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墩古城遗址 编辑
唐朝墩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地处天山东段博格达山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东西交通要道之上, 始建于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前后,至14世纪逐渐废弃。
唐朝墩古城遗址东墙随河道自然地势修筑,北、西、南三面城墙呈直线布局,平面近长方形,东西宽约341米,南北长约465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整体北偏西约10°。因在古城北墙中部有一个12米见方的高台,故名“唐朝墩”。 遗址出土了近千件的文物,发现了四处非常重要的遗址。分别为唐代院落遗址、罗马式浴场遗址、佛寺遗址和景教(东方叙利亚基督教)寺院遗址,为新疆自古以来都是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的历史事实提供了生动而坚实的实物材料。
2013年3月5日,唐朝墩古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唐朝墩古城遗址
地理位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
所处时代:唐至元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506-1-506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面积:160000 m²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奇台县政府担心唐朝墩目标太大,会遭致日本飞机轰炸,组织人员挖降多米,将本来比较完整的城墙和土墩挖得残缺不全。
20世纪60、70年代,周围的农民在这里发现过一些文物。奇台县文管部门征集回来的有灰陶瓮、红陶大盆、大础石、铁刀等。这里还发现过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唐代钱币以及察合台银币等。
2018~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连续5年对唐朝墩古城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3400平方米,基本厘清了古城遗址的形制布局、使用年代和不同时期遗存的文化面貌。
综述
唐朝墩古城遗址东墙随河道自然地势修筑,北、西、南三面城墙呈直线布局,平面近长方形,东西宽约341米,南北长约465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整体北偏西约10°。
唐代院落遗址
唐代院落遗址
佛寺遗址
佛寺遗址位于唐朝墩古城中心位置的夯土台基之上,台基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20米,高出地表近2.5米。遗址整体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沿东西向轴线对称布局。
佛寺遗址由外墙、回廊、塔基地宫、佛殿、前庭和前院六个部分构成,佛寺外墙西侧还发现两处房址遗迹。外墙东西长约28米,南北宽约15米,墙体厚约1.4米,外墙与内墙间回廊宽1.6米,长25.9米,南北两侧回廊均发现保留有铺面方砖。佛寺西端夯土高台之上,保留有佛塔基部的地宫遗址,地宫为正方形,内壁边长约3米,深1.8米,系在夯土台基之上挖建而成;地宫东侧为长方形佛殿,内侧东西长7.5米,南北宽6米,墙体厚度1.3米,东墙中部为门址,宽2.4米;佛殿西侧正中靠墙砌有长方形台体,南北长约4米,东西宽近2米,台体表面破坏严重,墙面发现有残存的白灰面,台体北部壁面发现有残损壁画与佛殿墙面相连,推测该台体应为佛像基座。佛殿北部发现留有完整的铺面方砖,北壁墙面残留有白灰面及壁画。佛殿门址东侧为佛寺前庭部分,南北两端与回廊相连,南北长12.3米,东西宽4.8米。前庭距佛殿东墙2米左右发现南北向排列的4块圆形石柱础,前庭发现成片的边长为30厘米的完整铺面方砖,地面也发现倒塌墙体的白灰底彩绘壁画。从佛寺后部塔基下地宫底面所作探沟剖面观察,地宫底面距当时生土地表高约3.2米,连同地宫残留墙壁,夯土台基总高度应在5米以上。
从寺院所处位置、清理出的建筑布局和出土的壁画及小型佛像、莲花纹瓦当判断,这处建于生土地面之上的建筑遗址,应当是一座前有大殿、后有佛塔与地宫,具有回廊式建筑的佛教寺院。其始建年代应与唐代蒲类县古城一致,沿用至高昌回鹘时期。
佛寺遗址
罗马式浴场遗址
罗马式浴场遗址位于唐朝墩古城的东北部,整体结构由中心部位的砖砌主体建筑、东侧相接的土坯建筑和北侧中心的灶址及左右两端的供水井、排水井等相关遗迹构成。砖砌主体建筑位于浴场中心,平面近方形,南北长约12米、东西宽11.5米、现存高度0.5~1.1米。浴池遗址内部以砖墙分隔,按方位可划分为9个区域:中心区域为八边形,其余8个区域两两对称,平面均近方形,外围墙体四壁向上共开5个出烟口。
罗马式浴场遗址为半地穴式结构,由上下两层建筑空间构成。下层基础部分位于现地表之下,为烟道和供热的基础建筑空间,东侧多遭破坏,西侧保存状况较好;上层建筑基本位于现地表之上,为洗浴使用的活动空间,大部已坍塌无存,仅西南角保存有高约0.4米的浴室墙体和黑灰色建筑材料抹出的覆盖层。下层区域采用支撑柱结构架构起浴场上层空间的地面,支撑柱多呈长方形,以1方砖和1长条砖错缝平砌,上部以方砖斜向砌“人”字形结构相抵,两侧错缝平砌,并逐层加宽,至顶层将方砖平架于南北两支撑柱之间,形成封闭平面。这种下层以砖砌支撑柱为支架,将建筑分为上下两个封闭空间的建筑方式,在古罗马时期维特鲁威所著的《建筑十书》中被称为“挑空式地板”,即利用支撑柱构建浴场的地下供热系统,在使用时炉灶燃烧的烟火可以通过支撑柱之间的烟道在浴场下层流动,形成“地热”,用以维持浴场上层洗浴空间的温度。
罗马式浴场遗址按功能可分为东侧的门厅区、北端的工作区和西南侧的洗浴区三个主要区域。东侧门厅区应是进入浴室的通道,南、北两个空间的西侧有门道应该与更衣室相连;北端的工作区是炉灶和取排水系统所在的区域,炉灶和烧灶区提供沐浴所需的热水,同时燃烧产生的烟火通过地热系统维系浴场上层空间的温度;西北部的供水井为浴场提供水源,东北部的水井开口位置较低,应为浴场的排渗水井;西南侧的洗浴区据形制结构,又可根据距炉灶的远近细分为热水室、温水室、冷水室和更衣室等不同的空间。根据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可确定浴场遗址最初营建于高昌回鹘时期,至蒙元时期曾被改建沿用。
罗马风格浴场遗址
景教寺院遗址
景教遗址
唐朝墩景教寺院使用和延续时间较长,自始建后历经多次修缮和扩建,发现了包括唐代、高昌回鹘、蒙元等多个时期的遗迹和遗物。根据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结合碳十四测年结果判断,该寺院最早应当建于唐代,其主体建筑年代可能在高昌回鹘时期,高昌回鹘晚期曾遭受人为破坏,至蒙元时期在原址基础上进行重建,至14世纪再次因人为破坏而与古城同时废弃。
浴场遗址内出土了陶器、瓷器、铁器、铜器、骨器、石器、玻璃器和建筑构件等,其中陶壶多单把带流,此类器皿很可能为洗浴时使用的盛水器具。
佛寺遗址佛殿内部墙面有彩绘壁画痕迹,地表残存部分铺面方砖。佛殿东侧前同样残存铺面方砖,并有南北向排列的柱础。
景教寺院遗址出土的壁画残块
景教寺院遗址中出土了种类丰富的遗物,主要以陶器、瓷器、骨器、金属器、石器为主,另有少量玻璃器、贝饰、琉璃器和玉器、珠饰、铜屉环等生活用器。其中最重要的发现,就是珍贵的壁画遗存和少量带有墨书文字的建筑构件。共发现和提取壁画400余块,面积约20平方米。壁画色彩以红色和黑色为主,另有橘黄色、黄色,并有少量蓝色,同时发现有贴饰金箔片、石珠等饰件的壁画残块。由于墙体坍塌严重,多仅保存人物形象的下半身,坍塌堆积中清理出的壁画残块,以人物、植物、服饰、纹饰等图像为主。
名称由来
因在古城北墙中部有一个12米见方的高台,故名“唐朝墩”。
唐朝墩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印证了唐至元代天山北麓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共存、多元文化兼容的历史事实,更为研究和阐释丝绸之路北道东西文化交流、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统格局形成和发展历程等问题,以及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2013年3月5日,唐朝墩古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12月24日,新疆奇台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新发现入选央视《2022年度国内、国际十大考古新闻》。
2023年2月27日,唐朝墩古城遗址入围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名单。
地理位置
唐朝墩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
唐朝墩古城
交通信息
昌吉回族自治州——天山南路——唐朝墩古城遗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