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水关 编辑
东水关,旧称上水门,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龙蟠中路408号,是南京城墙的水关之一,与西水关相对,是南京市现存最大的一座水关。
东水关为砖石结构,共有三层,每层有11券,共33券,券又被称为“偃月洞”,在古代,上面二层安置守城的将士和储藏物资,最下面一层调节内秦淮河水位和防洪,中间的铁栅栏防止敌军从水路偷袭。东水关将水关建筑与城墙建筑融为一体,在中国建筑史上鲜为一见,堪称一绝。
1988年1月13日,包含东水关在内的南京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东水关
地理位置: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龙蟠中路408号
所处时代:明朝
保护级别: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水关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曾经是古秦淮重要的交通枢纽,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明城墙的船闸入口,因此东水关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十里秦淮的“龙头”。
东水关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在此处开挖,用于引水入城的水渠。
六朝时期,东水关是通向浙江、苏州方向的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商贾齐集东水关,在此经商交易。
杨吴筑城时期,东水关始建,旧称上水门。
杨吴太和四年(932年)金陵府尹徐知诰下令扩建金陵城,金陵府城成为"高坚甲于天下"的一座大城,东水关就是在这次扩建中建成的。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建造南京城,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为了控制秦淮河的水位,经过精心设置,带有大闸,被称为“通心水坝”。
如今的东水关虽已不见往日的喧嚣繁华和人声鼎沸,但是却以其雄壮的气势屹立于十里秦淮的东端。
东水关东水关辟为通济水关“偃月洞”,水关共三层,每层十一券,共三十三券,下层十一券通水,上中两层共二十二券为藏兵屯粮之用,现尚存中、下两层共二十二券。
东水关旧影
东水关遗址公园
古桥
古九龙桥
古河
秦淮河
古墙
南京明城墙
古闸
古闸
东水关是是古代南京保存的最大的一座水关,是一座重要的水利设施,和同时建造的位于玄武湖南侧的武庙闸一样,如今还在发挥着作用。
东水关实际上是一座兼用来调节秦淮河水的水陆城门。秦淮河水流到这里便一分为二,一股顺城墙外侧流,成为护城河,一股穿关入城,是为十里内秦淮河。因此,老南京人又把东水关称为“东关头”或“上水关”。千百年来,流经这里的秦淮河不仅扶育了两岸的芸芸众生,也流淌出了十里秦淮文化。
明太祖朱元璋修建水关的用意有二:一是引水入城,供城中军民饮用与洗涤,二是为了防止水患。因为南京历史上是个多水患的城市。自公元261年到533年,不到三百年间,南京城竟被淹过四十三次。明代南京的水患依旧严峻,洪水甚至淹到了皇家禁地明孝陵,并把那里严禁百姓采伐的万余株树木连根拔起冲走。所以东水关在明代曾经历过数次大修,为其防洪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水关得名于其位于城东,不乏浑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孕育了十里秦淮繁华的内秦淮河就是从东水关开始的。秦淮河经东水关,流淌过了历朝历代,也留下了无数的诗词歌赋与历史典故,这一切又无不丰富着南京古城的历史。东水关由古老的明城砖砌就,每块城砖上都铭刻着专属的时代气息。
东水关1988年1月13日,包含东水关在内的南京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东水关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龙蟠中路408号。
东水关遗址公园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