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门 编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凉门清凉门

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城西,坐东朝西,是南京城墙现存的四个明朝城门原物之一,文物价值意义极大,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

清凉门是半圆型的内瓮城城门,建有内瓮城一座,门垣共两道,每两道城墙间设瓮城,内瓮城呈半圆,正对主城门,主城门为单孔拱券结构,城门楼上的城楼已经不存在,其余基本保存完好,城顶上存留一块绞关石,上凿有两个绞孔。

清凉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因坐落在清凉山而命名为清凉门,该门建成不久即被堵塞,六百多年没有使用。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六月,该门设兵马司扼守。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三月,改称清江门。明朝中期,复名清凉门。1990年,南京市政府将石头城辟为石头城公园,清凉门为其南侧重要古迹。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清凉门

馆藏地点:南京市鼓楼区清凉门大街

开放时间:全天

景点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价格:免费

始建年代:明朝洪武初年

历史沿革

编辑

清凉门

明朝洪武初年,清凉门始建。

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设置清凉门兵马司驻守清凉门。

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改清凉门为清江门。

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仍然称清江门。

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的秋天,家住南京洪武街的学者顾起元回忆他十岁时,见到这座城门外建有一座当年朱元璋渡江纪念性“建筑”的桅杆一根,“每岁祭之,遂为常制,一兵世守”。“高仅可丈五六尺,一木栏围之,置地上,后不复见矣”。关于明太祖朱元璋渡江的船,还有另外一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与明初大将军徐达渡江时,船夫一边掌舵,一边大声喊着号子:“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威风。”明太祖朱元璋听了大喜,“与达蹑足相庆”。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后,给船夫的侄子做了官,还把当年乘坐的船全涂上红色,称之为满江红。不过,顾起元提到的这座城门名,已由清江门改回了原名——清凉门。

明朝中期,清江门改回原名清凉门。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时,清凉门城墙一带是宪兵2团的防区,虽在城墙攻防战时,这里没有遭到日军大规模攻城的破坏,但始终遭受日机的多次轰炸。南京东南线的城墙被攻破后,曾有大量从下关撤退至三汊河附近的中国守军与迂回包抄上来的侵华日军第6师团第45联队发生遭遇战,在城内失守、城外遇敌的绝境中,战士们依托清凉门城墙和秦淮河,发起了最后的抗争。

1990年,南京市政府将石头城辟为石头城公园,清凉门为其南侧重要古迹。

布局构造

编辑

清凉门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城西,南为石城门,北为定淮门。清凉门由一道城门和一圈椭圆形瓮城构成,镝楼已经不存在,其余基本保存完好。由于这一段城墙是建造在清凉山西南部高低起伏的山崖上,地处偏僻,从明代洪武年间到清代末年一直行人稀少。明代清凉门建造好后,就建造了桥梁通向外秦淮河西岸;2006年翻新修建的外秦淮河清凉门大桥继续以清凉门的名称命名。

相关城门

编辑

京城城门

明代十三座城门

正阳门(光华门)

通济门

聚宝门(中华门)

三山门(水西门)

石城门(汉西门)

清凉门

定淮门

仪凤门(兴中门)

钟阜门

金川门

神策门(和平门)

太平门

朝阳门(中山门)

-

-

-

明代后增辟城门

玄武门(1908年)

草场门(1908年)

小北门(1908年)

挹江门(1921年)

中央门(1931年)

中华东门(1931年)

中华西门(1931年)

汉中门(1933年)

武定门(1933年)

新民门(1934年)

雨花门(1936年)

解放门(1954年)

集庆门(1991年)

华严岗门(2007年)

长干门(2008年)

标营门(2009年)

周边交通

编辑

清凉门桥:9路、20路、43路、60路、133路、303路、317路

清凉门大街(东):57路、75路、127路、134路、204路

清凉门大街(江东北路):18路、39路、56路、Y3路

下一篇 定淮门

上一篇 汉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