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俊 编辑

明朝名臣

余子俊余子俊

余子俊(1428年-1489年3月23日 ),字士英。四川青神县(今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青州乡金星村)人,祖籍京山(今湖北省京山市)。明朝名臣。

景泰二年(1451年),余子俊登进士第,初授户部主事,进户部员外郎。在户部十年,以廉洁奉公称。天顺年间迁任西安知府。成化七年(1471年),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亲自督建边墙城堡,苦筑延绥长城一千七百七十里,东起清水营西止花马池。史称“尽心边计,数世赖之”。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巡陕西。当时民众苦于水泉咸苦,他于西安开渠,人号“余公渠”。次年回朝任兵部尚书。后因丁忧回乡,终制后改任户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成化二十年(1484年),兼右副都御史,总督宣大军务。他力主将延绥筑边墙的方法推广于宣府、大同。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因遭宦官韦敬弹劾,被明宪宗削职,勒令致仕归家。次年复授兵部尚书。明孝宗即位后,更得敬重。

弘治二年(1489年),余子俊逝世,享年六十一岁。获赠太保,谥号“肃敏”。有《余子俊奏议》《余肃敏公奏议》等,今已佚。《皇明经世文编》录有《余肃敏公文集》一卷 。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余子俊

别名:余肃敏

字:士英

谥号:肃敏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四川青神

出生日期:1428年

逝世日期:1489年3月24日

主要成就:修筑延绥长城治理陕西等地,政绩卓著

主要作品:《余肃敏公文集》

最高官职: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太保(赠)

人物生平

编辑

为官廉干

余子俊祖籍郢州京山,其祖先在元末时入蜀地,遂定居四川青神县。

余子俊十岁丧父,自幼有大志,异于常人。景泰二年(1451年),他考中进士,同年十二月被授为户部江西司主事 。景泰七年(1456年)七月,奉命署理户部福建司员外郎事 。他在户部十年,以清廉有才干而著称。

天顺四年(1460年)二月,出任西安府知府 。遇到灾年,余子俊打开粮仓取出十万石粮食救济贫民,偿还时区别对待,做到官府不受损而百姓得到救济 。余子俊在任六年,政绩位居关中七府之冠。户部尚书年富对他很是赏识,曾上疏举荐他 。

成化改元以后,主管部门上报政绩突出应当受到表彰的官员,知府有十人,而余子俊位居第一。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经林聪等上疏推荐,余子俊被擢升为陕西布政司右参政 ,督三边军饷。次年(1467年)九月,再升为陕西右布政使 。

成化四年(1468年)九月,兵部弹劾余子俊等陕西布政司、按察司官员未能“抚绥防范”,对固原满四叛乱的爆发负有责任。明宪宗同意,下诏停发余子俊的俸禄,以示惩戒。

成化六年(1470年),余子俊被改授为浙江左布政使。

大兴边墙

成化六年(1470年)正月,余子俊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接替王锐巡抚延绥。

王锐在任期间,从长远考虑,请求沿边境筑墙建堡,工程还未动工就被否决了。到余子俊接任后,上疏说:“三边只有延庆平坦开阔,利于驱马急驰。寇(鞑靼)屡次入侵,俘获边民做向导,一直进入河套驻扎放牧。从此寇竟居于塞内,我们反而屯于塞外,在沿边筑墙建堡是当务之急。况且现在旧界石还在,高山多悬崖陡壁,依照山形,随着地势,有的铲削,有的垒筑,有的挖壕沟,延绵相接,形成边墙,这对于边墙工程来说较为方便。”兵部尚书白圭以陕西百姓正贫困,奏请缓兴工程。

自成化七年(1471年)十月以来,鞑靼军相继攻击孤山堡等地,又入侵榆林,余子俊先后与抚宁侯朱永、右都御史王越、延绥总兵官许宁分路出击,打败鞑靼军,斩首三百一十六级,夺回一些牲畜物资。

这时,鞑靼军占据河套,朝廷连年派遣大军征讨,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成化八年(1472年)秋,余子俊说:“现在征讨河套的兵马驻扎在延绥的有八万,牲口饲料靠内地,如果今年冬天敌寇不向北退却,又需要准备下一年的军需供应。姑且用今年的数额约略估计,米豆需银九十四万两,草料需银六十万两。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应该动用四百零七万人,大约花费用八百二十五万两。公私冗杂繁乱到这种地步,怎能不改变谋划!臣先要求筑墙建堡,诏书说要等事情安定后再进行,请求于明年春夏敌寇人马疲乏时,役使陕西运粮百姓五万,供给食物,兴建工程,要求两个月完工。”白圭仍然坚持他的意见,阻挠兴建工程。宪宗则赞同余子俊的建议,下令迅速进行此项工程。

成化九年(1473年)六月,朝廷根据余子俊前后立下的功劳,升他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七月,余子俊、许宁等督兵同入侵榆林涧的鞑靼军交战“二十余合”,最后将其击退 。次年(1474年)六月,朝廷又因此前王越率军取得红盐池之战的胜利,而酬赏助战有功的余子俊,再升他为都察院右都御史 。

由于河套老营在红盐池之战中被摧毁,鞑靼军被迫远徙,不敢再在河套居住。内地忧患渐渐平息。余子俊抓住机会,全力兴建工程。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连绵一千七百七十里,凿崖筑墙,又在其下挖濠沟,一直连绵不绝。每隔二三里建置瞭望台、崖栅以便巡视警戒。又在崖栅空处筑矮墙,横一斜二如箕状,用来瞭望和避箭。总共建筑城堡十一个、边墩十五个、小墩七十八个、崖栅八百一十九个,动用士兵四万人,不到三个月就完工了。墙内的土地全部分给军队屯垦,一年收获粮食六万石有余。

成化十年(1474年)闰六月,余子俊向朝廷一一禀报工程之事。七月,他因为母亲年老,无人侍奉,奏请辞官回乡奉养。朝廷因延绥形势稍安,仍需余子俊整饬边备,故加以慰留,不许他返乡 。十二月,余子俊以患病为由辞官,再度被朝廷拒绝 。

当初,绥德州是延绥镇官署所在地,所辖米脂县、堡县都在镇外。鞑靼军用轻骑入境劫掠,等镇兵发觉而去追击,总是追赶不上,鞑靼军往往得利而去。自余子俊将镇迁徙到榆林,增加守卫,扩大城墙安署军队,攻守器械都俱备逐渐成为重镇,鞑靼军来掠夺次数渐渐少了,军民得以平安耕种放牧。

余子俊当初建造的榆林边镇城墙,有人怀疑用沙土建造容易倒塌,鞑靼入侵后不能依靠。到成化十八年(1482年),寇入侵内地,总兵许宁等追逐的鞑靼军被城墙濠沟所困,四处乱跑而出不了城,于是被打得大败,边镇的人更加思念余子俊的功劳。

抚治陕西

成化十一年(1475年)十二月,余子俊改任陕西巡抚 ,翌年(1476年)正月,他再度请辞,仍未被朝廷允准 。

在任西安知府时,余子俊因了解到居民为水质含碱发苦不能饮用而发愁的情况,凿渠引入城西贑河的河水,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时间长了,渠水向外漫出,又无法排泄。此时,余子俊主政陕西,遂主持在西安城西北开凿渠道排水,水渠流经汉代旧城到达渭水。对国家和百姓更加有利,号称余公渠。又在泾阳凿山引水,灌溉农田千余顷。打通到南山的道路,直达汉中,方便来往的旅客。对于毁塌破旧的学校、公署全部补修一新。上奏章免除岷州、河州、洮州三卫的戍守,南方的兵卒一万多人。更换了南北轮戍的兵卒六千多人,让他们各自戍守本土。

成化十三年(1477年),岷州栗林羌反叛,率一千余人围攻舒龙沟堡,被指挥刘琥击退。不久后,栗林羌卷土重来,声势更大。余子俊得报后,与都督白玘等率军连夜抵达栗林羌据点附近,设下埋伏。次日清晨,栗林羌人发觉有埋伏,遂遁逃,但被伏兵四面袭击,顿时溃败。此战,余子俊等斩首一百六十四级,生擒一人,缴获一些牲畜、物资。

主政兵部

成化十三年(1477年)七月,朝廷召还余子俊任兵部尚书 。十月,余子俊自陕西抵达京师就职,并奉诏“管部事”,成为兵部实际上的坐堂官 。

余子俊掌管兵部三个月后,上奏申述明确条例十项 ,又列立军功悬赏等级,由此朝廷内外有章可循。缅甸酋长卜刺浪企图夺取思洪发、贡章地,找借口向朝廷要求。余子俊说不能答应,朝廷谕止了卜刺浪夺地的企图。贵州巡抚陈俨等因为播州苗人暗中起事,请求调湖广、广西、四川兵五万,会同贵州兵一起围剿。余子俊说叛军在四川,而贵州请求征讨,是为邀功,上奏章止息这件事。

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月,余子俊疏论辽东巡抚陈钺击杀进贡的夷人之罪,反对其继续增兵围剿女真各部的要求。宪宗同意余子俊的看法,但由于太监汪直的缘故,也没有处罚陈钺。然而陈钺在汪直面前多方陷害余子俊,时逢余子俊因母亲去世回家守丧,才免遭陷害。

始终忧勤

三年服丧期满后,宪宗授余子俊户部尚书,不久加封太子太保。成化二十年(1484年),兼任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的军务。成化二十年(1484年)冬返回朝廷。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星相有变异,余子俊陈述时弊八种,宪宗大多采纳。没多久,又到边境巡视。

当初,余子俊巡视宣府、大同两镇,要求以延绥边墙法在两镇推行,因年成歉收而停止。到这次余子俊又巡视边境,余子俊坚决要推行,余子俊说东起四海治,西抵黄河,连绵一千三百余里,旧有墩一百七十个,应增建四百四十个,墩高宽都是三丈,估计需要劳动人手八万六千人,几个月可以完成。宪宗下诏书同意第二年四月开工,然而到了那个时候,年成不好,国家和百姓都不宽裕,陡然兴建大工程,上下都感到困难。余子俊又想责成边臣去完成,而自己不亲自管这件事,由此招来毁谤和议论。到冬天,余子俊上疏请求还京,宪宗听信谣言,改授余子俊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抚巡大同。宦官韦敬进谗言说余子俊借修边墙侵吞财物,又弹劾他以私怨更换将帅。兵部侍郎阮勤等为余子俊辩白,宪宗发怒,责备阮勤等。而给事中、御史又纷纷呈上奏章弹劾,宦官大多想陷害余子俊。工部侍郎杜谦等前往调查,按实情公平地对待,返京向朝廷奏报换置将帅同阮勤说的情况相符,没有侵吞建边墙的费用。然而花费银一百五十万两、米豆二百三十万石。耗费财物,劳动百姓,不能说没有罪。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二月,宪宗削去余子俊的太子太保职,命其以左都御史致仕归家 。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正月,兵部尚书空缺,宪宗发觉余子俊无罪,于是在同年七月起复他为兵部尚书,仍加太子太保,主持兵部事务。余子俊以患病为由推辞,被宪宗安慰挽留 。九月,明孝宗继位。孝宗因余子俊是先朝老臣,对他愈加尊敬 。

弘治元年(1488年),余子俊上疏陈述十事,之后又陈述边防七事,孝宗大多同意实行。

病重逝世

弘治二年(1489年)初,余子俊病重,仍亲自撰写奏稿,陈述救荒息盗的办法。刚刚得到朝廷的允准,他便在任上逝世,享年六十一岁,时为弘治二年二月二十三日(1489年3月24日) 。孝宗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太保,谥号“肃敏”,授予他的一个孙子官职 。

主要影响

编辑

军政

余子俊在西北任职多年,政绩卓著。

知西安府时期

余子俊初知西安府时,遭遇荒年。他当机立断,下令开仓,用十万石粮食赈贷,让受贷者分期偿还,百姓既得以救济免为饿殍,官府也不受损失。那时,西安水质含碱性苦涩,而龙首渠废弃已久,有人建议凿渠引城西皂河之水流入西安。时日一久,因无处泄注而水溢,眼见西安城垣将遭损坏,余子俊动员百姓在城西北方开新渠排水,使丈八沟水经汉城流贯全城,然后注入渭水,避免了损失。时人为感谢余子俊的德政,将该处泄水渠命名为“余公渠”。他在西安任知府六年,政绩位居关中七府之冠。

巡抚延绥时期

巡抚延绥时,余子俊将治所由陕西绥德移至榆林,增卫益兵、拓城,置攻守器械,使榆林成为重镇。余子俊详细观察边防地势,每天徒步数十里进行勘察,熟悉了该地区的地形以后向朝廷上疏,沿着边境建墙筑堡作为边界线。每隔三里筑敌台崖砦以便巡警,如此连绵相接以成边墙。又在中空处加筑短墙,横一、斜二如偃月状的建筑物以侦察敌人,为防御敌人的射击。他的上疏,得到宪宗的赞赏,付诸实施。东起清水营的紫城砦(今陕西府谷县西北),西抵宁夏花马池(今宁夏盐池),长达一千七百七十里,凿崖筑墙,其下掘堑,连续不断。共筑城堡十二座,壕墙崖砦八百一十九个,小墩七十八个,边墩十五个。这项工程,以四万役军投入劳动,不到三个月时间就全部竣工。他又调定边、安边两营移到边城附近一面防守,一面就近耕种。此外,他还将缉拿的逃兵及谪戍的南方人员的子孙迁到边城防守、耕种;并将边区内荒地开垦为屯田,军民在此耕作,每年收获粮食六万多石,为国家节省了大笔军粮费用。 史称其“尽心边计,数世赖之”,影响后世深远。

余子俊还在延绥设立武学,以培训其优秀子弟,深得当地军民拥护。驻军中的大小器具一应俱全,军士都能安心驻守。他还按不同季节派人向军士教导种植瓜果蔬菜技艺,并常亲自前往巡视。在余子俊的精心规划下,军民都能安心耕种、放牧,也加强了防守工作。

巡抚延绥时,余子俊曾与朱永、许宁击败进犯榆林的鞑靼,立下战功。

巡抚陕西时期

调任陕西巡抚后,余子俊采取消弭盗贼,安定民生的措施。当时泾阳有个旧堰,不利于灌溉,多次修凿,不久又损坏。余子俊动员百姓在泾阳凿山引水,灌溉田地千余顷。又凿南山水道,直抵汉中,也便利沿途行旅客商。他在西安知府及陕西巡抚任上,还将学校和公署旧房修葺一新,并发展教育事业。

余子俊又奏请朝廷,将岷、河、洮三卫戍一万多人守南方,使之回归本土,又将南北易地戍边的六千多兵丁调回本土戍守、耕种,百姓无不感恩戴德。

总督宣大期间

成化二十年(1484年),余子俊在总督宣大期间,打造了人称“鹧鸪车”(意指运动迟滞)的战车。该车辕长1丈2尺,10人驾拽,每战车500余辆为一军。行则纵以为阵,止则横以为营。车空缺处补以长5尺的鹿角。每车配备炮4门。

文学

余子俊的诗歌受北宋苏轼的影响,颇为豪放自适,陈文烛在余子俊《春塘集》序中称:“余先生诸作在黄鹄碧鸡者,思壮而悲;在三岩凌雪者,语放而适……其诗工矣,海内推太史于苏长公似也。”他认为余子俊对于诗意的提炼类于苏轼,具有“好风凭借力、炼字好诗工”的特点。

余子俊的《次唐王勃元武山圣泉诗》,语言平实质朴,淡然随意,其“青鞋布袜陟层岭”与苏轼“竹杖芒鞋且徐行”句相仿,所述及的皆是日常之物、寻常之态但又能够将其融入诗意,拓展了诗境,将生活中之物纳入写作的范畴。正如苏轼其诗词中表现出的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美以及豁达自适的文人气质。

余子俊成长于西南眉州地区,其诗所咏多涉及眉州山川名胜。如在《中岩》一诗中,他将人物、场景、景物描写相结合,描绘了中岩寺中安乐祥和而韵味深致的场面;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有客远来、清扫制茶相待的场景生动表现。烟霞、石笋茶、维摩石皆为静态之物,而诗中“入”“净扫”“频煎”又为动态描写。末句中“招提”一词为佛教梵语,有四方之意,余子俊晚年多接触禅佛思想,故而诗含自适思想。

历史评价

编辑

朱诚泳:“貔貅十万度洮河,顷刻前徒自倒戈。小丑命从今日尽,名臣功比昔人多。一天膏雨消氛气,满路春风奏凯歌。闻有巨崖堪勒颂,万人相向为君磨。” (《闻余士英都宪凯旋喜而有作》)

朱见深:“卿谙练戎务,效劳有年。”

丘濬:“今余公之建功,在延绥、环庆之间,盖二公(范仲淹韩琦)故壤也。而榆林边墙之修,延袤余二千里,虏人望望而去,边民优游以嬉者,余二十年矣。使继公者人人皆体公心,踵而葺之,使母致废坏,则公之功留於後世者,岂下二公哉?夫天之於夷狄,固限之以山川,山川不足,而以人补之,因厄塞之阙、顺形势之便,以扼异类之冲突,似不过是……而公则遂矣,且有效矣。而或者不废其前功,而顾逆料其后弊何哉?忌之也,亦非专公也。方公建议时,有云凡事务须足到目过、似能经久者,方始之。予固知公非苟然而漫之者,边墙之修成不成不足惜,而所惜者民财。民财不足惜,而所惜者国计。呜呼!决一已之弘,而忘国计之大,斯人何人哉?” (《兵部尚书余肃敏公子俊传》)

刘瑞:“公才为文武,决胜望隆中外,功伐在西北者,妇人孺子能诵之,虽传之百世可也。” (《余肃敏公奏议后序》)

刘健、谢迁:“子俊沉毅寡言,团达有才略。论者谓其所施设,在狭西为多。在延绥功尤卓绝,边人利之至今。及用于北边,时与地异,而行之不疑,其招物议以此。然忧勤为国,始终不变,一时臣僚亦罕有其云。”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

杨廷和:“公尝语人曰:‘人臣事君,当随事尽力’”

唐枢:

博达有才略,宏施利断,不殉世耳目,以尼事功。初守西安,辄擅发赈,及引渠为民利……墩台延袤二千里为固备,且请置榆林卫,垦旷土为屯,致器训莳,虏至必啮指莫敢近。又开泾阳堰以便溉,凿南山道以便饷,奏易南北更戍,收岷番之捷。公略边务,广蓄储……。 (《国琛集》)

群公者惕警之遗,自幼而老,砥砺之风自子而孙,浑厚英发之气自家而国,而天下刷翎鼓翮,尚延昔日之所及。如人身病苦于药石,而豢梁肉反克,然气腴矣。(《国琛集》)

郑晓:“先朝大臣屡有复套之议。成化八年,遣吏部侍郎叶文庄公行视。文庄以为未可轻议,特缮障增戍,谨备之便。九年,遂移延绥镇城于榆林。此余肃敏经略之功也。”

张松:“一兵车之制,自旨记之。先臣余子俊用之,宣大屡立奇功。”

项笃寿:“昔先襄毅(项忠)以撼汪直去位,余公继入为兵书。余承乏职,方览故所存堂稿,皆明确可为法守。其所经画边事,大都重修守先墙堡,意深远矣!当是时,市事不常有,间被边患,犹有余力。及板筑频年,通市烽火,稍希练习,兵将绸缪,户牖可置不讲乎?窃迹二公勋名在榆林尤着,而才干宇局。及出处会遇,亦略相同。公即旋罢旋起,席不及温。襄毅一蹶,竟不复起。成功难居,多口难调,岂非命耶?” (《今献备遗》)

王世贞

子俊无首功,然修筑之利,至于今之言守者祖焉。 (《名卿绩纪》)

弘治最多名臣,内阁则刘健、李东阳、谢迁,六曹则耿裕、倪岳、余子俊、周经、张悦、戴珊闵珪韩文……。 (《弘治三臣传》)

宋徵璧:

一国之大事,惟在戎索。董正六师,以匡王国,惟大司马(兵部尚书)是赖。强本弱枝,制变弭患。虽事难隃度,而枕席度师。或躬亲简练,而旌麾改色。本朝如于忠肃(于谦)、王庄毅(王竑)、项襄毅(项忠)、余肃敏、马端肃(马文升)、刘忠宣(刘大夏)、王恭襄(王琼)、李康惠(李承勋)、王康毅(王宪)、王襄敏(王越)、杨襄毅(杨博),诸公之在枢密,尤为矫矫。 (《皇明经世文编》)

有若刘庄襄(刘天和)之造车、余肃敏之修边、潘司空(潘季驯)之治河、徐文定(徐光启)之制器,考其遗制,允为国工。 (《皇明经世文编》)

张廷玉等:

余子俊尽心边计,数世赖之。 (《明史》)

谭纶王崇古诸人,受任岩疆,练达兵备,可与余子俊、秦纮先后比迹。 (《明史》)

轶事典故

编辑

余子俊处理公务时,都亲自撰写奏疏,常常到半夜才睡,他曾说:“大臣为国,应当不考虑自身利害关系,怎能躲避埋怨换取恩惠,为保全自己作考虑?”因此榆林的边墙工程才开始,怨言诽谤众起,余子俊态度更坚决,终于大功告成,有利于后世几代人。余子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母丧守服时,要儿子余蜫不参加会试,余子俊说:“虽然律令上没有这条,但我于心不忍。”朝廷本当荫封其子官职,余子俊推辞,改封此职给弟弟。

人际关系

编辑

关系

姓名

简介

曾祖父

余垣

——

祖父

余永泰

——

父亲

余祥

官至户部郎中。

儿子

余寘

官至指挥同知。

孙子

余承祖

——

余承芳

——

余承恩

正德元年(1506年),荫封国子监生。

曾孙

余萃

余承祖之子。

以上内容来

主要作品

编辑

余子俊著有《春塘集》,今已佚 。《明史·艺文志》载有《余子俊奏议》6卷。 《皇明经世文编》录有《余肃敏公文集》1卷。 《四库禁毁书丛刊》有《余肃敏公奏议》3卷。

后世纪念

编辑

陕西省榆林市沙河路沙河公园有余子俊纪念馆。

艺术形象

编辑

2019年音乐剧《余子俊》:饰演者不详。

史料索引

编辑

《余肃敏公传》

《兵部尚书余肃敏公子俊传》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二十三》

《国琛集·下卷》

《今献备遗·卷二十九》

《名卿绩纪·卷二》

《续藏书·卷十六》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

下一篇 余寘

上一篇 王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