表明其是采用中原传统技术和装饰母题在本地制作。
墓葬可分为竖穴土坑墓、竖穴二层台墓和竖穴偏室墓三类。出土遗物有束颈罐、绢、金箔、料珠、五铢及羊距骨等。
石城子遗址遗物
石城子遗址内出土了2000余件遗物,主要有建筑材料、生产生活用具及兵器、钱币等,以建筑材料居多。建筑材料中的板瓦、筒瓦和瓦当均为模制。青灰色,烧制火候高。板瓦和筒瓦的瓦面饰绳纹,内壁饰布纹或席纹。瓦当圆形,当面图案有云纹、变形云纹和几何纹,以云纹为主,具有典型的汉代工艺风格。
生产生活用具包括陶罐、陶钵、陶豆、陶盆、陶甑、陶纺轮、器盖和石磨盘、研磨器、炭精虎饰等,陶器有泥质红陶和泥质灰陶,多素面,少数有绳纹、弦纹、水波纹、戳印纹等纹饰,个别器物表面刻划“宋直瓮”“马”“十”等隶书汉字,其中件陶器造型独特,在新疆地区首次发现,疑似火锅、汽锅之类的炊煮用具。钱币为五铢钱。兵器有箭镞、刀、栓销、结具和铠甲片等。
名称由来
石城子遗址建在崖体上,部分地表上还可见裸露的岩石,故当地老乡称为石城子。
相关记载
据考证,《汉书耿恭传》记载,汉代派往西域镇守边关的名将耿恭驻守疏勒城,屯田固边。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敢死队员)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匈奴遂于城下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同“榨”)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指西汉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据《东观汉记》载:“恭亲自挽笼,于是令士且勿饮,先和泥涂城,并扬示之。”)。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此间,范羌率汉兵2000,由交河古城越天山赶到,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殁,三月至玉门,唯余十三人。
据《汉书》记载,疏勒城边有涧水,城中有井,四周宜农耕,依山通交河古城,及石城子出土绳纹板瓦、云纹瓦当等典型汉代文物。为此,史学界断定石城子为汉疏勒城。疏勒城与楼兰同等重要,是新疆遗存两处汉代古城遗址,是楼兰古城的姊妹城。
疏勒城在历史上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耿恭率军在抗击匈奴的战斗中曾在这里立下过不朽功绩,以极少的兵力抗击百倍于己的匈奴,击败了敌方长达7个多月的围攻。汉代将士之英勇,战斗之惨烈,让后人铭记。最终,创造了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孤军获胜的战例奇迹。为疏勒城在平定西域的历史长河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史料显示,疏勒城历经汉、魏、晋、隋、唐诸朝代。考古人员曾在城内地表采集到筒瓦、板瓦、方砖及大量的夹砂灰陶片,器形有罐、盆、瓮、钵等,并且还有炭精虎饰和完整陶器,这些器物都具有较为典型的汉代风格。
第二,参照文献记载,基本确定石城子遗址即为东汉耿恭驻守的“疏勒城”旧址。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西汉王朝设西域都护,统辖整个西域地区军政事务,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入中国版图。西汉初元元年(前48年),西汉在今吐鲁番盆地始设戊己校尉管理屯田事务,分戊校、己校分驻天山南北。东汉明帝时,遣西域都护陈睦驻乌垒(今轮台地区)、己校尉关宠驻柳中(今吐鲁番鲁克沁),戊校尉耿恭屯金满城(今吉木萨尔地区)。东汉永平十八年(75年),耿恭“以疏勒城旁有涧水可固”,引兵以拒匈奴。石城子遗址考古发现与高昌故城附近“高昌壁”所属遗物及甘肃敦煌市悬泉置遗址、马圈湾遗址所出有关戊己校尉汉简资料结合,共同实证了两汉时期设立西域都护之后有效管辖西域军政事务的辉煌历史。
第三,石城子遗址位于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战略孔道上,控扼天山南北往来交通的关隘,建制上严格遵循汉代边郡的军事建筑规制,为深入研究新疆地区及丝绸之路沿线两汉时期军政建置体系及边城规制提供了宝贵资料。
第四,石城子遗址是汉代中原王朝有效治理和管辖西域的历史见证,其考古成果对于阐释新疆自汉代开始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交融、息息相通的历史史实、对于推进“一带一路”核心区历史文化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3年3月5日,石城子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5月,石城子遗址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地理位置
石城子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
石城子古城
交通信息
自驾:从奇台县出发经G335—X169—石城子古城,全程大约53千米。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