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史 编辑
《南史》是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南史》起于公元420年,终于公元589年,记述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共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实际上是宋、齐、梁、陈四书的删并本,作者突出门阀士族的地位,常将《列传》中不同朝代的—姓一族人物集为一编,如—家数世历仕各朝的,—概列入家传,以致顾此失彼,犹如世家大族的家谱。该书删繁就简,虽有失当之处,但文字简洁易读,并增入四书以外的材料,还是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的。
书名:南史
作者:李大师、李延寿
类别:正史
成书年代: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
体裁:纪传体
卷数:80
载史起年:420年
载史至年:589年
《南史》所记载的一百七十年的历史,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又一动荡变动时期。在经历了秦汉盛世之后,中国社会先是步入三国鼎立,继而出现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公元376年,在内外种种压力与打击下,西晋王朝覆亡。中国社会出现了长达二百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北方经历了十六国、北魏、北周与北齐等王朝;南方则依次出现了东晋、宋、齐、梁、陈诸王朝。《南史》所记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就是在南方存续的宋、齐、梁、陈四朝的历史。
《南史》没有采取编年体,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纪传汇合起来,删繁就简,以便阅读。列传中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孙,以家族为单位合为一卷,对于了解门阀制度盛行的南北朝社会,有一定的方便。对各朝正史以删节为主,但有应删而未删的,如宋、齐、梁、陈四朝受禅前后的九锡文和告天之词等官样文章;有过求简练以致混乱不确切的,如把都督某某几州诸军事、某州刺史的官衔,一律省成某某州刺史加都督;也有由于对原书史文未能很好领会而把重要字句删去的。
《南史》中也有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等书中所未载的材料。虽然记载细微琐事较多,而且杂以神怪迷信,但也不乏有意义的史料。《宋书》未立文学传,《南史》以因袭为主,因而文学传不包括宋而从南齐丘灵鞠开始。这说明李延寿撰写《南史》《北史》的体制是汇集正史的纪传,因而拘泥于原书,没有达到李大师横则沟通南北,纵则贯串几代,综合成为新著的意图。《新唐书》李延寿传的评语说,“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是不恰当的。
本纪
卷次 | 目次 | 题目 |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
---|---|---|---|
卷1 | 宋本纪上第一 | 武帝、少帝 | 刘裕、刘义符 |
卷2 | 宋本纪中第二 | 文帝、孝武帝、前废帝 | |
卷3 | 宋本纪下第三 | 明帝、后废帝、顺帝 | |
卷4 | 齐本纪上第四 | 高帝、武帝 | 萧道成、萧赜 |
卷5 | 齐本纪下第五 | 郁林王、海陵恭王、明帝、东昏侯、和帝 | |
卷6~7 | 梁本纪上中第六七 | 武帝 | 萧衍 |
卷8 | 梁本纪下第八 | 简文帝、元帝、敬帝 | |
卷9 | 陈本纪上第九 | 武帝、文帝、废帝 | |
卷10 | 陈本纪下第十 | 宣帝、后主 | 陈顼、陈叔宝 |
列传
卷次 | 目次 |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
---|---|---|
卷11 | 列传第一 | 后妃上-宋孝穆赵皇后 孝懿萧皇后 武敬臧皇后 武张夫人 文章胡太后 少帝司马皇后 文元袁皇后 孝武昭路太后 明宣沈太后 孝武文穆王皇后 前废帝何皇后 明恭王皇后 后废帝陈太妃 后废帝江皇后 顺陈太妃 顺谢皇后 齐宣孝陈皇后 高昭刘皇后 武穆裴皇后 文安王皇后 郁林王何妃 海陵王王妃 明敬刘皇后 东昏褚皇后 和王皇后 |
卷12 | 列传第二 | 后妃下-梁文献张皇后 武德郗皇后 武丁贵嫔 武阮修 容简文王皇后 元徐妃 敬夏太后 敬王皇后 陈武宣章皇后 文沈皇后 废帝王皇后 宣柳皇后 后主沈皇后 |
卷13 | 列传第三 | |
卷14 | 列传第四 | 宋宗室及诸王下-宋文帝诸子 元凶劭 始兴王刘浚,孝武帝 南平穆王刘铄 庐陵昭王刘绍 竟陵王刘诞 建平宣简王刘宏 东海王刘褘 晋熙王刘昶 武昌王刘浑 宋明帝 始安王刘休仁 山阳王刘休佑 海陵王刘休茂 鄱阳哀王刘休业 临庆冲王刘休倩 新野怀王刘夷父 桂阳王刘休范 巴陵哀王刘休若 绍出继庐陵孝献王刘义真 孝武诸子 废帝刘子业、豫章王刘子尚 晋安王刘子勋 安陆王刘子绥 皇子刘子深 松滋侯刘子房 临海王刘子顼 始平孝敬王刘子鸾 次永嘉王刘子仁皇子刘子凤 始安王刘子真 皇子刘子玄 邵陵王刘子元 次齐敬王刘子羽 皇子刘子衡 淮南王刘子孟 次皇子刘子况 次南平王刘子産 次晋陵孝王刘子云 次皇子刘子文 次庐陵王刘子舆 淮南王刘子孟 次南海哀王刘子师 次淮阳思王刘子霄 次皇子刘子雍 次皇子刘子趋 次皇子刘子期 次东平王刘子嗣皇子刘子悦 安陆王刘子绥 孝明诸子 明帝十二男:后废帝 皇子刘法良 宋顺帝 第四皇子 皇子刘智井 次晋熙王刘燮 邵陵殇王刘友 次江夏王刘跻 武陵王刘赞 随阳王刘翽 次新兴王刘嵩 始建王刘禧 |
卷15 | 列传第五 | 刘穆之、徐羡之、傅亮、檀道济 |
卷16 | 列传第六 | |
卷17 | 列传第七 | |
卷18 | 列传第八 | 赵伦之、萧思话、臧焘 |
卷19 | 列传第九 | |
卷20 | 列传第十 | 谢弘微 |
卷21 | 列传第十一 | 王弘 |
卷22 | 列传第十二 | 王昙首 |
卷23 | 列传第十三 | 王诞、王华、王惠、王彧 |
卷24 | 列传第十四 | |
卷25 | 列传第十五 | |
卷26 | 列传第十六 | 袁湛 |
卷27 | 列传第十七 | 孔靖、孔琳之、殷景仁 |
卷28 | 列传第十八 | 褚裕之 |
卷29 | 列传第十九 | 蔡廓 |
卷30 | 列传第二十 | |
卷31 | 列传第二十一 | |
卷32 | 列传第二十二 | |
卷33 | 列传第二十三 | |
卷34 | 列传第二十四 | 颜延之、沈怀文、周朗 |
卷35 | 列传第二十五 | 刘湛、庾悦、顾琛、顾觊之 |
卷36 | 列传第二十六 | 羊欣、羊玄保、沈演之、江夷、江秉之 |
卷37 | 列传第二十七 | |
卷38 | 列传第二十八 | |
卷39 | 列传第二十九 | 殷孝祖、刘勉 |
卷40 | 列传第三十 | |
卷41 | 列传第三十一 | 齐宗室-萧道度、萧道生、萧遥光、萧遥欣、萧、萧景先、萧赤斧、萧谌、萧诞、萧坦之 |
卷42 | 列传第三十二 | 齐高帝诸子上-萧嶷 |
卷43 | 列传第三十三 | 齐高帝诸子下-萧映、萧晃、萧晔、萧皓、萧锵、萧铄、萧鉴、萧锋、萧锐、萧铿、萧豇、萧铉 |
卷44 | 列传第三十四 | 齐武帝诸子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庐陵王萧子卿、鱼复侯萧子响,安陆王萧子敬、建安王萧子真,晋安王萧子懋、衡阳王萧子峻,随郡王萧子隆,西阳王萧子明,南海王萧子罕,巴陵王萧子伦,邵陵王萧子贞,临贺王萧子岳,庾西阳王萧子文,南康王萧子琳,永阳王萧子珉,湘东王萧子建,南郡王萧子夏 文惠诸子 废帝郁林王萧昭业 废帝海陵恭王萧昭文 巴陵王萧昭秀,桂阳王萧昭粲 明帝诸子 废帝东昏侯萧宝卷、江夏王萧宝玄、鄱阳王萧宝寅、巴陵隐王萧宝义、晋熙王萧宝嵩,庐陵王萧宝源,邵陵王萧宝攸,桂阳王萧宝贞 |
卷45 | 列传第三十五 | 王敬则、陈显达、张敬儿、崔慧景 |
卷46 | 列传第三十六 | 李安人、戴僧静、桓康、焦度、曹武、吕安国、周山图、周盘龙、王广之 |
卷47 | 列传第三十七 | 荀伯玉、崔祖思、苏侃、虞悰、胡谐之、虞玩之、刘休、江祏 |
卷48 | 列传第三十八 | 陆澄、陆慧晓、陆杲 |
卷49 | 列传第三十九 | 庾杲之、王谌、孔珪、刘怀珍 |
卷50 | 列传第四十 | 刘瓛明、僧绍、庾易、刘虬 |
卷51 | 列传第四十一 | 梁宗室上-萧景、萧懿、萧敷、萧畅、萧融、萧宏 |
卷52 | 列传第四十二 | 梁宗室下-萧秀、萧伟、萧恢、萧憺 |
卷53 | 列传第四十三 | 梁武帝诸子-昭明太子、萧综、萧绩、萧续、萧纶、萧纪 |
卷54 | 列传第四十四 | 梁简文帝诸子 南郡王萧大连 寻阳王萧大心 南海王萧大临、安陆王萧大春 浏阳公萧大雅 新兴王萧大庄 西阳王萧大钧 武甯王萧大威 建平王萧大球 义安王萧大昕 绥建王萧大挚 临川王萧大款、桂阳王萧大成、汝南王萧大封、乐良王萧大圜 皇子萧大训 元帝诸子 贞惠世子萧方诸、 始安王萧方略 湣怀太子萧方矩 |
卷55 | 列传第四十五 | 王茂、曹景宗、席阐文、夏侯详、吉士瞻、蔡道恭、杨公则、邓元起 |
卷56 | 列传第四十六 | 张弘策、庾域、郑绍叔、吕僧珍、乐蔼 |
卷57 | 列传第四十七 | 沈约、范云 |
卷58 | 列传第四十八 | 韦叡、裴邃 |
卷59 | 列传第四十九 | |
卷60 | 列传第五十 | |
卷61 | 列传第五十一 | 陈伯之、陈庆之、兰钦 |
卷62 | 列传第五十二 | 贺瑒、司马褧、朱异、顾协、徐摛、鲍泉 |
卷63 | 列传第五十三 | 王神念、羊侃、羊鸦仁 |
卷64 | 列传第五十四 | |
卷65 | 列传第五十五 | 陈宗室诸王-陈拟、陈详、陈慧纪、陈昌、陈昙朗、陈伯茂、陈伯山、陈伯固、陈伯恭、陈伯仁、陈伯义、陈伯礼、陈伯智、陈伯谋 |
卷66 | 列传第五十六 | |
卷67 | 列传第五十七 | 胡颖、徐度、杜棱、周铁武、程灵洗、沈恪、陆子隆、钱道戢、骆文牙、孙玚、徐世谱、周敷、荀朗、周炅、鲁悉达、萧摩诃、任忠、樊毅 |
卷68 | 列传第五十八 | 赵知礼、蔡景历、宗元饶、韩子高、华皎、刘师知、谢岐、毛喜 |
卷69 | 列传第五十九 | |
卷70 | 列传第六十 | 循吏-吉翰 杜骥 申恬 杜慧度 阮长之 甄法崇 傅琰 虞愿 王洪范 沈瑀 范述曾 孙谦 何远 郭祖深 |
卷71 | 列传第六十一 | 儒林-伏曼容 何佟之 严植之 司马筠 卞华 崔灵恩 孔佥 卢广 沈峻 孔子驱 皇侃 沈洙 戚衮 郑灼 全缓 张讥 顾越 沈不害 王元规 |
卷72 | 列传第六十二 | 文学-丘灵鞠 檀超 卞彬 丘巨源 王智深 崔慰祖 祖冲之 贾希镜 袁峻 刘昭 锺嵘 周兴嗣 吴均 刘勰 何思澄 任孝恭 顔协 纪少瑜 杜之伟 顔晃 岑之敬 何之元 徐伯阳 张正见 阮卓 |
卷73 | 列传第六十三 | 孝义上-龚颖 刘瑜 贾恩 郭世通严世期 吴逵 潘综 张进之 丘杰 师觉授 王彭 蒋恭 徐耕 孙法宗 范叔孙 卜天与 许昭先 余齐人 孙棘 何子平 崔怀顺 王虚之 吴庆之 萧叡明 萧矫妻羊 公孙僧远 吴欣之 韩系伯 丘冠先 孙淡 华宝 解叔谦 韩灵敏 刘渢 封延伯 吴达之 王文殊 乐颐之 江泌 庾道湣 |
卷74 | 列传第六十四 | 孝义下-滕昙恭 陶季直 沈崇傃 荀匠 吉翂 甄恬 赵拔扈 韩怀明 褚修 张景仁 陶子锵 成景隽 李庆绪 谢蔺 殷不害 司马暠 张昭 |
卷75 | 列传第六十五 | 隐逸上-陶潜 宗少文 沈道虔 孔淳之 周续之 戴顒 翟法赐 雷次宗 郭希林 刘凝之 龚祈 朱百年 关康之 渔父 褚伯玉 顾欢 杜京産 |
卷76 | 列传第六十六 | |
卷77 | 列传第六十七 | 恩幸-戴法兴 徐爰 阮佃夫 纪僧真 刘系宗 茹法亮 吕文显 茹法珍 周石珍 陆验 司马申 施文庆 沈客卿 孔范 |
卷78 | 列传第六十八 | 夷貊上-林邑、扶南、中天竺国、师子国 |
卷79 | 列传第六十九 | 夷貊下-高句丽、百济、新罗、倭国、扶桑国、河南王、宕昌国、邓至国、武兴国、荆雍州蛮、豫州蛮、高昌国、龟兹、于阗、波斯国、蠕蠕 |
卷80 | 列传第七十 |
《南史》的编纂始于李延寿的父亲李大师。李大师曾在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建立的夏政权中做过尚书、礼部侍郎。窦建德失败后,他曾被唐朝流放,后遇赦返回。他曾仿照《吴越春秋》的编年体,编纂南朝史与北朝史,但书未成而身亡。其子李延寿在唐太宗时就先后参加了《隋书》纪传、十志和《晋书》的编写工作,也参与过编辑唐朝的“国史。并著有《唐太宗政典》,特别是在他父亲编纂的南、北两朝史的基础上,李延寿改用纪传体写成《南史》与《北史》。这两部书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间,经唐政府批准流传。
《南史》系删节宋、齐、梁、陈四书,并补充若干史料而成。与宋、齐、梁、’陈四书比较,从史料的角度看是长短互见的。“四书”保存史料较多较详,经过《南史》的删节,篇幅只有原书总和的二分之一,自然不免缺略。它所删掉的,在本纪中多属敕文、诏令,在列传中多属奏议、文章。删节以后,叙事部分相对突出,读起来朗朗上口。另外,《南史》并非单纯节抄“四书”,也曾根据当时所能见到的史料作了不少补充,如补了王琳等人的专传,在循吏、文学、隐逸、恩幸等类传中,也补了若干人的整篇传记,对原有传记也补入不少史料,如《范缜传》增加了他不肯“卖论取官”的一段对话,表现了这位唯物主义思想家的战斗精神。就所补史料而言,李延寿在自序中说他补充的史料,很多出于当时的“杂史”,即所谓“小说短书”。这些“杂史”,故事性较强,且多口语材料,增补入传,常常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能反映当时的真实情况。
作品思想
南朝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门阀士族对政治的垄断。《南史》为了突出门阀士族的地位,在列传中较多地采用了家传形式:一姓一族,不论时代早晚,集为一篇,子孙后代一律附在父祖的传下,实际上等于世家大族的谱牒。这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南朝社会的另一显著特征是思想文化的活跃。自宋文帝时起,西方的佛教大师就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大量的佛经被译成汉文。佛教的各宗派也在中国相继出现。齐竟陵王萧子良与梁武帝是南朝帝王中笃信佛教的两人。梁武帝曾多次舍身佛寺,均由臣下出钱把他赎回。这一时期的南朝,也出现了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他曾与佛教展开尖锐的斗争。南朝文学与科学成就也十分突出,如:谢灵运的山水诗,鲍照的言志诗,在文学史上都有独特的地位;钟嵘的《诗品》是评论诗歌的第一部专著;昭明太子:所编《文选》三十卷!,集先秦以来精采文章为一册,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勰的《文心雕龙》五十篇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部文学评论专著。至于祖冲之在科学上的贡献,则具有世界意义。
文学特点
《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
以王、谢等大家为主,《列传》多附传,附传的人物多属家族成员,例如《南史·袁湛传》附传人物达12人,《北史·陆俟传》附传多至20人,前后相去百余年,乃至于有大量的神怪迷信,王鸣盛批此甚谬妄。《南史》《北史》中,某些传文亦有重复现象。
宋书考证4卷(清孙?)北平图书馆馆刊第9卷第1-4期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251-472页题宋书考论
宋书札记1卷(清李慈铭)1930年北京图书馆铅印本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473-482页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25-433页民国印本
宋书州郡志校勘记1卷(清成孺)南菁书院丛书六集本历代地理汇编本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丛书集成第169册
申范1卷(清陈沣)菊坡精舍刊本古学汇刊本申宋书范晔传之诬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483-498页
宋书夷貊传地理考证1卷(清丁谦)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
宋书补表4卷(清盛大士)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据南京??里国学图书馆写本
补纪元表、诸侯王表、王子侯表、功臣侯表、外戚侯表、恩幸侯表六种
宋诸王世表1卷(清万斯同)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据历代史表原刊本
宋将相年表1卷(清万斯同)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据历代史表原刊本
宋方镇年表1卷(清万斯同)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据历代史表原刊本
补宋书宗室世系表(近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本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补宋书刑法志1卷食货志1卷(清郝懿行)嘉庆21年自刊本光绪10年刊郝氏遗书本
粤雅堂丛书二十九集本附刊胡承珙校语(以下各本同)广雅书局刊本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
丛书集成第766、781册
补宋书艺文志1卷(清汪仁俊)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补宋书艺文志1卷(近人聂崇岐)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据稿本
晋宋书故(清郝懿行)嘉庆21年自刊本郝氏遗书本粤雅堂丛书二十九集本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孙: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499-519页
补校宋书州郡志札记(杨守敬)杨守敬集第7册续群书拾补据金陵书局本,已见迻校者不录
禹贡半月刊第6卷第7期
齐诸王世表1卷(万斯同)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齐将相大臣年表1卷(万斯同)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齐方镇年表1卷(万斯同)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南齐书校勘记(清周星诒)上海文管会藏稿本
孙:南齐书校议(今人朱季海)中华书局1984年版,相当于中华点校本之校勘记
南齐书夷貊传地理考证1卷(清丁谦)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20-523页
补南齐书艺文志4卷(今人陈述)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据稿本
补南齐书经籍志(陈鸿儒等编)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33-459页民国间?印本、抄本
梁书佚文1卷(清王仁俊辑)上海图书馆藏稿本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24页
梁书斠议(罗振玉)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61-469页
毛本梁书校议(清陈沣)信古阁小丛书本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25-530页
梁书札记1卷(清李慈铭)1930年北京图书馆铅印本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31-541页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59-461页
补梁疆域志4卷(清洪齮孙)道光15年李兆洛刊本历代地理志汇编本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丛书集成第3080-82册
梁书夷貊传地理考证(清丁谦)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补梁书艺文志1卷(清王仁俊)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梁诸王世表1卷(万斯同)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梁将相大臣年表1卷(万斯同)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
陈书斠议(罗振玉)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69-477页
补陈疆域志(近人臧励龢)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据稿本
陈州府职官备考1卷(清朱撰卿)1916年淮阳县志附刻本
陈诸王世表1卷(万斯同)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陈将相大臣年表1卷(万斯同)二十五史补编本第4册
南史佚文1卷(清王仁俊辑)上海图书馆藏稿本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42页
读南史记疑1卷(清王懋竑)读书记疑卷8
南史存校1卷(清王懋竑)读书记疑卷13
南史札记1卷(清李慈铭)1930年北京图书馆铅印本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43-557页
宋齐梁陈方镇年表4卷(近人吴廷燮)景杜堂铅印本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58-683页
魏书校勘记1卷(清王先谦等)思贤讲舍刊本广雅书局刊本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丛书集成第168册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684-701页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89-525页
魏书札记1卷(清李慈铭)1930年北京图书馆铅印本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852-859页
魏书宗室传注12卷世系表2卷(近人罗振玉)1924年东方学会铅印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702-832页题传注12卷等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537-669页民国印本
魏书宗室传注校补1卷(近人罗振玉)贞松老人遗稿乙集本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833-851页实册数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669-687页
魏书铁佛刘虎传注(近人罗振玉)
魏书地形志校录3卷(清温曰鉴)道光16年拾香草堂刻巾箱本题作校异有附录适园丛书本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4册据适园丛书本
读魏书地形志随笔1卷(清温曰鉴)北京图书馆藏管廷芬辑花近楼丛书抄本
延昌地形志20卷(清张穆)传抄本
稿本旧藏祁氏,后归陈士可,仅存卷1-3司州及目录1卷。各家传抄本多从何秋涛抄本转录。
北魏地形志札记(杨守敬)历代舆地图·北魏地形志图,杨守敬集第7册郗志群校注〈续群书拾补〉第1399-1424页
魏书外国传地理考证1卷西域传地理考证1卷外国传补地理考证1卷(清丁谦)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955-985页
魏书校补1卷(清卢文弨)群书拾补本二十五史补编本第4册魏书礼志校补1卷
补乐志缺文,未全,后经陈垣据册府元龟补足,已印入百衲本魏书。
魏书源流考(李正奋)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77-489页抄本
魏诸帝统系图1卷魏诸王世表1卷魏异姓诸王世表1卷魏外戚诸王世表1卷魏将相大臣年表1卷西魏将相大臣年表1卷东魏将相大臣年表1卷(清万斯同)
历代史表原刊本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魏书官氏志疏证1卷(清陈毅)光绪23年刊本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补魏书兵志1卷(清?今人谷霁光)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补后魏书艺文志(近人李正奋)北京图书馆有抄本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687-733页民国抄本
元魏方镇年表2卷(近人吴廷燮)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据排印本
西魏书(清谢启昆)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733-911页清刻本
北齐书佚文1卷(清王仁俊辑)上海图书馆藏稿本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24页
北齐书疏证(清杭世骏)见南献遗徵书目答问云未见传本
北齐书斠议(罗振玉)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911-917页
北齐书校证(愿学斋主人)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917-947页稿本
北齐书旁证(愿学斋主人)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947-1019页稿本
补北齐书疆域志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1019-1031页
北齐诸王世表1卷北齐异姓诸王世表1卷北齐将相大臣年表1卷(万斯同)历代史表原刊本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周书校勘记(清周星诒)见宋本北周书跋
周书斠议(罗振玉)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1031-1037页
周诸王世表1卷周公卿年表1卷(清万斯同)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北周公卿表(清练恕)多识录卷2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周书缓案(陈故章)中华书局1959年石印线装本
周书异域传地理考证1卷(清丁谦)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986-991页
李大师
李大师(公元570年--628年),字君威,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历史学家。他熟悉前代历史,长于评论当代时事,他认为南北朝时期各朝的断代史,彼此孤立,记事重复,又缺乏联系,打算仿《吴越春秋》体例,采用编年体撰写《南史》与《北史》,使南朝与北国各代的历史,分别统编于这两部史著之中,后因事一度中辍。
他在隋末参加了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建立的夏政权,任礼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会州(今甘肃境内),后遇赦放回。当他再执笔从事史书撰述时,已是武德九年(626),贞观二年(628)去世。他在临终之前,因“所撰未毕,以为没齿之恨”。此后,由其四子李延寿继续撰成。
李延寿
李延寿,字遐龄,唐代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史学家。他的生卒年月史书失载,大约卒于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他任过东宫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御史台主簿,兼直国史符玺郎、兼修国史等官职。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修史是他一生的主要事业。
李延寿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命大臣组织修撰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史。魏征主修其中的《隋书》,年轻的李延寿和其他一些知名学者参加了该书的修撰。贞观五年(631年),李延寿丁母忧去职,回家守丧。服阕,即被派往蜀中做官。公事之余,“以所得者编次之”,对前几年搜集的一些史料进行初步的编排。
贞观十五年(641年),李延寿调回西京长安任太子典膳丞。由于令狐德棻的推荐,他再次进入史馆。当时,五代史早已在贞观十年(636年)写成。但这部史书只有纪、传,而无志书,因此,唐太宗于贞观十七年(643年)又命褚遂良等人修撰梁、陈、北齐、北周、隋五朝典章制度的《五代史志》,李延寿也参加了该书的编撰。
经过十二、三年的时间,《五代史志》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成书。《五代史志》共十志三十卷,后并入《隋书》刊行,其中的《经籍志》成于李延寿和敬播之手,记录了从古代到隋朝的历代著作。《经籍志》亦简称《隋志》,是专指《经籍志》而言的。《经籍志》正式创立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对后世书籍的分类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以前,史家所撰晋史多达20种左右,但“才非良史,事亏实录”,修撰者多不是良史之才,所记史事也往往失实,唐太宗对这些晋史都不满意,于是,他于贞观二十年(646年)下诏重修《晋书》。参加重修的共有21人,李延寿是其中之一。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晋书》即重修告成。李延寿除前后3次参加修撰前朝史外,还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参与撰成当朝国史80卷。
此外,李延寿还独力撰成了3部史书,即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的《南史》80卷和《北史》100卷,以及最后撰成的《太宗政典》30卷(已佚)。《太宗政典》写成后不久,他就去世了。调露年间,唐高宗读了《太宗政典》,“叹美久之”,给了李延寿后人许多奖赏,并命人抄写了两部,一部由皇家图书馆收藏,一部赐给皇太子。李延寿早年即怀有“思欲追终先志”之抱负,他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先人的未竟事业。
《南史》和《北史》是李延寿以其大半生的时间写成的历史著作,这两部史书的编撰,李延寿说是“始末修撰,凡十六载”,这里说的16年,是从他贞观十七年(643年)参加修撰《五代史志》这一年作为开始时间的。其实,在此很久以前,亦即从贞观三年参加修撰《隋书》时,他就开始了“二史”编撰的准备工作。那时,他利用“编辑之暇”,“昼夜抄录”“五代旧事所未见”者,为将来编撰“二史”积累资料。如果从搜集史料之时来计算,“二史”的完成则经历了整整30年的时间。
李延寿的“二史”所依据的历史文献,主要是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代“正史”,但他并未拘限于此,另外还参考了各种“杂史”1000多卷,正如他自己说的“鸠聚遗逸,以广异闻”。对于八代史书,他采取“除其冗长,捃其菁华”的原则,“其烦冗者,即削去之”。他删削的“烦冗者”,主要是一些诏书和表文,而史实部分则尽量保留,这就使“二史”比“八书”简约多了。
《南史》和《北史》后来被列入“二十四史”中,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有南北二史之后,《宋书》《南齐书》《魏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被称为八书,史称“二史八书”。《南史》与《北史》均广为流传,致“学者止观其书,沈约、魏收等所撰皆不行”。
李延寿的一生在仕途上是平稳的。既未飞黄腾达,也未贬斥流离。贞观初,延寿曾任太子典膳丞(负责太子的膳食事务)、崇贤馆学士(掌管经籍图书,教授生徒);贞观中,延寿为符玺郎(掌管皇帝印玺及国家符节);贞观末,延寿为御史台主簿(管理御史台文书事务)。
延寿专注于史学,似乎对于做官没多大兴趣,尽管官职屡有变动,始终没有做到大官,以致他的《南史》《北史》写成后,当时人还因为他地位不高而“不甚称其书”。延寿不修南史志。南史的研究,明以前人不很注意。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