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 编辑

英国剑桥郡公立高校

剑桥大学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简称“剑桥”,是一所坐落于英国剑桥郡剑桥市采用传统学院制的顶尖研究型大学。 学校是罗素大学集团、全球大学校长论坛 、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剑桥大学医疗伙伴联盟成员 , 衍育了科技聚集地“硅沼(Silicon Fen)”,被誉为“金三角名校”、“G5大学”。

剑桥大学是英语世界中第二古老的大学,也是世界现存第四古老的大学,前身是一个于1209年成立的学者协会 ,设八座文理博物馆,馆藏逾1500万册的图书馆系统及全球最古老的出版社,即剑桥大学出版社。

在2024QS世界大学排名中,剑桥大学位列第二。

在2025QS世界大学排名中,剑桥大学位列第五,被同为英国的帝国理工大学和牛津大学打败。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剑桥大学

外文名:University of Cambridge

简称:剑桥

所在地:剑桥市

创办时间:1209年

办学性质:英国公立大学

学校类别:综合类研究型大学

学校特色:G5金三角名校罗素大学集团成员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成员全球大学校长论坛成员

现任领导:斯蒂芬·图普(校长)

院系设置:三一学院、国王学院、圣约翰学院、基督学院、丘吉尔学院等

校训: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此地乃启蒙之所和智慧之

地址:The Old Schools, Trinity Lane, Cambridge, CB2 1TN, United Kingdom

主要奖项:120位诺贝尔奖、11位菲尔兹奖、7位图灵奖得主

知名校友:牛顿、达尔文、凯恩斯、图灵、麦克斯韦、玻尔、狄拉克、霍金、傅晓田徐志摩

学生人数:24,270(其中研究生人数为11,330)

教师人数:7,913

校园面积:4310亩

历史沿革

编辑

剑桥大学成立于公元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为躲避殴斗而从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逃离出来的教师建立的。

徽标

12世纪,方济会修士、本笃会修士和圣衣会修士,来到这片平坦、潮湿的沼泽区定居,剑桥郡由此诞生。

1209年,牛津大学的两名经院派哲学家被控谋杀了一名妓女,牛津郡法庭将他们判处绞刑。为了表示抗议,牛津教师们有一段时间停止授课,纷纷离去,其中一部分人来到了剑桥郡,创建了剑桥大学。

1225年左右,剑桥的教师们就从他们当中选出了一位校长,他的权力得到了亨利三世国王的批准,大学的自主管理就由此而来。不久之后,1233年,格雷戈尔九世教皇也批准了,这种教会特权牛津直到1254年才享受到,亨利三世及其继承人的法令确保了这两所大学的垄断地位。一直到19世纪,整整六百年,牛津和剑桥都是英格兰仅有的大学。欧洲其它地方没有哪里有这种垄断的。 跟牛津一样,剑桥的这所大学一开始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他们在租来的房子里讲课和生活,哪里有地方就在哪里。大学生们从一开始就住在旅舍里,由店主负责监督。

剑桥大学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康河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康河

1231年,亨利三世国王授予剑桥教学垄断权。

1280年,在这种私人旅舍被有着自己的校舍和捐款的学院取代之前,全城已经有34家这种大学生公寓了,捐款能保证学院的持久性和独立性。

1284年,艾利修道院的休·德·巴尔夏姆主教创办了剑桥的第一所学院——彼得豪斯学院。直到学院有章程前它依照的都是牛津的早它20年的主教学院——墨顿学院的模式。剑桥毕业生从前就有最理想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1347~1348年的那场夺走了英国近三分之一人口的瘟疫之后,对受过良好教育的牧师、管理人员、法学家、医生的需求增加了。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1370年前后剑桥共有八所学院,大约20多家旅舍。整个大学有将近700人。剑桥早期的学院创建人绝对不只是教会人员。也包括国王和他们的女人,像伊丽莎白·德·克莱尔和彭布罗克伯爵夫人这样的上层贵族的太太,国家官员、商人、主教相当少。基督圣体学院的监护人最为特殊,它是剑桥(和牛津)唯一一座由城市的两个行会共同创办的学院,这期间大学建起了它的第一幢自己的大楼,有课堂、会议室、图书馆和管理大楼的老学堂(1350年-1475年)。别的学院都围绕着这些学院核心:克莱尔学院、三一学堂、冈维尔学堂。

1500年前后,剑桥有十几所学院,大多数位于高k街和剑河之间,南起已经位于城墙外的特兰平顿门旁的彼得豪斯学院,北至后来的三一学院和圣约翰学院的所在地。当人文主义思想也随着印刷术传播开来。欧洲这场古典精神的伟大复兴运动最杰出的代表是来自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从1511年到1514年他住在女王学院,教授神学和希腊语,写作,翻译,出书,通信,有着无人能及的旺盛精力和优雅文风。伊拉斯谟对于剑桥不仅仅是一名布道者。原始资料研究取代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重心从神学转到了雄辩术,从培养牧师转到了培养有学问的国家栋梁。从此以后,古代语言和文学在英国大学的教学课程里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剑桥人文主义者对希腊语和希伯莱语的兴趣带来了圣经和古代宗教著作的校勘版本。这里也是改革的温床。将伊拉谟斯召来剑桥的那人是他的朋友约翰·费希尔,他在这一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人道主义的教学计划,使得使剑桥大学在几年内上升为一所欧洲级别的大学,首先是和牛津处于同等水平。尽管亨利希八世本人从来没有对剑桥产生过特别的兴趣,却向大学捐赠了五个王家教授席位,这属于时代和它的火焰式国王的自相矛盾。在这个突破的时代,王室需要牛津和剑桥充当可靠的管理人、法学家和牧师的储备室,充当政府的学院支柱。因此,亨利希八世本人最终于1546年创办了一所学院,将两座较老的学院合并成一座规模更大、超过了迄今所有学院的新学院——三一学院,这不仅仅是贵族自由的标志。到如今,它仍是剑桥唯一的一所不由院士选举、而由王室根据首相的提议任命院长的学院。

1614年詹姆斯一世留宿三一学院时,整个学院里禁止吸烟,因为众所周知,这位国王厌恶吸烟。为了供他消遣,教师们安排了一场哲学戏,一场有关“狗们是否进行三段论”问题的辩论表演。最后得出结论,狗不能思维。那位君主听后说,他的狗是例外。教师们钻牛角尖地高声附和。毫无疑问,剑桥是一个精神活跃的地方,充满神学和政治的辩论,获益匪浅的不光是年轻的弥尔顿。在悉尼·苏塞克斯学院,学生奥利弗·克伦威尔接触到了加尔文教的思想,1640年他以一票的优势代表剑桥被选进了议会――“那唯一的一票既毁了教会也毁了王国。”圣约翰学院的院士、诗人约翰·克利夫兰议论道。

剑桥大学康河

1643年克伦威尔返回来,将学院变成了军营,将剑桥变成了东英吉利议会运动的司令部。大多数院长丢掉了他们的官职,有一半院士,共200多人,被解雇了。在君主制复辟之后,统一行为又恢复了英国的旧规定。王室的宠儿被指派来担任大学校长。在此期间,能够以笛卡尔的坚定不移进行研究和教学的不光是剑桥的柏拉图主义者们,一个自由宗教哲学组织:“道理是主的烛光。”信仰寻找理性的理由,理性发现了一种新的宗教——自然科学。伦敦皇家俱乐部(1660年)成立后设立了数学、化学和天文学的教授席位,艾萨克·牛顿这颗明星在剑桥上空闪耀。

18世纪,王室和议会进一步听任大学自主管理。教师和学生们干他们最想干的事:学习、享乐。1800年左右,剑桥(和牛津)的名声受到损害。另外两所大学超过了它们,尤其是在自然科学方面: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和德国的哥廷根大学,那是乔治二世创办的大学,不久就成了汉诺威人最著名的大学。另外,在英格兰也首次出现了竞争对手,杜伦大学(1832年)和伦敦大学(1836年),“牛剑”失去了它的垄断地位。同时大学生的人数却在上升。发达起来的资产阶级的中等阶层需要新的培养场所。在维多利亚王朝这一越来越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社会里,剑桥也感觉到必须帮忙,应该改革了。一位科堡-高塔王子、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推动了这次改革。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教堂

1847年,剑桥大学以微弱的多数将这位不受欢迎的德国人选为校长。1871年,又一项法律结束了对不信奉英国国教者的歧视。1861年,人们注意到了第一位已婚教师,这显示剑桥大学在渐渐地脱离中世纪。1860年前这所大学正式取消了禁止院士结婚的规定。由于各学院有权自主决定此事,直到1880年之后,院士们的结婚愿望才取得了成功。这给剑桥带来了一场建筑和婴儿的小小兴旺。

1870年,当时的大学校长,威廉·卡文迪什,德文郡的第七代公爵,资助了一个实验物理学教授席位和一所实验室,两者都是以他的一位祖先、物理学家亨利·卡文迪什的姓氏命名的。那是自然科学辉煌发展的开始。19世纪剑桥人口增加了四倍,居民人数将近五万。永远年轻、迷人的鲁珀特·布鲁克的精神,美人和智者围聚在他周围,一个撑船比赛、五朔节集会和布鲁莱利口酒的世界。

两场大战之间的剑桥是一个快乐优雅和知识论争的地方,代表人物有伯特兰·罗素、梅纳德·凯恩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经济和自然科学发达,学生戏剧和道德科学俱乐部赫勒蒂克斯或所有俱乐部中最高档的使徒俱乐部等辩论协会也很兴旺。希特勒的上台让这些争论变成了血淋淋的现实。弗吉尼亚·沃尔夫的侄子朱利安·贝尔及其朋友约翰·康福德就属于在西班牙内战中阵亡的年轻的剑桥志愿者,书包里装着《资本论》。

剑桥大学剑桥大学

1933年后,很多大学生和教师觉得马克思主义是唯一值得钦佩的选择。国王学院的院士、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甚至直到1990年都还是共产党员。大学援助委员会是个于1933年开始工作的援助组织,当时,在它的帮助下,首先是流亡的自然科学家在剑桥找到了避难所,其中有维也纳化学家马克斯·佩鲁茨,他于1947年建立了享誉全球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因为他的毕生事业,对血红蛋白的研究,佩鲁茨于1962年和他的同事约翰·肯德鲁一起荣获诺贝尔奖。截止2022年,剑桥大学共有31所独立自治学院 ,约一万九千名学生 。新建的学院里有些是纯粹的研究生院:达尔文学院、沃尔夫森学院、克莱尔学堂。这一发展始于1934年新建的大学图书馆,到20世纪末就在城西出现了一个新校园。

2009年,剑桥大学举行了隆重的校庆,纪念建校800周年。

2013年,开始在剑桥市的西北部建设新的区域。

2016年,剑桥大学图书馆纪念建馆600周年。

根据2022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有专任教师7913人,各类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24270人。

剑桥大学徽标剑桥大学徽标

办学条件

编辑

学院设置

学院列表

英文名称

译名

年份

英文名称

译名

年份

Peterhouse

彼得学院

1284

Clare College

卡莱尔学院

1326

Pembroke College

彭布罗克学院

1347

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

冈维尔与凯斯学院

1348

Trinity Hall

三一学堂

1350

Corpus Christi College

圣体学院

1352

Magdalene College

麦格达伦学院

1428

King's College

国王学院

1441

Queens' College

王后学院

1448

St Catharine's College

圣凯瑟琳学院

1473

Jesus College

耶稣学院

1496

Christ's College

基督学院

1505

St John's College

圣约翰学院

1511

Trinity College

三一学院

1546

Emmanuel College

伊曼纽尔学院

1584

Sidney Sussex College

西德尼·苏塞克斯学院

1596

Homerton College

哈默顿学院

1768

Downing College

唐宁学院

1800

Girton College

格顿学院

1869

Fitzwilliam College

菲茨威廉学院

1869

Newnham College

纽纳姆学院

1871

Selwyn College

塞尔文学院

1882

Hughes Hall

休斯学堂

1885

St Edmund's College

圣艾德蒙学院

1896

Murray EdwardsCollege

默里·爱德华兹学院

1954

Churchill College

丘吉尔学院

1960

Darwin College

达尔文学院

1964

Clare Hall

卡莱尔学堂

1965

Lucy Cavendish College

露西·卡文迪什学院

1965

Wolfson College

沃尔森学院

1965

Robinson College

罗宾逊学院

1979

/

/

/

教学建设

剑桥大学共有全日制学生19000余名 ,其中有超过12000名的本科生 及超过7000名的研究生 。70%的研究生来自其它大学,研究生中38%是欧盟以外的留学生,全校学生中女生占46.7%;美国留学生最多,约680名,其次是中国留学生约620人。剑桥大学的辍学率是全英国最低的(英国为1%,德国为50%左右)。

剑桥夜景

剑桥大学的本科生一般是三到四年。如果三年拿到学士学位后就参加工作,一年以后也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再交论文,直接申请MA学位。哲学硕士(MPhil, Master of Philosophy,旧称副博士)是剑桥和牛津的一个稍具特色的学位,在剑桥多为一年的课程加论文。

剑桥的哲学硕士如果课程的考试成绩和论文成绩(一般是五到六个考核)平均超过67或70分(因专业不同),可申请攻读博士,再读三年可获得博士学位。

剑桥图书馆

MPhil和普通硕士的区别有三个:

其一,副博士的一年或两年时间是可以计算到博士的时间,而从硕士直读博士,是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其二,如果最终成绩符合读博要求,学校可以提供开放的时间,在有效时间内(如两年),随时可去上学,再继续博士学业;

其三,剑桥规定,如果拿到副博士学位后,工作满一定年限,也可直接提交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学校根据论文质量和工作业绩,可授博士学位,而普通硕士则无此殊荣。

2009-2010年度剑桥大学总收入约19.8亿美元,位列全英第一(前三甲为牛津大学约14.5亿美元,伦敦大学学院约12.6亿美元),为世界最富有的大学之一。

课程设置

学部

Arts and Humanities

艺术与人文

Biological Sciences

生物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人文与社会科学

Physical Sciences

自然科学

Technology

技术

本科课程

英文名称

译名

英文名称

译名

Anglo-Saxon, Norse, and Celtic

盎格鲁-撒克逊、斯堪的纳维亚和凯尔特(研究)

Land Economy

土地经济学

Archaeology

考古学

Law

法律

Architecture

建筑学

Linguistics

语言学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

亚洲和中东研究

Management Studies (Part II course)

管理学

Chemical Engineering

化学工程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Part II course)

机械工程

Classics

古希腊、古罗马研究

Mathematics

数学

Computer Science

计算机学

Medicine

医学

Economics

经济学

Medicine (Graduate Course)

医学(导入研究生课程)

Education

教育学

Modern and Medieval Languages

现代和中世纪语言

Engineering

工程学

Music

音乐

English

英语

Natural Sciences

自然科学(物理、生物)

Geography

地理学

Philosophy

哲学

History

历史学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ural Sciences

心理和行为科学

History and Modern Languages

历史与现代语言

Theology,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of Religion

神学、宗教和宗教哲学

History and Politics

历史与政治

Veterinary Medicine

兽医学

History of Art

艺术史

/

/

Human,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s

人类学、社会学与政治学

/

/

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和继续教育课程种类繁多。

社会评价

主流院校排名

《2024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23)

5(全球)

《2024QS世界大学排名》(2023)

2(全球)

《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23)

4(全球)

《2023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2022)

8(全球)

《2023QS世界大学排名》(2022)

2(全球)

《2023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22)

3(全球)

《2022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22)

4(全球)

《2022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2021)

8(全球)

《2022QS世界大学排名》(2021)

3(全球)

《2022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21)

5(全球)

《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21)

3(全球)

《2022完全大学指南》排名(2021)

2(全英)

《2022卫报大学指南》排名(2021)

2(全英)

《2022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优秀大学指南》排名(2021)

3(全英)

《2021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2020)

9(全球)

《2021QS世界大学排名》(2020)

7(全球)

《2021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20)

6(全球)

《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20)

3(全球)

《2021完全大学指南》排名(2020)

1(全英)

《2021卫报大学指南》排名(2020)

3(全英)

《2021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优秀大学指南》排名(2020)

3(全英)

《2020自然指数排名》(2020)

14(全球)

《2020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2019)

9(全球)

《2020QS世界大学排名》(2019)

7(全球)

《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19)

3(全球)

《2019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2019)

3(全球)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毕业生就业力排名》(2018)

4(全球)

《2017QS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2016)

5(全球)

英国大学官方研究排名(REF 2014)

3(全英)

《2015卫报大学指南》及《2015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优秀大学指南》排名(2014)

1(全英)

《2015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优秀大学指南》排名(2014)

1(全英)

各类全球知名院校排名

榜单

排名年月

名次

2023莫斯科国际大学排名

2023年

4

2021莫斯科国际大学排名

2021年

3

2020莫斯科国际大学排名

2020年

3

2019莫斯科国际大学排名

2019年

5

韦伯麦特里克斯网欧洲大学排名

2013年1月

1

韦伯麦特里克斯网全球院校1月份排名

2013年1月

14

全球高校网(4ICU)7月份世界大学200强排名

2013年7月

18

全球高校网(4ICU)7月份欧洲大学100强排名

2013年7月

2

欧洲顶尖大学排名

2013年10月

2

全球商学院(MBA)排名

榜单

排名时间

排名

《经济学人》全日制MBA排名

2012年12月

45

《经济学人》全日制MBA排名

2010年1月

30

《金融时报》全球MBA排名

2013年1月

17

《金融时报》全球MBA排名

2012年2月

26

《金融时报》全球MBA排名

2011年1月

26

《金融时报》欧洲商学院排名

2010年1月

42

《金融时报》全球MBA排名

2010年1月

21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 2018)

理学

工学

生命科学

医学

社会科学

学科

排名

学科

排名

学科

排名

学科

排名

学科

排名

数学

7

机械工程

1

生物学

4

临床医学

4

经济学

12

物理学

17

生物工程

8

基础医学

22

公共卫生

23

统计学

18

化学

8

控制科学与工程

24

农学

51-75

医学技术

50

法学

12

地球科学

4

材料科学与工程

3

兽医学

51-75

药学

12

政治学

51-75

地理学

3

能源科学与工程

21

/

/

/

/

社会学

43

生态学

14

计算机科学

51-75

/

/

/

/

金融学

46

学术研究

编辑

科研平台

剑桥大学现有超过150所科系和研究机构,科系的成员通常也是一所或多所学院的成员,通常负责大学的学术和研究工作。大学的科系和研究机构被组合为六所主要的科系,每个主要科系由许多科系和研究机构组成,并拥有一个议会负责监督不同机构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剑桥大学六所主要的科系是:艺术和人文、生物科学(包括兽医医药)、临床医学、人文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除此之外,剑桥大学的一些机构也负责大学的教学和研究,这包括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剑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图书馆。

科研机构

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AHRC)

生物科技与生物科学研究委员会(BBSRC)

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

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 (ESRC)

医学研究委员会(MRC)

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 (NERC)

科技设施委员会(STFC)

/

科研成果

“剑桥模式”是剑桥大学惠特尔实验室和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在发动机领域的合作,是以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为基础,通过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每年600万英镑的经费投入,使实验室成为该领域国际著名的研究机构,而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又通过实验室成果转化成为国际知名的发动机企业。大学科研团队和企业家团队协同创新、共同实现知识、技术、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剑桥大学惠特尔实验室和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合作发展的运营模式简称为“剑桥模式”。

根据审计财政报表,剑桥大学2006-2007年,财务总收入为9.58亿英镑,来自于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的部分不到总额的20%。而其他收入包括考试服务、出版印刷服务以及捐赠和投资收入,加在一起已超过50%,当然这些费用主要用于学校日常运营,奖学金发放以及学校的其他事业。

2023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领导的国际团队完成了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昆虫大脑图谱,首次描绘了果蝇幼虫大脑中的每一个神经连接。

学术资源

在剑桥大学,图书馆与教室相比,剑桥大学图书馆更像是重要的课堂。学生们不一定每天都有课,有课也不过三四个小时,算下来,用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借书还书、复印打字的时间却占了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学会用图书馆是一门大学问。剑桥大学的图书馆系统纷繁复杂,每个系或研究所都有自己专门的图书馆,31所自治学院也都各自建有或大或小的图书馆。最有名望的属藏书丰富的剑桥大学图书馆(University Library),该图书馆是英国境内为数不多的所谓“版权图书馆”(Copyright Library)之一,据说英国每出版一部新书,都会送一册到这里收藏。图书馆内更有不少罕见的珍本。

文化传统

编辑

体育文化

剑桥大学的学生参与多种业余活动,其中划船是最流行的体育运动,剑桥大学各学院间经常比赛,而且剑桥大学每年都会与牛津大学举行划船比赛。各学院间还举行其他各种体育比赛,包括橄榄球、板球、国际象棋等。

社团文化

学生学者联谊会

剑桥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Chine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Association in Cambridge)

附属机构或社团

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剑桥大学图书馆(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

剑桥联合会(The Cambridge Union Society)

剑桥大学学生联合会(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Students Union,CUSU)

剑桥大学研究生会(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Graduate Union, CUGU)

剑桥哲学学会(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Cambridge International Examinations )

华人社团

中英大学生会(Cambridge UniversityAssociation of British And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剑桥研究学会(Association of Cambridge Studies)

剑桥中国联盟(The Cambridge China Union, CCU)

剑桥中国传统文化研习社(Cambridge Chinese Classics Society)

剑桥大学书法协会(Cambridge University Chinese Calligraphy Society)

剑桥大学中国文化促进协会(Cambridge University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剑桥大学中国企业家俱乐部(Cambridge University Chinese Entrepreneurs Club)

剑桥大学中国创新创业俱乐部(Cambridge University Chines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Club)

剑桥大学华乐团(Cambridge University Chinese Orchestra Society)

剑桥大学中国同学会(Cambridge University Chinese Society)

剑桥大学华新基金(Cambridge University CNY Trust)

剑桥东方教育与发展协会(Cambridge Eastern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Society)

剑桥大学香港及中国事务会(Cambridge University Hong Kong and China Affairs Society)

剑桥大学香港研究生学会(Cambridge University Hong Kong Postgraduates Group)

剑桥大学醒狮团(Cambridge University Lion Dance Troupe)

剑桥东方文化学会(Cambridge Oriental Culture Association)

剑桥东方舞社(Cambridge University Oriental Dance Association)

学校领导

编辑

剑桥大学实际上只是一个组织松散的学院联合体,各学院高度自治,但是都遵守统一的剑桥大学章程,该章程是由大学的立法机构起草通过的,每年还会修订。剑桥大学只负责考试与学位颁发,而招收学生的具体标准则由各学院自行决定,并自行招生。

合并图册合并图册

剑桥大学鸟瞰剑桥大学鸟瞰

剑桥大学的31所学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只有10万人左右的小镇里。这些学院建于不同的时代,最早的已有七、八百年历史了。就像它们的建筑一样各具特色。

学院

大学与学院虽相辅相成,却是不同的实体,在经济上也是独立的。大学是公有制,由国家拨款,而学院则为私有,自谋生路,自负盈亏。大学负责研究生的,而学院则负责本科生的招生,数量则由大学统一规划。所有学生的教学是由大学负责的,而学院负责学生的生活和本科生的业余辅导。每年年底,大学按照各学院本科生的成绩,按一定规则打分,把学院排队,促使学院之间相互竞争。大学内部管理由各个部门独立进行,少数的对外事务由大学中央机构委派代表处理。

校长(The Chancellor)

剑桥大学的校长是由学校参议院选举产生的,一般都由社会上受人尊敬、有名望的人担任。校长一职是象征性的,校长很少介入大学事务,一般只负责颁发荣誉学位和出席学校的各种庆典等,虽然也可以给副校长和大学管理人员提供建议。现任校长是杜思齐(Stephen Toope,又名斯蒂芬·图普 ) 。

副校长(The Vice-Chancellor)

副校长是大学实质的学术和行政首脑,任期为7年。现任剑桥大学副校长为大卫·卡德维尔(David Cardwell)。

摄政机关(The Regent House)

摄政院是大学的管理机关,拥有选举权,可以制定或修改学校规章、章程,投票任命副校长、大学会议成员、颁发学位和荣誉学位。成员超3800名,包括大学管理人员、校长和研究员(Fellow)。

参议院或上院(The Senate)

参议院选举大学的高级管理人员,由摄政机关的全部成员,以及剑桥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组成。

委员会或下院(The Council)

委员会是政策制定和执行机构,定期向摄政院汇报工作、报告大学普遍关注的问题,并通过大学官方杂志将问题公布。

委员会担负施政的责任,它为大学明确使命,做好规划并管理资源。它还处理大学和学院之间的关系。

委员会由16名学术成员,4名外部成员和3名学生成员组成。副校长任委员会主席。

决策规则

决策的制定分两种:第一种是较简单、意见同意的动议(如任命校长和大学人员),一般都由大学会议提出,发表在剑桥校刊上发表公告,如果在10天内没有一定数目的摄政院成员反对,就算通过。而如果是由大学会议以外人士提出的比较复杂、重大的动议,则也是由提案人先将动议发表在校刊上,然后举行公开辩论,最后在提案人考虑过所有意见后,建议摄政院修改提案,然后再发表在校刊上,如10天内无一定数目的摄政院成员反对就算通过。但如果有一定数量的成员认为有必要,则摄政院需举行投票。投票是通过邮寄方式完成的。当摄政院召开会议时由校长主持,如果校长不在则由副校长主持,如副校长也缺席则由其指定的某一学院院长主持。一般都不必开会就可解决,但每年6月份必须召开4次会议,核准学位的颁发。

剑桥大学

医疗服务

编辑

每个学院都有一个护士,会给入学新生在第一学期做一个初次检查,平时也会提供学生任何健康方面的信息和建议。剑桥有很多的主要医疗站,在Boots和Superdrug也有药房。在number 3 Trumpington Road的校牙科服务中心提供有关牙齿健康的服务。Addenbrooke's Hospital是当地的地区医院,位于Hill' Road。医院的级别很高,交通便利,很多公交车均可到达。

合作交流

编辑

剑桥大学的国际化政策包括在多元的、超越传统边界的课程项目上投资,并且加强与国外院校和访问学者的交流。

剑桥大学是罗素大学集团、科学与工程南联盟、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等组织成员。

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等高校被誉为“金三角名校”和“G5超级精英大学”。

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并称为牛剑(Oxbridge),与牛津大学、华威大学统称为”Woxbridge",与牛津大学、杜伦大学统称为”Doxbridge"。

知名校友

编辑

剑桥大学有许多杰出校友,包括4名君王、15名英国首相、至少30位来自爱尔兰、印度、澳大利亚、南非、东南亚、韩国、波兰、约旦等国家或地区的总统、总理,更有如牛顿、达尔文、凯恩斯等近现代科学的开创者

学界

数学:约翰·迪伊、巴罗、爱德华·华林、哈密尔顿、哈代、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艾伦·贝克、克劳斯·费里德里希·罗斯、恩里科·庞比里、西蒙·唐纳森、约翰·汤普逊、博切尔兹、高尔斯、麦克马兰、怀尔斯、温德林·沃纳、考切尔·比尔卡尔、迈克尔·阿蒂亚

物理学:吉尔伯特、赫歇尔、托马斯·杨、牛顿、开尔文、斯托克斯、麦克斯韦、瑞利、汤姆生、卢瑟福、福勒、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玻尔、康普顿、威尔逊、理查森、狄拉克、玻恩、奥本海默、奥利芬特、霍伊尔、爱丁顿、布莱格、勒梅特、查德威克、拉莫尔、弗兰克·惠特尔、乔治·佩吉特·汤姆森爱德华·维克多·阿普尔顿、帕特里克·布莱克特、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欧内斯特·沃吞、杰弗里·泰勒、乔治·巴彻勒、霍金、迈克尔·格林、布赖恩·约瑟夫森、安东尼·休伊什马丁·赖尔、莫特、菲利普·安德森、彼得·卡皮查阿卜杜勒·萨拉姆史蒂文·温伯格、钱德拉塞卡、威廉·福勒、诺曼·拉姆齐霍西金斯、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

化学:卡文迪许、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阿彻·约翰·波特·马丁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亚历山大·罗伯兹·托德、弗雷德里克·桑格、约翰·肯德鲁、马克斯·佩鲁茨、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乔治·波特彼得·米切尔沃特·吉尔伯特阿龙·克卢格、约翰·沃克约翰·波普、麦克德尔米德、理查德·施罗克钱永健、拉马克里希南、迈克·莱维特、理查德·亨德森、格雷戈里·温特

生物学:达尔文、高尔顿、霍普金斯、费希尔、谢灵顿、埃德加·阿德里安、沃森、克里克、珍·古道尔、亨利·哈利特·戴尔、艾伦·劳埃德·霍奇金、安德鲁·赫胥黎罗德尼·罗伯特·波特保罗·格林加德蒂姆·亨特、约翰·萨尔斯顿、悉尼·布伦纳、马丁·埃文斯、布兰克本、罗伯特·爱德华兹、约翰·格登

医学:哈维、阿奇博尔德·希尔圣捷尔吉·阿尔伯特、恩斯特·伯利斯·柴恩、霍华德·弗洛里、汉斯·克雷布斯、阿兰·麦克莱德·科马克、乔治斯·克勒、色萨·米尔斯坦、特伦斯·英格里希

地质学:塞奇威克查尔斯·莱尔、席基威克

人类学:詹姆斯·弗雷泽、布朗、亚当·库柏、艾德蒙·李区、玛格丽特·米德、玛玲·川普、格列高里·贝特森

经济学:马尔萨斯、杰文斯、马歇尔、庇古、凯恩斯、丹尼斯·霍尔姆·罗伯逊、琼·罗宾逊、斯拉法尼古拉斯·卡尔多、希克斯、阿罗、詹姆斯·爱德华·米德、吉拉德·德布鲁、斯通、詹姆斯·莫里斯、阿玛蒂亚·森、斯蒂格利茨、张夏准达斯古普塔、埃里克·马斯金、安格斯·迪顿、奥利弗·哈特

信息科学:查尔斯·巴贝奇、图灵、狄克斯特拉、莱斯利·瓦利安特、罗宾·米尔纳、詹姆斯·威尔金森莫里斯·威尔克斯、彼得·诺尔、威廉·凯亨、戴密斯·哈萨比斯、杰弗里·辛顿

文学:埃德蒙·斯宾塞乔治·赫伯特约翰·邓恩安德鲁·马维尔、弥尔顿、马洛、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约翰·德莱顿、托马斯·格雷、拜伦、丁尼生、萨克雷、豪斯曼、塞缪尔·佩皮斯、鲁伯特·钱纳·布鲁克、托马斯·厄内斯特·休姆特德·休斯、希尔维亚·普拉斯、约翰·戴登、克莱夫▪刘易斯、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拉尔夫·本奇、贝克特、阿瑟·戴维·韦利、帕特里克·怀特、沃莱·索因卡、彼得·谢弗

哲学:伊拉斯谟、培根、惠威尔、罗素、怀海德、穆尔、亨利·西季威克、约翰·麦克塔格特、查利·布罗德、弗兰克·拉姆齐、约翰·威兹德姆、维特根斯坦、冯·赖特、伊丽莎白·安斯康姆、内维尔·凯恩斯、奥罗宾多·高斯、约翰·维恩、奎迈·安东尼·阿皮亚、西蒙·布莱克本、苏珊·哈克、克里斯平·赖特、马歇尔·麦克卢汉

史学:麦考莱、阿克顿、特里维廉、李约瑟、贝尔纳、伊恩·霍金、昆廷·斯金纳、崔瑞德、史景迁、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张磊夫(费正清仅在此查过资料)

法律:格兰维尔·威廉姆斯、詹姆斯·斯蒂芬、爱德华·柯克、威伯福斯

政界

欧洲:克伦威尔、爱德华·蒙塔古、托马斯·格雷沙姆、罗伯特·沃波尔、托马斯·佩勒姆·霍利斯、查尔斯·沃森·文特沃斯、奥古斯都·亨利·菲茨罗伊、爱德华七世小威廉·皮特、斯潘塞·帕西瓦尔、查尔斯·詹金逊、弗雷德里克·约翰·罗宾逊查尔斯·格雷威廉·兰姆乔治·汉密尔顿·戈登、亨利·约翰·坦普尔、乔治六世、彼得二世、亚瑟·贝尔福、亨利·坎贝尔·班纳曼斯坦利·鲍德温奥斯丁·张伯伦、蒙巴顿、阿瑟·威廉·特德、玛格丽特二世、索菲娅王妃、菲利普亲王、查尔斯三世 、耶日·布泽克

澳洲:埃德蒙·巴顿斯坦利·布鲁斯

亚洲:穆罕默德·希达亚·乌拉法赫鲁丁·阿里·艾哈迈德尚卡尔·达亚尔·夏尔马、钱德拉·鲍斯、尼赫鲁、英迪拉·甘地、拉吉夫·甘地、曼莫汉·辛格、巴宇、卡瓦贾·纳兹穆丁、厄斯金·奇尔德斯、约翰·史坦贝克、玛丽·罗宾逊、玛丽·麦亚烈斯、金大中、东姑阿都拉曼、李光耀、柯玉芝、李显龙、久子王妃、奥恩·哈苏奈、扎伊德·侯赛因

文化界

宗教:约翰·费希尔、威廉·廷代尔、休·拉蒂默、托马斯·克兰默、本杰明·惠科特、尼古拉斯·雷德利

教育:约翰·哈佛、艾米丽·戴维斯、约翰·巴德利、菊池大麓

商业:查理·劳斯、马丁·索里尔、阿里安娜·赫芬顿

体育:亨利·德温顿(足球剑桥规则制定者)、约翰·思林(同上)、乔治·马洛里、哈罗德-亚伯拉罕、基拉宁

艺术:詹姆斯·梅森伊恩·麦克莱恩伊莲诺布罗米瑞安·玛格莱斯约翰·克里斯德里克·雅各比迈克尔·雷德格瑞夫格雷厄姆·查普曼西蒙·拉塞尔·比尔斯蒂芬·弗雷休·劳瑞艾瑞克·爱都蒂尔达·斯文顿桑迪·牛顿乔基·亨莉蕾切尔·薇姿大卫·爱登堡、汤姆·希德勒斯顿(抖森)、艾玛·汤普森、埃迪·雷德梅尼(小雀斑)、萨莎·拜伦·科恩、娜奥米·哈里斯、丹·史蒂文斯、苏·帕金斯、史蒂文·普莱斯、艾尔姆支雷、弗莱迪·海默

中国校友

沈敦和:中国红十字会创建者,山西大学创建者之一

高恩洪:民国交通总长、教育总长,中国海洋大学创建者

丁文江:中国地质学奠基人之一

颜任光:中国实验物理学奠基人,海南大学及全国首个科学仪器公司创建者

蔡翘:中国生理学奠基人之一,院士

徐志摩:著名诗人

温源宁:文学家、教育家

朱物华:无线电子学家、水声工程学家、教育家,院士,(访学)

赵忠尧:中国原子能事业、核物理和高能物理奠基人,院士,(访学)

邵洵美:”新月派“诗人、出版家、翻译家

束星北:场论物理学、气象学、海洋物理学家,中国首部雷达研制者

陈立:中国工业心理学创始人,杭州大学(浙大前身之一)校长

霍秉权:中国高能物理、核物理奠基人之一,郑州大学创建者之一

华罗庚:中国解析数论创始人,院士

童第周:中国实验胚胎学创始人,院士,(访学)

伍连德:公共卫生学家,协和医院、医学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解放军202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创建者;中国现代医学先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首位被提名华人(1935年)

恒兴:中国临床肿瘤学、放疗学奠基人,医科院肿瘤医院、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创建者

王应睐: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院士,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邹承鲁: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院士,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李林:高能物理学家、院士

曹天钦: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院士,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朱既明:中国病毒学、生物制品学、预防医学奠基人,院士,中国首次合成抗生素——青霉素

李国鼎:抗战时期物理学家、台湾经济科技发展领导者

萧乾:记者、著名作家、翻译家

张文裕:中国高能物理奠基人之一,院士,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开创者

王竹溪:中国热力学、统计物理奠基人,院士,汉字信息化开拓者

戴文赛:中国天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伍美锷:地理学家,院士

李旭旦:中国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奠基人

吴征铠:中国核化学、分子光谱学奠基人之一,院士

叶君健:翻译家、作家

张宗燧:统计物理、量子物理学家,院士

王鸿祯:中国古生物学、地质构造学奠基人之一,院士

刘佛年:教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张滂:有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院士

金庸:作家、政治评论家

温景嵩:气象学家,院士

袁亚湘:数学家、院士

赵白鸽:中国红十字会会长

邓亚萍:乒乓球14次世界冠军

秦晓:中信集团总经理、招商局集团董事长

戴东昌:交通部副部长

李源祥:平安集团总经理

张欣:SOHO创始人之一

李国宝:东亚银行主席

李国能:香港终审法院首席法官

李国章: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香港大学校委会主席

卢煜明:分子生物学家,英、美科学院院士

郭炳联:新鸿基地产主席

方方金鉴实验室董事长

邹韵: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记者

傅晓田:凤凰卫视主持人

诺奖得主

2020 Roger Penrose (St John's College, 1952, and honorary fellow)

2019 Didier Queloz (Trinity College)

2019 Peter Ratcliffe (Gonville & Caius, 1972)

2018 William Nordhaus (Senior Visitor, 1970-1971)

2018 Gregory P. Winter(Trinity College alumnus and Master , 1951), 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for the phage display of peptides and antibodies.

2017 Richard Henderson(Corpus Christi College and Darwin College, 1945), 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for developing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for the high-resolution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biomolecules in solution.

2016 Oliver Hart (King's College, 1966) - 2016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诺贝尔经济学奖)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contract theory

2016 David Thouless (Trinity Hall, 1952), Duncan Haldane (Christ’s, 1970) and Michael Kosterlitz (Gonville and Caius, 1962) -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theoretical discoveries of topological phase transitions and topological phases of matter

2015 Angus Deaton, FitzwilliamCollege,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诺贝尔经济学奖)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for his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poverty, and welfare

2013 Michael Levitt, Gonville and Caius/ Peterhouse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scale models for complex chemical systems

2012 John Gurdon, Churchill and Magdalene Colleges: Emeritus Professor in Cell Biology: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discovery that mature cells can be reprogrammed to become pluripotent

2010 Robert G. Edwards, Churchill College: Emeritus Professor of Human Reproduction: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2009 Venki Ramakrishna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studies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ribosome

2009 Elizabeth H. Blackburn, Darwin College, PhD 1975: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discovery of how chromosomes are protected by telomeres and the enzyme telomerase

2008 Roger Y. Tsien, Churchill / Caius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2007 Martin Evans, Christ'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iscoveries of principles for introducing specific gene modifications in mice by the use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2007 Eric Maskin, Jesus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诺贝尔经济学奖), for having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mechanism design theory

2005 Richard R. Schrock: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athesis method in organic synthesis

2002 Sydney Brenner, King'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genetic regulation of organ development 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

2002 John Sulston, Pembroke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genetic regulation of organ development 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

2001 Tim Hunt, Clare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iscoveries of key regulators of the cell cycle

2001 Joseph Stiglitz, Caius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s(诺贝尔经济学奖), for analyses of markets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2000 Paul Greengard: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signal transduction in the nervous system

2000 Alan McDiarmid, Sidney Sussex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conductive polymers

1998 John Pople,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quantum chemistry

1998 Amartya Sen, Trinity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s(诺贝尔经济学奖),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welfare economics

1997 John Walker, Sidney Sussex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studying how a spinning enzyme creates the molecule that powers cells in muscles

1996 James Mirrlees, Trinity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s(诺贝尔经济学奖), for studying behaviour in the absence of complete information

1989 Norman Ramsey, Clare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developing the separated field method

1986 Wole Soyinka, Churchill Colleg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诺贝尔文学奖)

1984 Richard Stone, Caius College and fellow of King's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s(诺贝尔经济学奖), for developing a 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 system

1984 Georges Kohler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eveloping a technique for the produc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1984 Cesar Milstein, Fellow of Darwin and Fitzwilliam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eveloping a technique for the produc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1983 William Fowler, Pembroke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the evolution and devolution of stars

1983 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the evolution and devolution of stars

1983 Gerard Debreu, Churchill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s(诺贝尔经济学奖), for reforming the theory of general equilibrium

1982 Aaron Klug,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structure of b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s

1980 Walter Gilbert,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theory of nucleotide links in nucleic acids

1980 Frederick Sanger, St John's College and fellow of King'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theory of nucleotide links in nucleic acids

1979 Steven Weinberg: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electromagnetic and weak particle interactions

1979 Allan Cormack, St John'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eveloping CAT scans

1979 Abdus Salam, St John'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electromagnetic and weak particle interactions

1978 Pyotr Kapitsa,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inventing the helium liquefier

1978 Peter Mitchell, Jesu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energy transfer processes in biological systems

1977 Philip Anderson, Churchill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the behaviour of electrons in magnetic solids

1977 Nevill Mott, Caius / St John's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the behaviour of electrons in magnetic solids

1977 James Meade, Christ's/Trinity Colleges: Prize in Economics(诺贝尔经济学奖), for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1974 Patrick White, King'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诺贝尔文学奖), for an epic and psychological narrative art

1974 Martin Ryle,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the invention of aperture synthesis

1974 Antony Hewish, Caius / Churchill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the discovery of pulsars

1973 Brian Josephso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the tunnelling in superconductors and semiconductors

1972 Rodney Porter, Pembroke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antibodies

1972 Kenneth J Arrow, Churchill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s(诺贝尔经济学奖), for the equilibrium theory

1972 John Hicks, Caius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s(诺贝尔经济学奖), for the equilibrium theory

1967 Ronald Norrish, Emmanuel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study of fast Chemical reactions

1967 George Porter, Emmanuel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study of fast Chemical reactions

1964 Dorothy Hodgkin, Newnham / Girton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structure of compounds used to fight anaemia

1963 Andrew Huxley,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impulses along a nerve fibre

1963 Alan Hodgki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impulses along a nerve fibre

1962 Max Perutz, Peterhous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of haemoproteins

1962 Maurice Wilkins, St John'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of DNA

1962 John Kendrew,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of haemoproteins

1962 James Watson, Clare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of DNA

1962 Francis Crick, Caius / Churchill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of DNA

1959 Philip Noel-Baker, King'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eace(诺贝尔和平奖), for work towards global disarmament

1958 Frederick Sanger, St John's College and fellow of King'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insulin molecule

1957 Alexander Todd, Christ'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work on nucleotides

1954 Max Born, Caius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fundamental research into quantum mechanics

1953 Hans Krebs: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iscovering the citric acid cycle

1952 Richard Synge,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developing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

1952 Archer Martin, Peterhous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developing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

1951 John Cockcroft, St John's / Churchill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using accelerated particles to study atomic nuclei

1951 Ernest Walto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using accelerated particles to study atomic nuclei

1950 Cecil Powell, Sidney Sussex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photography of nuclear processes

1950 Bertrand Russell,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诺贝尔文学奖), for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1946

1948 Patrick Blackett, Magdalene / Kings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nuclear physics and cosmic radiation

1947 Edward Appleton, St John'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discovering the Appleton Layer

1945 Howard Florey, Caiu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discovery of penicillin

1945 Ernst Chain, Fitzwilliam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discovery of penicillin

1937 George Thomso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interference in crystals irradiated by electrons

1937 Albert Szent-Gyorgyi, Fitzwilliam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combustion in biology

1936 Henry Dale,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chemical transmission of nerve impulses

1935 James Chadwick, Caiu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discovering the neutron

1933 Paul Dirac, St John'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quantum mechanics

1932 Lord Adria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work on the function of neurons

1932 Charles Sherrington, Caiu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work on the function of neurons

1929 Frederick Hopkins, Trinity / Emmanuel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iscovering growth stimulating vitamins

1928 Owen Richardso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creating Richardson's Law

1927 Charles Wilson, Sidney Sussex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inventing the cloud chamber

1927 Arthur Holly Compton: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discovering wavelength change in diffused X-rays

1925 Austen Chamberlai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eace(诺贝尔和平奖), for work on the Locarno Pact, 1925

1922 Niels Bohr,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investigating atomic structure and radiation

1922 Francis Asto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work on mass spectroscopy

1922 Archibald Hill,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work on heat production in the muscles

1917 Charles Barkla,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discov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radiation

1915 William Bragg,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analysing crystal structure using X-rays

1915 Lawrence Bragg,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analysing crystal structure using X-rays

1908 Ernest Rutherford,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atomic structure and radioactivity

1906 J. J. Thomso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investigating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gases

1904 Lord Rayleigh (John William Strutt, 3rd Baron Rayleigh),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discovering Argon

申请信息

编辑

申请时间

本科:

可申请入学学期

秋季

申请开始时间

每年9月1日

申请截止日期

每年10月15日

申请推荐日期

每年9月20日

特殊专业截止日期

每年10月15日

录取放榜日期

次年1月初

中国大陆学生如欲参加剑桥大学的面试,需在9月20日前将UCAS、COPA表提交

研究生:如果申请奖学金则一般是每年的12月4日

成绩要求

本科要求

剑桥大学的入学分数要求非常高,接受的考试种类也非常多,具体如下:

1.A-level课程:A-level分AS-level(相当于国内高三)和A2-level(比国内高三更高一级)两个阶段,AS-level和A2-level共同组成A-level。剑桥大学要求学生申请时将所有学习过AS-level课程和A2-level课程都递交给学校。AS-level通常要求4-5门课程(4门或5门没有区别),要求至少有3门达到A以上;A-level通常要求3-4门课程,人文社科类专业要求达到A*AA以上,理科类专业要求达到A*A*A以上。

2.IB课程:要求总分40-41分以上,要求至少有3门高水准课程(Higher Level),且其中至少有两门达到满分7分,另一门6分以上,也即要求达到7-7-6以上,部分专业还可能要求特定的课程达到7分。

3.AP课程 要求至少有5门课程的分数达到满分5分,此外,通过AP课程申请的学生,还要求递交额外递交SAT和SATⅡ成绩,SATⅡ要求不低于700分。

4.高考:剑桥大学接受高考分数直接申请,但要求非常之高——要求排名各省前1%-2%。单有会考成绩不可以申请。

本科生申请需要选择自己理想的学院,必须通过UCAS申请。申请截止日期是每年的10月15日,到时UCAS申请表必须递到UCAS。申请人不得同时申请牛津和剑桥。在申请表递上去之后,需在填写一份额外补充问卷。此问卷的底线一般为10月22日。所收到Conditional Offer的条件取决于相应的专业,老师的预估分等等因素,从A*A*A-A*AA不等。

最新国际学生语言要求(2014年9月入学):IELTS总分不低于7.5,单项得分不得低于7.0

2019年3月24日,剑桥大学官网发布一则面向中国申请者的通知,称剑桥大学接受中国高考成绩。

根据剑桥官网信息,该校可以接受中国高考成绩,不过要求考生成绩达到所在省名次排名前0.1%,同时要达到申请专业的语言要求,通常情况下雅思是要求7分。

同时,剑桥大学还指出,会关注中国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会考)成绩。

费用情况

海外学生本科学费2016-2017

本科课程

费用

经济学;教育;英语;历史;艺术史;人类,社会,政治科学;土地经济;法律;语言学;现代和中世纪的语言;哲学;神学与宗教研究

15,063英镑

数学

16,080英镑

建筑、地理、音乐

19,713英镑

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工程,管理学,制造工程,自然科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

22,923英镑

医学和兽医学

36,459英镑

海外学生本科学费(2014/15):

1、盎格鲁-撒克逊、挪威与凯尔特研究;亚洲与中东研究;古典文学;经济学;教育学;英语;历史学;艺

术史;人类、社会与政治科学;土地经济;法律;语言学;现代与中世纪语言;哲学;神学与宗教:£14,346

2、数学系:£15,999

3、建筑学,地理学,音乐:£18,774

4、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管理研究,制造工程,自然科学,心理学与行为科学:£21,831

5、医学,兽医:£34,722

住宿费:约£8,150(取决于所选择的宿舍条件)

下一篇 卡文迪许实验室

上一篇 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