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鴞 编辑
草鴞是一种中型猛禽,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俗称“人面鹰”、“猴面鹰”。在国内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国外多见于非洲中南部地区。
中文名:草鴞
别名:人面鹰,猴面鹰
拉丁学名:Tytonidae
科:草鸮科
属:草鸮属
分布区域:我国长江流域以南、非洲中南部地区等。
草鸮系列图册
在国内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在国外分布于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斐济和非洲等地。
草鴞
体长为35—44厘米,体重400克左右。面盘为辉棕色,眼先的上方有一个黑褐色的斑。身体的颜色大多为栗褐色或黑褐色,并具有橙皮黄色的斑纹,尾羽浅黄栗色,也比较淡,有时几乎为白色,上面具有4道显著的黑色横斑。下体为黄白色,胸和两胁有暗褐色细斑点,腹部以下羽色较淡,也具有暗褐色细斑点。面盘四周围有暗栗色皱领,下边皱领还镶嵌着暗褐色的细边。虹膜暗褐色,嘴肉白色,脚黑褐色。
草鴞是留鸟,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坡草地和开阔草原地带,也出现于林缘灌丛、农田和小树林内。夜行性,多在黄昏及夜间活动,白天则藏匿于茂密的草丛中。受干扰时只能作短距离飞行,飞行时左右摇摆不定,很不规则。主要以鼠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也吃蛇、蛙、鸟和昆虫等。
每年繁殖2次,繁殖期为4一6月份和8一11月份。营巢于茂密的草丛中和大树根部凹陷处,也在有隐蔽的岸边或岸边洞中营巢。这时雄鸟和雌鸟形影不离,在交尾之前雄鸟体羽篷松,两翅微张,并不时发出“扑、扑”的声响,最后跳到雌鸟的背上进行交尾,一连数次。雌鸟在产卵之前活动明显减少,每窝产卵2一4枚。卵为椭圆形,乳白色。由雌鸟单独孵卵。孵卵期为22一25天。雏鸟为晚成性,刚出壳时不能睁眼,身上只有少数绒羽,脚很弱,不能站立,全靠亲鸟来进行喂养。亲鸟捕捉到鼠时,先将鼠的头部吃掉,然后再撕下鼠肉来饲喂雏鸟。半月龄的雏鸟就可以吞食没有头部的小鼠了,并且能够像亲鸟一样吐出食物的残块。大约在62日龄后即可离巢。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