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肩担道义 编辑
《铁肩担道义》是由国家一级编剧高军、马继红编剧,军旅导演谷锦云执导摄制完成,田少军、赵文瑄、王智慧、郑卫莉等演员联合主演的历史题材电视剧 ,于2010年9月28日在央视八套首播。
该剧记述和再现了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人生历程和光辉业绩。
剧照
李大钊在腥风血雨的北平,走向了反动军阀的绞刑架,时间是1927年4月28日。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以37岁的年轻之躯走向了生命的永恒。先人已去,但我们从他留下的几百万字著作里,依然能够探寻到他的生命之旅。
李大钊的生命之旅是从河北唐山乐亭县的大黑沱村开始的,那里位于渤海海滨。自幼失去双亲的李大钊是由爷爷抚养长大的,经历三位私塾先生的教导,少年李大钊具备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县试中状元后,因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他成为中国新式中学堂的第一批学生,在这里他与反清义士蒋卫平结为好友。升入袁世凯创办的北洋法政学校,李大钊受到同盟会员白亚雨的影响,开始参加反清活动,组织天津学生游行示威。滦州起义失败后,白亚雨壮烈牺牲,李大钊受到震撼,发起创办刊物,发表自己的政见,得到国会议长汤化龙的赏识,并受到他的资助,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在日本,李大钊从安部教授那里接触到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产生极大兴趣,开始深入研究,并与章士钊、陈独秀结识。为反对袁世凯恢复帝制,李大钊提前结束了学业,回到国内,参加到实际的斗争之中。
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采用兼容并蓄的办学方针,一时间人才云集北大。章士钊推荐李大钊担任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在开创性地办好图书馆的同时,还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与陈独秀、胡适一同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李大钊开始在北大宣传社会主义学说,并接收青年毛泽东到图书馆工作,使毛泽东开始接触社会主义理论。北大学生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许德珩、刘仁静等进步学生受到李大钊的影响,开始学习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五四”运动中,李大钊成为爱国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面对反动政府的镇压,他号召社会各界声援,组织营救被捕的陈独秀,挽留辞职的蔡元培。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与胡适的错误观点展开论战,使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陈独秀出狱后,思想发生很大转变,在李大钊的影响下,他开始转向社会主义,到处发表演讲,反动政府决定再次逮捕他。李大钊亲自驾骡车,扮成商人,将陈独秀送到天津,他们探讨了在中国成立共产党的可能性,并相约一南一北,共同建党。在天津演讲,李大钊与青年周恩来、刘清扬等相识。由于李大钊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被聘为教授,公开在课堂上传授马克思主义,并发起成立了马克思学术研究会,指导青年研究马列,为建党作基础准备。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和上海同时建立,李大钊发展张申府、张国焘、邓中夏、高君宇等入党,成立中国共产党北京小组,并拿出自己工资的一半用作党费。由于经常接济贫困学生,李大钊家庭生活异常困难,蔡元培校长听说后,通知财务室,每月扣出必要的生活费,直接送到李大钊夫人赵纫兰手中。
共产国际代表到上海,决定召开中共一大,李大钊由于领导北京高校教职工向政府索薪被打,受伤住院治疗,他派张国焘、刘仁静代表北京支部参加。党的一大之后,成立了北方区委,李大钊领导北方区委开展工人运动,他亲自做军阀吴佩孚的工作,说服其接受“保护劳工”的主张,并利用军阀派系间的斗争,向铁路派出了共产党员从事工人运动。中共在西湖召开会议,讨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提出的国共合作提议,遭到了陈独秀等的反对,李大钊精辟分析,最终说服了大家,形成决议,并被指派负责与国民党交涉。李大钊在上海与孙中山会谈,达成合作共识,孙中山亲自主持仪式介绍李大钊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拉着李大钊的手步入会场。面对国民党右派的发难,李大钊走向讲台,恳切之语打动了与会者,使国共合作顺利开展,他也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
国共合作使中国的革命形势发生变化。由于张国焘被捕叛变,供出了李大钊,为躲避敌人搜捕,李大钊回到故乡,思考中国未来的命运。中共中央派李大钊以首席代表身份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代表大会,他筹措路费,率罗章龙、刘清扬等偷越国境,到达苏联。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中央急电李大钊回国负责协调此事。由于军阀间的权力斗争,李大钊回国时,冯玉祥已对复杂政局束手无策、灰心丧气,李大钊给绝望的冯玉祥带来希望。孙中山抱病北上,李大钊组织社会各界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在孙中山逝世后,参加治丧,与国民党右派进行论战。冯玉祥的部队移师张家口后,李大钊派出共产党员到冯的部队开展政治工作,并安排冯玉祥到苏联访问,接受革命思想,使国民革命军与北伐军形成南北呼应之势。
“三一八”惨案后,多次组织游行示威、发表反日演讲的李大钊遭到反动军阀通缉,李大钊将国共两党的领导机关搬到了苏联大使馆的旧兵营内,在白色恐怖下,他拒绝了中共中央让其撤离的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策动了冯玉祥的“五原誓师”。
敌人发现了李大钊的行踪,在日、英、美等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军阀张作霖不顾国际公约,公然出动军警将苏联使馆包围,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面对敌人的种种利诱和酷刑,李大钊坚贞不屈,慷慨赴死,留下了共产党人为理想献身的千古绝唱。
和平明媚阳光下的新中国,李大钊的理想得到了实现,北京万安公墓的李大钊墓碑和河北乐亭的李大钊纪念馆,向世人展示着这位伟大人物的不朽。
21
- 第1集
李大钊与王大龙、英子等一溜烟跑出去看乐亭大鼓演出,被爷爷堵在了村口。爷爷很生气,罚李大钊站在院子里不准吃饭。邻家姐姐赵纫兰悄悄给李大钊送来热气腾腾的包子,使李大钊精神饱满地接受处罚。爷爷觉得赵纫兰倒是管住孙子的一个笼头,于是借机向赵家提亲。一桌酒席,李大钊以对对联令赵家兄弟信服,于是,一场婚礼让李大钊和比自己大6岁的赵纫兰成为夫妻。全家人都对李大钊的科举功名怀着梦想。在爷爷和赵纫兰的支持下,李大钊参加了县试考试。县试发榜,李大钊得了头名。正当李大钊准备参加府试时,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度,将前三名的李大钊等录取为永平府中学堂学生。李大钊成为中国新式学堂的第一批学生,接受了西方思想的启蒙。李大钊受到同学蒋卫平的影响,开始对现实不满,两人又受西文老师的影响,剪去了辫子而激怒校方,幸而李大钊用机智化解了危机。
- 第2集
蒋卫平参加反清活动,被校方开除。爷爷病危,李大钊艰难地用板车拉着爷爷赶往县城,但爷爷还是在半路上离开了人世。爷爷唯一的遗言,是希望李大钊发奋读书,光宗耀祖。几年之后,李大钊升入天津法政学堂,得到袁世凯的赏识而被免除学费。慈禧、光绪死后,社会各界要求政府立宪、开设国会的呼声越来越高。李大钊等人联合天津各界名流上书请愿,初获成功。但不久,请愿代表温世霖即被发配新疆,李大钊痛感害了先生,要再次发动游行、罢课、示威,白亚雨说,清政府已无可救药了,只有推翻它。辛亥武昌首义后,白亚雨等发动滦州起义,起义者建立了北方革命军政府,清政府派重兵镇压,李大钊得知清军的假谈判阴谋,连忙冒死去给白亚雨报信。
- 第3集
李大钊亲眼目睹白亚雨大义凛然赴死。白亚雨的死给李大钊很大震撼,而民众的漠然更让他痛心。李大钊认识到武力对抗强大的清政府尚显无力,而眼下能做的,是以思想影响民众。他创办《言治》月刊,向社会发表自己的政见,得到北洋法政学堂创办人之一孙洪伊的欣赏,孙洪伊觉得李大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将其介绍给众议院议长汤化龙。李大钊认识了中国社会党北京总干事陈翼龙,加入社会党,不久,社会党被查封,李大钊逃出天津。第一次加入一个政党就被政府追杀,让他看到了血淋淋的现实。在黎昌火车站,李大钊目睹了日军残酷杀害中国警察的暴行,民众愤怒了,他们抬着中国警察的尸体到县政府告状,县长听说此事是日本人干的却不敢过问。李大钊对县长说:你如果不敢站出来为中国人说话,那我们就抬着这些尸体到北京去告状。
- 第4集
李大钊从法政学堂毕业,被孙洪伊召到北京创办《法言报》,李大钊根据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击毙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事迹创作乐亭大鼓,被孙洪伊看到,汤化龙、孙洪伊认为李大钊有远见卓识,是个可造之才,他们资助李大钊去日本留学。赵纫兰想让丈夫在异国他乡过得宽裕些,东借西凑,甚至卖掉了陪嫁的手镯。李大钊拿着这笔凝聚着妻子心血的钱款,百感交集。李大钊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本科学习。初到异国的孤单和语言不通令李大钊十分苦闷,同班同学美智子主动帮助李大钊整理笔记、补习日文,在北洋法政学堂的日本教师今井加幸也回到日本,担任早稻田大学教师,让李大钊的情绪有所缓解。
- 第5集
李大钊因给《甲寅》杂志投稿而与章士钊结识。听安部矶雄教授用社会主义的观点讲授经济学,马克思的理论令李大钊耳目一新,他经常与安部教授探讨,并开始钻研马克思理论。李大钊从《甲寅》上读到了署名“陈独秀”的文章《爱国心与自觉心》,他不同意作者表现的悲观厌世情绪,写了篇文章批驳。两人见面后,李大钊情不自禁地向陈独秀谈起正潜心研究的社会主义学说,陈独秀却茫然不知社会主义为何物。日本政府向中国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引起了国内的反对、抗议浪潮,身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更是群情激昂。李大钊成为留日学生抗议活动的领袖。
21
(以上资料来源)
演员表
- 田少军 饰 李大钊
- 配音 -
- 王子纲 饰 童年李大钊
- 配音 -
- 郑卫莉 饰 赵纫兰
- 配音 -
- 张琳 饰 童年赵纫兰
- 配音 -
- 汪洋 饰 陈独秀
- 配音 -
- 孙承政 饰 蔡元培
- 配音 -
- 高发 饰 章士钊
- 配音 -
- 李博 饰 胡适
- 配音 -
- 赵文瑄 饰 孙中山
- 配音 -
- 王智慧 饰 宋庆龄
- 配音 -
- 李万年 饰 李如珍
- 配音 -
- 刘交心 饰 冯玉祥
- 配音 -
- 侯京健 饰 毛泽东
- 配音 -
- 侯祥玲 饰 周恩来
- 配音 -
- 白铭健 饰 范鸿劼
- 配音 -
- 王冶 饰 邓中夏
- 配音 -
- 杨文哲 饰 高君宇
- 配音 -
- 周航 饰 张太雷
- 配音 -
- 常亮 饰 刘仁静
- 配音 -
- 王思蒙 饰 刘清扬
- 配音 -
- 赵强 饰 张中府
- 配音 -
- 徐健 饰 张国焘
- 配音 -
- 王莹欣 饰 邵飘萍
- 配音 -
- 王一淼 饰 关智子
- 配音 -
- 山鹰 饰 马林
- 配音 -
- 尼古拉 饰 维新斯基
- 配音 -
- 杨念生 饰 袁世凯
- 配音 -
- 孙涛 饰 吴佩孚
- 配音 -
- 储智博 饰 汤化龙
- 配音 -
- 马书利 饰 王怀庆
- 配音 -
- 王东辉 饰 白坚武
- 配音 -
- 崔可法 饰 大隈重信
- 配音 -
- 张永健 饰 今井加幸
- 配音 -
- 王文 饰 安部矾雄
- 配音 -
- 时旭 饰 有贺长雄
- 配音 -
- 曾红生 饰 傅增湘
- 配音 -
- 柳秉玉 饰 孙洪伊
- 配音 -
- 姚彦林 饰 温世霖
- 配音 -
- 宋重东 饰 林伯渠
- 配音 -
- 邵小江 饰 白亚雨
- 配音 -
- 董祁明 饰 陈翼龙
- 配音 -
- 邢平 饰 蒋卫平
- 配音 -
- 赵小军 饰 童年蒋卫平
- 配音 -
- 杨森 饰 鲁迅
- 配音 -
- 李良 饰 罗章龙
- 配音 -
- 王家亮 饰 蔡和森
- 配音 -
- 李涛亮 饰 杨扶清
- 配音 -
- 任志宏 饰 赵世炎
- 配音 -
- 李一凡 饰 陈延年
- 配音 -
- 李伟 饰 陈乔年
- 配音 -
- 田拓 饰 李葆华
- 配音 -
- 菲菲 饰 杨开慧
- 配音 -
- 张青 饰 邓颖超
- 配音 -
- 张艳林 饰 吴弱男
- 配音 -
- 王潭 饰 高君曼
- 配音 -
- 尚国伟 饰 王法官
- 配音 -
演员表参考资料:
职员表
出品人 | 王建军 |
制作人 | 王智慧 |
监制 | 李青、杨汭、陈国鹰、李宏塔(总监制)、景武、郭彦洪、高瑞华、马继红、刘琳(监制) |
导演 | 谷锦云 |
编剧 | 高军、马继红 |
(以上资料来源)
李大钊
演员田少军
配音-
年少时历经磨难发奋苦读,接受新思想,远渡日本,后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发起学生运动,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担任中共北方区委领导,参与国共合作,直至被反动派杀害。
赵纫兰
演员郑卫莉
配音-
中国最传统的妇女,洗衣服,做饭,带孩子、没文化、不识字。十八岁的时候嫁给了小她六岁的李大钊,便亦妻亦母,任劳任怨,照顾李大钊的生活和家人,支持李大钊的革命事业,直到李大钊生命的最终点依然陪伴着他,实实在在的用时间和生命证实了爱情,踏踏实实的度过了一生,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陈独秀
演员汪洋
配音-
新文化运动发起者,中国共产党发起人之一,性格张扬,不拘小节,固执己见但是能服从真理。与李大钊因文章而结缘,从而相遇相知建立深厚友谊,被李大钊鼓励,两人共同为理想而奋斗,在共同的斗争中陈独秀彻底接受了共产主义,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信徒。
孙中山
演员赵文瑄
配音-
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三民主义,亲自主持了仪式介绍李大钊加入国民党,协助改组共产党,并在国共合作方面做出了巨大工作。
范鸿劼
演员白铭健
配音-
即是李大钊的得意弟子又是李大钊先生的忠实追随者,从学生时代一直到英勇就义都时刻追随着李大钊先生。
毛泽东
演员侯京健
配音-
李大钊非常欣赏的一个进步学生,在李大钊的安排下当了图书管理员,从李大钊那里听到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后,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结识北大进步学生,在李大钊的具体指导下,成为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熏陶的人之一。
展开全部
田少军为饰演好李大钊这个角色,自费到李大钊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体验生活 。
为还原历史,剧组特别选取李大钊故居作为拍摄场景之一 。
剧组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李大钊,特别邀请了李光华(李大钊之子)做为总顾问 。
该剧原本准备起名《李大钊》,但是剧组报广电总局的时候发现已经有人注册了李大钊这样一个电视剧,只好改名《铁肩担道义》 。
该剧拍摄过程中,对于剧中的近百位人物,为了达到不仅形似,而且神似的要求,剧组动用了全部所有人的朋友关系,找了很多人来客串,而且所有来这个组的人都不谈价钱 。
创作背景
2008年,该剧总制片人王智慧好友赵勇调任到唐山当市委书记,为了打文化牌,抓了两个含金量很高的题材,一个是《唐山大地震》(交给了冯小刚,最终创出了6个亿多的票房);另一张牌就是李大钊,他把这张牌交给了王智慧。王智慧在唐山市委,还有乐亭县委还有河北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开始立项融资 。
剧本创作
该剧创作初期的文学创作阶段,为了真实再现少年、青年时代的李大钊,编剧查阅大量文献,多次拜访有关专家,并深入到李大钊故乡乐亭走访健在的父老乡亲,对主人物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琢,对原型的气质特征做了扎实的功课分析,最终决定李大钊同志的人物基础为“内外从如云”(即为作风质朴,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坚持真理,待人宽厚,团结同志) 。
剧本的编撰,在大局方面,以李大钊的个人生轨迹作为戏的经线,把各个关节点中,李大钊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和他接触到的重要人物作为纬线,整体把李大钊的人生脉络做了比较全面的写作;在细节方面,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强调塑造他的道德完人 。
《铁肩担道义》是一部反映共产党党史上重要人物、重要历史事件的剧作,是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建党90周年最生动、最深刻、最形象的教材(总后勤部原政委、上将周克玉评) 。
《铁肩担道义》从青年李大钊的人生经历起笔,不仅拉近了伟人与当代青年的距离,更是给当代青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告诉他们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原中央党校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李君如评) 。
《铁肩担道义》拍出了比文学史、教科书里更真实的历史 ,也拍出了更真实的李大钊(生活日报评) 。
《铁肩担道义》具有历史的最大深度与广度的高度真实的艺术;用英雄史诗叙事追求电视剧画面的诗化艺术美;在英雄悲剧的艺术范畴内强化和升华悲剧激情。该剧是一部高水平的“英雄史诗”的电视剧作品,还原了历史,用历史事实和电视剧艺术把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的光辉人生蕴蓄出来一种磅礴于天地之间的气象,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力(曾庆瑞评)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