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锦华 编辑
戴锦华,女,1959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1978至1982年,戴锦华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987年,戴锦华参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影史论专业。1992年,戴锦华被北京电影学院聘任为副教授。1993年,戴锦华调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1994年10至1995年7月,戴锦华应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系、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人类学系的邀请前往进行学术访问,并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十余所美国大学开设关于中国电影和大众文化的课程、专题讲座和座谈。1995年10月,戴锦华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建立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化研究室;1997年10月被北京大学聘任为教授。1997年,戴锦华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聘任为兼职教授,每两年一次赴美主持暑期班密集型课程;2001年,戴锦华任博士生导师;2008年,戴锦华担任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戴锦华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电影史、大众文化、女性文学 。2007年,戴锦华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2017年,戴锦华获得第25届上海影评人奖电影理论贡献奖 。2019年,获得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研究生) 。2021年,《遗骸、幻境或未来之乡——当代科幻的位置》获得第十一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非虚构作品银奖。
中文名:戴锦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59年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学位/学历:学士
职业:教师
专业方向:中国电影史、大众文化、女性文学
职务: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学术代表作:《After the post-Cold War:The Future of Chinese History》
主要成就:参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影史论专业建立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化研究室
外文名:Dai Jinhua
职称:教授
早年经历
1973年,戴锦华就读于北京市西城区111中学。197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同年,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
戴锦华
工作经历
任职经历
1987年,戴锦华参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影史论专业。1992年,被北京电影学院聘任为副教授。1993年,调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1994年10月志1995年7月,受美国多个大学邀请前往进行学术访问,并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十余所美国大学开设关于中国电影和大众文化的课程、专题讲座和座谈。1995年,戴锦华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主持成立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化研究室。1997年,戴锦华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2001年,戴锦华任博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担任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08年,担任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19年4月,担任第二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评委会成员 。2021年12月,第三届蓝星球科幻电影周主竞赛单元评审成员 。 2022年,担任第二届读客科幻文学奖初审评委 ;12月,担任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剧情长片单元评委。
戴锦华
年份 | 参加活动 |
---|---|
2021年10月7日 | 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大时代·电影与人——蔡楚生和他的电影》讲座。 |
2016年11月 | 参加中心举办的2016年秋季讲学活动。 |
2014年10月24日 | 戴锦华讲座《历史的坍塌与想象未来一从电影看社会》 |
2013年11月21日 | 参加《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可行性研究》的座谈会 |
2007年 | 参加《读书》十年文选座谈会 |
1994年10月至1995年7月 | 前往进行学术访问,并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十余所美国大学开设关于中国电影和大众文化的课程、专题讲座和座谈。 |
戴锦华
戴锦华
科研成就
研究线索
戴锦华的电影研究涉及电影、女性主义、历史和政治经济等诸多层面,她的研究没有一种很宏大的概念体系,她自己也再三强调,她的研究完全从个人兴趣出发,没有什么逻辑可言。但是从她与孟悦合著的《浮出历史地表》到《雾中风景》、《电影批评》、访谈《犹在镜中》以及近几年的文章可以看到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建构过程:从面对遗失的历史、追寻记忆到面对资本全球化,切身感受到人类文明步入瓶颈。其电影研究始终交织着两个纬度:一个是文学批评的维度(叙事的、主题的、精神分析的),另一个是文化批判的纬度(女性主义的、历史的、政治经济学的)。在镜与灯的双重影像之下,她的电影研究试图对应的不是理想的历史,而是衰败的、破碎的历史。
戴锦华
学术论文
年份 | 论文名 | 发表期刊 |
---|---|---|
2021年 | 《遗骸、幻境或未来之乡——当代科幻的位置》 | - |
2017年 | 《逝川撷往一 忆周传基先生》 | 《电影艺术》2017年第3期 |
2017年 | 《坐标与文化地形》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
2017年 | 《“非观众”呼唤出的“非电影”》 | 《优雅》2017年第5期 |
2017年 | 《魔镜或碎窗一肯·洛奇与〈我是布莱克〉》 | 《长江文艺评论》2017年第1期 |
2017年 | 《数码转型时代改变了我们什么》 | 《长江文艺》2017年第1期 |
2016年 | 《对自己历史的解释也包含在普遍性里》 | 《社会科学报》 |
2016年 | 《呼唤影评人》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
2016年 | 《IP热:一场反电影市场逻辑的资本运作》 | 《北京青年报》 |
2016年 | 《戴锦华:历史叙事中,历史缺席了》 | 《北京青年报》 |
2016年 | 《光影中的意识形态》 | 《人民日报》 |
2016年 | 《枪响了,但这不是一个悲伤的结局》 | 《中国青年》 |
2016年 | 《小成本先锋,新导演极高》 | 《大学生》2016年第11期 |
2016年 | 《空间与阶级的魔方》 | 《社会科学报》 |
2015年 | 《在第三届全国青年文艺论坛闭幕式上的学术总结》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2015年 | 《电视剧:公共文本及其意义》 | 《长江文艺》2015年第2期 |
2015年 | 《〈一步之遥〉生不逢时》 | 《北京青年报》 |
2015年 | 《电影是国家名片》 | 《商周刊》2015年第6期 |
2015年 | 《告别》 | 《当代电影》2015年第5期 |
2015年 | 《未名湖是个海洋》 | 《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5期 |
2015年 | 《〈花样年华):全球化时代的怀旧风潮》 | 《书摘》2015年第5期 |
2015年 | 《中国电影暴露中国文化中空问题》 | 《上海采风》2015年第8期 |
2015年 | 失踪的母亲:电影中父权叙述的新策略》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8期 |
2015年 | 《美国梦的正反面一〈美国往事〉影评》 | 《浙江传媒学院报》2015年11月25日 |
2015年 | 《数码时代,中国拥有后发优势》 | 《中国艺术报》 |
2015年 | 《批评的初心一〈我的批评观〉〈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以文学为志业〉北京首发沙龙纪要》 | 《南方文坛》 |
2014年 | 《什么样的书值得出版?》 | 《中国艺术报》 |
2014年 | 《柯静采夫:冷战文化的内部与外部》 | 《读书》2014年第4期 |
2014年 | 《文化镜城与隐形书写一 戴锦华访谈录》 | 《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4期 |
2014年 | 《我不再期待第五代了》 | 《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第16 期 |
2014年 | 《我们已经太久没有短篇圣手》 | 《中国艺术报》 |
2014年 | 《似水流年一 印象乐先生与80年代》 | 《传记文学》2014年第7期 |
2014年 | 《光影之痕》 |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
2014年 | 《〈哈姆雷特〉的影舞编年》 | - |
2014年 | 《〈简·爱〉的光影转世》 | - |
2013年 | 《798:铭写与掩埋历史的空间》 | 《广西城镇建设》2013年第2期 |
2013年 | 《叩访六十年代》 | 《社会科学报》 |
2013年 | 《历史·记忆与再现的政治》 | 《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 |
2012年 | 《再现:历史与记忆一电影中的历史书写与呈现》 | 《中华读书报》,后被收入张中载、吴子桐主编的“北外公共外交文化论丛”《中西融汇(第2辑)》 |
2012年 | 《历史、记忆与再现的政治》 | 《艺术广角》2012年第2期 |
2012年 | 《文化研究(第13辑)》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
2012年 | 《电视剧:当代说书人》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 | 《电影究竟是奇观艺术还是叙事艺术?》 | 《中国艺术报》 |
2012年 | 《永不重复——戴锦华老师访谈(上)》《寻找中国与世界文明的未来一戴 锦华老师访谈(下)》 | 北大中文名师教育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
2012年 | 《光影之忆》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1年 | 《不曾被忘却的〈三峡好人)》 | 《能源评论》2011年第2期 |
2011年 | 《美国比中国更相信“中国崛起”》 | 《中国报道》2011年第3期 |
2011年 | 《电影批评:理论的演武场》 | 《中国艺术报》 |
2011年 | 《光影之隙》 |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
2010年 | 《谍影重重——间谍片的文化初析》 | 电影艺术》第1期,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 |
2010年 | 《读王敏新作〈与101位女作家的私人约会〉》 | 《新疆经济报》 |
2010年 | 《无影之影: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 | 《文艺争鸣》第10期 |
2010年 | 《揭开冷战历史的暮霭》 | 《艺术评论》2010年第6期 |
2010年 | 《中国电影是否需要“文化例外”》 | 《江淮晨报》 |
2010年 | 《超越“左”与“右”》 | 《开放时代》2010年第9期 |
2010年 | 《二十年来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与现实关注》 | 《天涯》2010年第5期 |
2010年 | 《理解中国的视野:汪晖学术思想评论集(第2辑)》 | 东方出版社 |
2010年 | 《风声谍起:间谍片流行的初衷》 | 《文艺争鸣》2010年第18期 |
2010年 | 《今日电影与今日世界》 | 《清华新闻传播学前沿讲座录(续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
2009年 | 《断裂处的幻影和幽灵》 | 《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1期 |
2009年 | 《“五四”记忆中的精神与电影》 | 《电影艺术》2009年第3期 |
2009年 | 《九十年代之后中国学术文化的思想瓶颈》 | 《理论学刊》2009年第6期 |
2009年 | 《中国电影:文化现代化的特定实践》 | 《社会科学报》 |
2008年 | 《身体。政治·国族一从张爱玲到李安》 | 《学习博览》2008年第3期 |
2008年 | 《中国电影患了哪些病》 | 《解放日报》2008年6月27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8年第8期转载 |
2008年 | 《代序》 | 《美国往事:好莱坞镜像与历史记忆》 |
2008年 | 《华语大片时代的新青年电影——第三届华语青年 影像论坛言论集》 | 《电影艺术》2009年第1期 |
2008年 |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电影》 | 《21世纪经济报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9年第3期转载 |
2007年 | 《岁月留痕一 西蒙娜·波伏瓦在中国》 | 《书屋》2007年第10期 |
2007年 | 《帐篷剧:流动中的呼唤—戴锦华对樱井大造的访谈》 | 《艺术评论》2007年第10期 |
2007年 | 《〈色.戒):身体·政治·国族》 | 《文学报》 |
2007年 | 《时尚·焦点·身份——〈色·戒〉的文本内外》 | 《艺术评论》2007年第1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8年第2期转载 |
2004年 | 《狗道与人道》 | 《天涯》2004年第1期 |
2004年 | 《电影批评》 |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
2004年 | 《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 | 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
2004年 | 《温柔的挑衅——象征与真实的行动》 | 《读书》2005年第10期,后被陈顺馨主编的《多彩的和平——108 名妇女的故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收录 |
2004年 | 《和平的真义》 | 《读书》2006年第5期,后被陈顺馨主编的《多彩的和平一108名妇女的故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收录 |
2004年 | 《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现象透视》 | 《学术月刊》2006年第1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7年第2期转载 |
2004年 | 《文化的位置——戴锦华教授访谈》 | 《学术月刊》2006年第11期,被收入沈国明、金福林主编的《当代中国学人访谈录·文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
2004年 | 《幽灵之镜》 | 《奥斯威辛之后一犹太大屠杀记忆的影像生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序言 |
2004年 | 《副司令马科斯:后现代革命与另类偶像》 | 《天涯》2006年第6期 |
2004年 | 《沙漏之痕》 | 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 |
2004年 | 《蒙面骑士:墨西哥副司令马科斯文集》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2004年 | 《性别中国》 | 台湾麦田出版社出版,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文版 |
2003年 | 《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文化可能》 | 《时代建筑》2003年第1期 |
2003年 | 《戴锦华:用DV记录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 《DV新世代1》(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
2003年 | 《文化研究的可能》 | 《文汇报》,被《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5期转载 |
2003年 | 《学电影的孩子告别讲义时代》 | 《文汇报》 |
2002年 | 《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 | 《命运与现实》(新世界出版社,2005),《名家讲影视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2015)收录 |
2002年 | 《第一次的电影推荐》 | 《中学生百科》2002年第8期 |
2002年 | 《为大众文化“祛媚”-女性主 义的视野应更宽阔》 | 《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2年第4期 |
2002年 | 《印痕》 |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
2002年 | 《涉渡之舟一新时 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 |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
2002年 | 《笔锋上的较量——北大清华学生作品大擂台》 | 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
2001年 | 《世纪末的华丽》 | 《东方杂志》2001年第2~3期 |
2001年 | 《不仅属于女人》 | 《中国图书商报》,收录毕飞宇等著《向匠人致敬:译林书评精选》(译林出版社,2010) |
2001年 | 《怎样的全球化?》 | 《读书》2001年第8期 |
2000年 | 《文化研究的理论旅行与现实观照》 | 《中华读书报》2000年第2期 |
2000年 | 《现代女性面临着花木兰的处境》 | 《中国广播影视》2000年第1期 |
2000年 | 《女性诗歌:可能的飞翔》 | 《中国女性文化1》(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0) |
2000年 | 《文学备忘录:质疑“全球化”》 | 《上海文学》2000年第4期 |
2000年 | 《暴露与遮蔽:“广场"称谓的挪用》 | 《书摘》2000年第4期 |
2000年 | 《网络文学? -网络文化笔记之一》 | 《莽原》2000年第3期 |
2000年 | 《面对当代史—— 读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 《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4期 |
2000年 | 《大众文化中的阶级和社会性别》 | 《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天津人民出版,2003) |
2000年 | 《在“苦涩柔情”的背后》 | 《读书》2000年第9期,被《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收录 |
2000年 | 《残雪:梦魇萦绕的小屋》 | 《南方文坛》2000年第5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10期转载 |
2000年 | 《我的批评观》 | 《南方文坛》2000年第5期,被收录《今日批评百家:我的批评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
2000年 | 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 文化研究》 |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
1999年 | 《自我缠绕的迷幻花园一 阅读徐小斌》 | 《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转载 |
1999年 | 《中国电影:在快乐中沉没》 |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
1999年 | 《见证与见证人》 | 《读书》1999年第3期,被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编《多边文化研究: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学术纪要(第1卷)》(新世界出版社,2001).杜渐坤和陈寿英编《中国年度最佳随笔(1999)》(漓江出版社,2000)等书收录 |
1999年 | 《文化研究面对后现代疆梦》 | 《当代电影》1999年第2期 |
1999年 | 《电影、电视艺术研究》 | 1999年第3期转载,被《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收录 |
1999年 | 《大众文化的隐形政治学》 | 《天涯》1999年第2期,被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韩少功和蒋子丹主编《失控与无名的文化.现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等书收录 |
1999年 | 《冰海沉船:中国电影1998年》 | 《花城》1999年第3期 |
1999年 | 《关于韩国影片〈低吟〉》 | 《世界电影》1999年第4期 |
1999年 | 《拼图游戏》 | 泰山出版社出版 |
1999年 | 《犹在镜中一戴锦华访谈录》 | 北京知识出版社出版 |
1999年 | 《隐形书写—— 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韩国淑明女子大学出版社出版 |
1999年 | 《镜城地形图一当代文化 书写与研究》 | 台湾联合文学出版公司出版 |
1999年 | 《斜塔嘹望——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年》 |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后以《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 1998》为名,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006、2016年三次出版。 |
1998年 | 《迟子建:极地之女》 | 《山花》1998年第1期,收录迟子建著的《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 |
1998年 | 《革命·意识形态批评·文化研究:1968年5月与电影》 | 《电影艺术》1998年第3期,收录于《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 |
1998年 | 《重写女性:八九十年代的性别写作与文化空间》 | 《妇女研究论丛》1998年第2期,收录于《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6一2000)》(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性别平等与文化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
1998年 | 《智者戏谑一阅读王小波》 | 《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5期转载 |
1998年 | 《镜象回廊中的民族身份》 | 《广州文艺》1998年第6期 |
1998年 | 分享欣悦一 阅读〈丑角登场〉》 | 《花城》1998年第4期 |
1998年 | 《世纪之门:跨人世纪之门的中国女性》 | 《创作评谭》1998年第4期 |
1998年 | 《见证之维》 | 《当代电影》1998年第6期 |
1998年 | 《改革开放探索创新一关于新时期电影的历史记忆》 | 《当代电影》1998年第6期 |
1997年 | 《想象的怀旧》 | 《天涯》1997年第1期 |
1997年 | 《文化地形图及其它 | 《读书》1997年第2期 |
1997年 | 《短评〈口红〉》 | 《人民文学》1997年第3期 |
1997年 | 《犹在镜中》 | 《花城》1997年第2期 |
1997年 | 《短评〈少年英雄史〉》 | 《人民文学》1997年第4期 |
1997年 | 《清醒的立场一戴锦华访谈录》 | 《艺术广角)第1期,收录于《犹在镜中一戴锦华访谈录》(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 |
1997年 | 《拼图游戏一 “花城”1996小说概览》 | 《花城》1997年第3期 |
1997年 | 《蒋韵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谈片》 | 《当代作家论》1997年第3期 |
1997年 | 《花木兰情境》 | 《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7年第3期 |
1997年 | 《都市文学、文学批评与知识分子角色》 | 《山花》1998年第11期,被收录于《犹在镜中一戴 锦华访谈录》(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 |
1997年 | 《没有屋顶的房间》 | 《莽原》1997年第6期 |
1996年 | 《徐坤:嬉戏诸神》 | 《山花》1996年第1期 |
1996年 | 《雾中风景:初读“第六代”》 | 《天涯》1996年第Ⅰ期 |
1996年 | 《廊桥夕照》 | 《三联生活周刊》1996年第2期 |
1996年 | 《世纪之门·对话与中国电影》 | 《外国文学》1996年第2期 |
1996年 | 面向挑战的文化批评——对几个电视剧文本的细读》 | 《北京文学》1996年第7期,收录于《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 |
1996年 | 《都市里的童话》 | 《戏剧电影报》 |
1996年 | 《漫谈文化研究中的现代性问题》 | 《钟山》1996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7年第1期转载 |
1996年 | 《个人写作与青春故事》 | 《电影艺术》1996年第3期 |
1996年 | 《陈染:个人和女性的书写》 | 《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9期转载 |
1996年 | 《生为女人》 | 《天涯》1996年第4期,《女人解读爱——中国女性新世纪的回声》(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生为女人:性别、身体﹑欲望、情爱与权力》(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收录 |
1996年 | 《奇遇与突围——九十年代女性写作》 | 《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1期转载 |
1995年 | 《救赎与消费:九十年代文化描述之二》 | 《钟山》1995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8期转载 |
1995年 | 《池莉:神圣的烦恼人生》 | 《文学评论》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2期转载 |
1995年 | 《女性文学与个人化写作》 | 《大家》1996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9期转载 |
1995年 | 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十八例》 | 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00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4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
1995年 | 《镜城突围———电影·女性·文学 | 作家出版社出版 |
1994年 | 《本文的策略:电影叙事研究》 | 《电影艺术》1994年第1期 |
1994年 | 《〈霸王别姬〉:历史的影片》 | 《东方杂志》1994年第1期 |
1994年 | 《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 | 《钟山》1994年第1期 |
1994年 | 《文化控制与文化大众》 | 《钟山》1994年第2期 |
1994年 | 《思索与见证:黄建新作品》 | 《当代电影》1994年第2期 |
1994年 | 《“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 | 《文艺争鸣》1994年第4期 |
1994年 | 《涉渡之筏:90年代文学笔记之二》 | 《上海文化》1994年第5期 |
1994年 | 《〈二姨〉现代寓言空间》 | 《电影艺术》1994年第5期 |
1994年 | 《梅雨时节:90年代中国电影笔记之三》 | 《当代电影》1994年第5期 |
1994年 | 《真淳者的质询——重读铁凝》 | 《电影创作》1994年第6期 |
1994年 | 《突围表演——九十年代文化描述之一》 | 《钟山》1994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8期转载 |
1994年 | 《不可见的女性 新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电影》 | 《当代电影》1994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电影﹑电视艺术研究》1994年第6期转载 |
1993年 |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一个心灵个例病案》 | 《电影艺术》1993年第3期 |
1993年 | 《谁要站直啰,别趴下!——一部影片一次评析一通感慨》 | 《电影艺术》1993年第2期 |
1993年 | 《历史之子:影坛第五代》 | 《美学与文艺学研究》 |
1993年 | 《〈十诫〉:现代人的两难处境》 | 《当代电影》1993年第5期 |
1993年 | 《黄土地上的文化苦旅》 | 《诚品阅读·人文特刊》1993年第5期,收录《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麦田出版社出版﹐广西师大学出版社出版) |
1993年 | 《精神颓败者的狂舞》 | 《钟山》1993年第6期 |
1993年 | 《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
1992年 | 《新中国电影:第三世界批评的笔记》 | 《电影艺术》1991年第1期 |
1992年 | 《电影与叙事视点》 | 《新作家》1991年第2期 |
1992年 | 《对切镜头与电影叙事:电影叙事修辞笔记之一》 | 《电影创作》1991年第5期 |
1992年 | 《历史叙事与话语:十七年历史题材影片二题》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
1992年 | 《〈代罪羔羊〉:阶级﹑性别与情节剧》 | 《艺术广角》1991年第6期 |
1992年 | 《大众传播媒介:一个文化学的思考笔记》 | 《上海文论》1991年第6期 |
1990年 | 《历史与叙事:谢晋电影艺术管见》 | 《电影艺术》1990年第2期 |
1990年 | 《断桥:子一代的艺术》 | 《电影艺术》1990年第3期 |
1990年 | 《〈红旗谱〉:一座意识形态的浮桥》 | 《当代电影》1990年第3期 |
1989年 | 《〈一个和八个〉随想录》 | 《八一电影》1989年第1期 |
1989年 | 《在城市的阴影中——观影片〈疯狂的代价〉》 | 《光明日报》 |
1989年 | 《〈疯狂的代价〉笔谈》 | 《当代电影》1989年第2期 |
1989年 | 《斜塔:重读第四代》 | 《电影艺术》1989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电影,电视艺术研究》1989年第5期转载 |
1989年 | 《战争模式·生存模式·关于战争的“话语”》 | 《八一电影》1989年第5期 |
1989年 | 《资产者的儿子——初读贝尔托卢奇》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
1989年 | 《裂谷的另一侧畔——初读余华》 | 《北京文学》第7期 |
1989年 | 《“人道主义的死亡”与理解人》 | 《八一电影》1989年第7期 |
1989年 | 《由社会象征到政治神话——崔嵬艺术世界一隅》 | 《电影艺术》1989年第8期,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
1987年 | 《读夏衍同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 | 《当代电影》1987年第1期 |
参考资料: |
出版图书
After the post-Cold War:The Future of Chinese History
作者名称 戴锦华
作品时间2019
出版社:Duke Uninv. Press
《返归未来——银幕上的历史与社会》
作者名称 戴锦华、王炎
作品时间2019
出版社:三联书店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
作者名称 戴锦华、孟悦合
作品时间2018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台湾时报出版公司
《昨日之岛——电影文章自选集》
作者名称 戴锦华
作品时间2015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未名之匙》
作者名称 戴锦华
作品时间2015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哈姆雷特>的影舞编年》
作者名称 戴锦华、孙柏
作品时间2014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简爱>的光影转世》
作者名称 戴锦华、滕威
作品时间2014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
作者名称 戴锦华
作品时间2007
出版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蒙面骑士》
作者名称 戴锦华
作品时间2006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电影批评》
作者名称 戴锦华
作品时间200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印痕》
作者名称 戴锦华
作品时间2002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Cinema and Desire: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英文论文集)Edited by Prof. Jing Wang and Tani Ballow
作者名称 戴锦华
作品时间2002
出版社:Verso Press
《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
作者名称 戴锦华
作品时间2000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
作者名称 戴锦华
作品时间1999
出版社:知识出版社
《拼图游戏》(随笔集)
作者名称 戴锦华
作品时间1999
出版社:泰山出版社
《斜塔瞭望——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年》
作者名称 戴锦华
作品时间1999
出版社: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镜城地形图——当代文化书写与研究》
作者名称 戴锦华
作品时间1999
出版社:台湾联合文学出版公司
《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
作者名称 戴锦华
作品时间1999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90年代文学书系”·世纪之门——女性小说卷》
作者名称 戴锦华
作品时间1998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十八例》
作者名称 戴锦华
作品时间1995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镜城突围——女性·电影·文学》(论文集)
作者名称 戴锦华
作品时间1995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
作者名称 戴锦华
作品时间1993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查看更多书籍
人才培养
戴锦华培养了滕威等学生。
文学类 | |||||||||
| |||||||||
荣誉称号 | |||||||||
| |||||||||
影视类 | |||||||||
|
时间 | 职位 |
---|---|
2019年4月 | 第二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评委会成员 |
2014年 |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学术顾问 |
参考资料: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