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王 编辑
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是中国古代皇室贵族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高级爵位,亲王的正妻为亲王妃(汉朝称为王后),地位视同皇帝最高等的妾室贵妃或皇贵妃,亲王的嫡长子立为世子,诸子封为郡王,亲王可世袭。亲王的嫡母为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生母如为妃嫔,则视亲王封号尊封为某王太妃或某国太妃(汉朝称为王太后),随亲王就藩封国,无子的妃嫔仅可尊封为皇太妃。
亲王为一国之君,秦朝之前的亲王均立国,封号一般为国号,如秦王、周王、楚王、齐王等。皇帝的称号为朝号加谥号加帝,如汉文帝、汉武帝、明惠帝、明景帝等,亲王的称号为国号加谥号加王,如鲁荒王、蜀献王、楚昭王、梁孝王等。
秦始皇统一诸国后,创“皇帝”为号,原先的诸国君主仍旧称王。皇帝是天下之君的称号,王是一国君主的称号,但只有较大国家的国王才可称亲王,小国国王仅可称郡王。在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内,亲王是国一级君王的称号,郡王则是郡一级君王的称号。皇帝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创的天下之君称号,而历代的亲王则是沿制秦朝之前的诸国君主,其封国也大致相似,如燕王为燕国君主,赵王为赵国君主等,诸王的宫邸规制“亚天子一等”。
“王”在汉语中为国君之意,即国王,国王又分亲王和郡王两等,按照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传统,一般天子的伯叔兄弟诸子封国者为亲王,其封号即为国号(如秦王、周王、楚王等),而周边附属国的国王则为郡王(如朝鲜王、越南王、琉球王等)。也就是说,亲王只封授给皇帝家族的皇室成员,郡王则封授给向中央王朝称臣朝贡的附属国国君。郡王亦可作为皇室成员中次亲王一等的贵族封爵(一般皇太子及亲王之子封郡王),在部分朝代,也有少数以功臣而得封郡王者。
天下之君称帝,一国之君称王,亲王是王的第一等。亲王是本国的君主,对上臣服于天下之君的皇帝,对下统领本国军政文武。明朝早期的亲王既管军政,又管民生,手下都配有一位文相,一位武相,文相管国政,武相管军队。王宫的亲兵护卫多达一万五六,同时亲王还可以指挥本国的驻军。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西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郑樵《通志·职官略》:“北齐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炀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废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为亲王。”
至唐“定制皇兄弟皇子为王,皆封国之亲王。”自亲王、郡王分设,一般一字王号为亲王,两字王号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仪封“汾阳王”。
明朝时期,亲王的正式名称为某王(如秦王、晋王等),其封地称国(如秦国、晋国等),王玺称“某国之宝”。皇帝之子,除太子外,一律封亲王。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同时,中国古代一些周边国家受到中国的影响,也将本国的君主称为亲王,但只有一些较大国家的国王才可称亲王,如唐朝时期,日本国的君主在唐朝皇帝的册文中便是亲王。朝鲜国、琉球国等国的国王等级仅为郡王。朝鲜在古代是中国的附属国,朝鲜国王的级别为郡王,但明朝建文帝特准其使用亲王的冠服。
朝鲜在古代为明朝的附属国,朝鲜国王的等级为郡王,但可使用和亲王一样的九旒冠冕。
衣冠
亲王冠服
《明史·舆服二》:“亲王冕服俱如东宫,第冕旒用五采”;“冕九旒,旒九玉,金簪导,红组缨,两玉瑱”;“冕冠,玄表朱里,前圆后方,前后各九旒。每旒五采缫九就,贯五采玉九,赤、白、青、黄、黑相次。玉衡金簪,玄紞垂青纩充耳,用青玉”。
亲王冠服:助祭、谒庙、朝贺、受册、纳妃服衮冕,朔望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朝觐服皮弁。洪武二十六年定,冕服俱如东宫,第冕旒用五采,玉圭长九寸二分五厘,青衣纁裳。永乐三年又定冕服、皮弁制,俱与东宫同,其常服亦与东宫同。
亲王的服制朝冠和皇帝一样,有帝王所使用的冠冕,只是皇帝的冠冕是十二旒,而亲王和皇太子的冠冕是九旒。世子冠冕用八旒,郡王冠冕用七旒,臣下不可用旒。亲王妃的冠服也和皇后一样,身着凤冠及翟衣,区别是皇后的凤冠为“六屏”,而亲王妃的凤冠为“四屏”。
《明史》中的“东宫”是皇太子之意,亲王的冠冕冠服与皇太子相同,亲王妃的冠服与太子妃相同。
明代鲁王所用玉圭
明代亲王冕服
明代亲王保和冠服
明代亲王皮弁服
明代亲王常服
亲王妃冠服
《明史·舆服二》:亲王妃冠服:受册、助祭、朝会服礼服。洪武三年定九翚四凤冠。永乐三年又定九翟冠,制同皇妃。其大衫、霞帔、燕居佩服之饰,同东宫妃。
明朝初定亲王妃朝冠为九翚四凤冠,后更定为九翟冠,制同皇妃,其礼服、朝服、常服等冠服则与皇太子妃相同。
明朝公主冠服与同辈的亲王妃相同;清朝固伦公主冠服与同辈的亲王妃相同,和硕公主冠服与同辈的亲王侧妃或世子妃相同。公主地位与皇子妃平等;同辈的皇妃、亲王妃、长公主三者地位平等;同辈的皇太妃、亲王太妃、大长公主地位亦平等。
礼仪
亲王的仪仗与礼仪仅次于皇帝一等,公侯大臣要对亲王行君臣之礼,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亲王入朝朝见天子时,公侯大臣均要伏而跪之,对亲王行百官跪迎之礼。
按照《明史·礼志》中的记载,普通皇子,即皇太子的弟弟要对皇太子行礼,而皇太子要对皇帝的兄弟,也就是伯叔辈的亲王行礼。
《明史·礼八》:是日,皇太子诣武英殿见诸叔,行家人礼,四拜,诸叔西向坐受。
皇太子见长辈亲王时,行四拜礼,亲王坐受,无需回礼。洪武二十六年定,凡伯叔兄见天子,在朝行君臣礼,便殿行家人礼。伯叔兄西向坐,受天子四拜。
《清史稿》:王公进笺皇太子前致庆,皇太子诣武英殿与亲、郡王等行礼。
清朝册立皇太子时,皇太子须诣亲王、郡王前行礼。
册宝
《明史·舆服四》亲王册宝:册制与皇太子同。其宝用金,龟纽,依周尺方五寸二分,厚一寸五分,文曰“某王之宝”。池箧之饰,与皇太子宝同。宝盝之饰,则雕蟠螭。
册封
皇帝嫡长子立皇太子,诸子封亲王;
亲王嫡长子立亲王世子,诸子封郡王;
郡王嫡长子立郡王长子,诸子封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太子世袭皇帝、世子世袭亲王、长子世袭郡王。
宗室
亲王的正妻称王妃(如秦王妃)。
亲王的嫡长子(无嫡子时则为长子)年十岁,封世子(如秦世子),以后承袭王位;其余诸子封郡王。嘉靖以后由于俸禄压力增加之故更改为亲王之子必须按照继承王位之前的爵位向下承袭,即不允许旁支继承的亲王,如亲王无子,其弟继位的儿子封郡王之位,而是根据该亲王原有的封号,降等袭封。
世子之嫡长子称世孙,其正妻分别称世子妃、世孙夫人。太子和亲王、世子和郡王、世孙和镇国将军在子孙爵位的封号上没有区别。
俸禄
亲王之女封郡主,其夫称仪宾。俸禄为每年800石。
明代亲王
洪武末年,定俸禄为每年10000石(又分为本色禄米、折色、折钞),但实际上后来因人而异,如永乐以后的历代辽王的俸禄只有2000石。嘉靖之后,俸禄多为9000石。
《明史·舆服志二》中关于亲王冕的规制相同:“冕服俱如东宫,第冕旒用五采”;“冕九旒,旒九玉,金簪导,红组缨,两玉瑱”;“冕冠,玄表朱里,前圆后方,前后各九旒。每旒五采缫九就,贯五采玉九,赤、白、青、黄、黑相次。玉衡金簪,玄紞垂青纩充耳,用青玉”。其常服,洪武元年定,
乌纱折上巾。永乐三年定,冠乌纱折角向上巾,亦名翼善冠,亲王、郡王及世子俱同。袍赤,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盘龙一。玉带、靴,以皮为之。
清代亲王
根据清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所示,亲王岁银一万两,岁米五千石。
世袭罔替的王爷有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亲王和郡王世袭罔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级别是一样,但是后代的袭爵待遇不一样。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清初诸王都是因军功受封,功劳大的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后代袭爵没有变化都是原始的王爵。没有世袭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袭爵制度“递降袭爵”,如果没有特殊的功劳受到皇上的再次嘉奖,每传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级,直到亲王降到镇国将军、郡王降到辅国将军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孙,称为“恩封诸王”。
(由于数据正在统计中,可能不全)按拼音顺序排列。
安王 褒王 毕王 汴王 邠王 豳王 博王 蔡王 曹王 昌王 巢王 郴王 陈王 成王 郕王 崇王 楚王 代王
丹王 道王 德王 登王 邓王 棣王 定王 端王 鄂王 恩王 丰王 酆王 鄜王 福王 抚王 葛王 恭王 谷王
观王 光王 广王 桂王 衮王 虢王 韩王 汉王 和王 贺王 恒王 衡王 华王 怀王 淮王 郇王 辉王 徽王
会王 惠王 霍王 吉王 集王 纪王 济王 冀王 嘉王 简王 建王 江王 蒋王 绛王 晋王 泾王 荆王 景王
靖王 莒王 均王 康王 郐王 夔王 朗王 澧王 凉王 梁王 辽王 鲁王 潞王 茂王 孟王 密王 沔王 岷王
睦王宁王 沛王 彭王 邳王 平王 濮王 普王 戚王 祁王 齐王 岐王 蕲王 杞王 虔王 谯王 钦王 秦王
庆王 琼王 荣王 汝王 瑞王 润王 商王 韶王 邵王 申王 深王 沈王 升王 盛王 寿王 舒王 蜀王 顺王
宋王 苏王 肃王 隋王 随王 遂王 郯王 潭王 唐王 滕王 通王 威王 卫王 蔚王 魏王 温王 吴王 婺王
夏王 咸王 相王 湘王 襄王 忻王 莘王 信王 兴王 邢王 秀王 徐王 许王 溆王 宣王 薛王 循王 雅王
延王 兖王 燕王 扬王 杨王 洋王 邺王 伊王 仪王 沂王 义王 益王 翌王 翼王 殷王 英王 郢王 颍王
邕王 雍王 永王 裕王 豫王 沅王 原王 袁王 岳王 越王 郓王 泽王 鄫王 澶王 漳王 昭王 召王 赵王
珍王 甄王 镇王 郑王 忠王 周王 资王 淄王 宾王 万王 高王 贵王 同王 循王
(带链接的为已编好或正在编辑的词条,其他的词条将陆续编辑。)
注:本目所收录所有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一字王。
对于隋唐之前,分封等级不明确者,只取其一字王号,如取“赵王”而不取“赵郡王”(有时简称“赵王”)。
朝代 | 君主 | 名称 | 封号 | 生母 | 备注 |
---|---|---|---|---|---|
西汉 | 汉高祖 | 齐王 | 外妇曹氏 | 谥号悼惠 | |
赵王 | 戚夫人 | 谥号隐 | |||
刘恒 | 代王 | 即汉文帝 | |||
淮南王 | 谥号厉 | ||||
刘友 | 淮阳王→赵王 | 不详 | 谥号幽 | ||
刘恢 | 梁王→赵王 | 谥号共 | |||
刘建 | 燕王 | 谥号灵 | |||
汉文帝 刘恒 | 代王→淮阳王→梁王 | 窦皇后 | 谥号孝 | ||
太原王→代王 | 不详 | 谥号孝 | |||
梁王 | 谥号怀 | ||||
汉景帝 | 太子→临江王 | 废太子,谥号闵 | |||
鲁王 | 程姬 | 谥号恭,一作共;为刘表、刘焉的祖先 | |||
河间王 | 栗姬 | 谥号献 | |||
刘阏于/刘阏 | 临江王 | 谥号哀 | |||
汝南王→江都王 | 程姬 | 谥号易 | |||
刘发 | 长沙王 | 唐姬 | 谥号定;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祖先 | ||
胶西王 | 程姬 | 谥号于 | |||
广川王→赵王 | 贾夫人 | 谥号敬肃 | |||
中山王 | 谥号靖;汉昭烈帝刘备的祖先 | ||||
广川王 | 夫人王儿姁 | 谥号惠 | |||
胶东王→太子 | 皇后王娡 | 即汉武帝 | |||
胶东王 | 夫人王儿姁 | 谥号康 | |||
清河王 | 谥号哀 | ||||
刘舜 | 常山王 | 谥号宪 | |||
汉武帝 刘彻 | 齐王 | 王夫人 | 谥号怀 | ||
刘旦 | 燕王 | 李姬 | 谥号剌 | ||
广陵王 | 谥号厉 | ||||
刘髆 | 昌邑王 | 李夫人 | 谥号哀;其子为海昏侯刘贺 | ||
汉宣帝 | 刘钦 | 淮阳王 | 张婕妤 | 谥号宪 | |
刘嚣 | 定陶王→楚王 | 卫婕妤 | 谥号孝 | ||
刘宇 | 东平王 | 公孙婕妤 | 谥号思 | ||
清河王→中山王 | 戎婕妤 | 谥号哀 | |||
汉元帝 刘奭 | 刘康 | 济阳王→山阳王→定陶王 | 谥号共,一作恭;汉哀帝刘欣生父 | ||
刘兴 | 信都王→中山王 | 昭仪冯媛 | 谥号孝;汉平帝刘衎生父 | ||
东汉 | 汉光武帝 刘秀 | 刘彊 | 太子→东海王 | 郭圣通 | 谥号恭 |
中山王→沛王 | 谥号献 | ||||
刘英 | 楚王 | 许美人 | 被废,追封楚厉侯 | ||
东海王→太子 | 光烈皇后 阴丽华 | 即汉明帝 | |||
刘康 | 济南王 | 郭圣通 | 谥号安 | ||
刘苍 | 东平王 | 光烈皇后 阴丽华 | 谥号宪 | ||
淮阳王→阜陵王 | 郭圣通 | 谥号质 | |||
刘荆 | 山阳王→广陵王 | 光烈皇后 阴丽华 | 谥号思 | ||
刘焉 | 左翊王→中山王 | 郭圣通 | 谥号简 | ||
琅邪王 | 光烈皇后 阴丽华 | 谥号孝 | |||
汉明帝 刘庄 | 刘建 | 千乘王 | 不详 | 谥号哀 | |
刘羡 | 广平王→西平王→陈王 | 谥号敬 | |||
灵寿王→巨鹿王→江陵王 →六安王→彭城王 | 谥号靖 | ||||
刘党 | 重熹王→乐成王 | 谥号靖 | |||
刘衍 | 下邳王 | 谥号惠 | |||
汝南王→梁王 | 阴贵人 | 谥号节 | |||
常山王→淮阳王 | 不详 | 谥号顷 | |||
刘长 | 济阴王 | 谥号悼 | |||
汉章帝 | 刘伉 | 千乘王 | 不详 | 谥号贞;汉质帝刘缵曾祖父 | |
刘全 | 平春王 | 谥号悼 | |||
刘庆 | 太子→清河王 | 宋贵人 | 谥号孝;汉安帝刘祜生父 | ||
济北王 | 申贵人 | 谥号惠;前少帝刘懿生父 | |||
刘开 | 河间王 | 谥号孝;汉桓帝刘志祖父 | |||
刘淑 | 城阳王 | 不详 | 谥号怀 | ||
刘万岁 | 广宗王 | 谥号殇 | |||
汉和帝 刘肇 | 刘胜 | 平原王 | 不详 | 谥号怀 | |
汉灵帝 | 皇帝→弘农王 | 灵思皇后 何氏 | 即汉少帝,谥号怀 | ||
勃海王→陈留王 | 王美人 | 即汉献帝 | |||
南朝宋 | 宋武帝 | 刘义真 | 庐陵王 | 孙修华 | 谥号孝献 |
宜都王 | 婕妤 胡道安 | 即宋文帝 | |||
彭城王 | 王修容 | - | |||
刘义恭 | 江夏王 | 袁美人 | 谥号文献 | ||
刘义宣 | 南郡王 | 孙美人 | - | ||
刘义季 | 衡阳王 | 吕美人 | 谥号文 | ||
宋文帝 刘义隆 | 刘濬 | 始兴王 | 潘淑妃 | - | |
武陵王 | 淑媛 路惠男 | 即宋孝武帝 | |||
南平王 | 吴淑仪 | 谥号穆 | |||
刘绍 | 庐陵王 | 高修仪 | 谥号昭 | ||
竟陵王 | 殷修华 | - | |||
刘宏 | 建平王 | 曹婕妤 | 谥号宣简 | ||
东海王 | 陈修容 | - | |||
义阳王 | 谢容华 | 后出逃北魏 | |||
刘浑 | 武昌王 | 江修仪 | - | ||
淮阳王→湘东王 | 婕妤 沈容姬 | 即宋明帝 | |||
建安王 | 杨修仪 | - | |||
刘休祐 | 山阳王→晋平王 | 邢美人 | 谥号剌 | ||
海陵王 | 蔡美人 | - | |||
刘休业 | 鄱阳王 | 董美人 | 谥号哀 | ||
刘休倩 | 临庆王 | 颜美人 | 谥号冲 | ||
刘夷父 | 新野王 | 陈美人 | 追封,谥号怀 | ||
桂阳王 | 荀美人 | - | |||
巴陵王 | 罗美人 | 谥号哀 | |||
宋孝武帝 刘骏 | 豫章王 | 文穆皇后 王宪嫄 | 前废帝刘子业同母弟 | ||
刘子勋 | 晋安王 | 陈淑媛 | - | ||
刘子绥 | 安陆王 | 阮容华 | - | ||
寻阳王 | 何淑仪 | - | |||
刘子顼 | 临海王 | 史昭华 | - | ||
始平王 | 殷淑仪 | 谥号孝敬 | |||
刘子仁 | 永嘉王 | 徐昭容 | - | ||
刘子真 | 始安王 | 谢昭容 | - | ||
刘子元 | 邵陵王 | 史昭仪 | - | ||
齐王 | 殷淑仪 | 追封,谥号敬 | |||
刘子孟 | 淮南王 | 杨婕妤 | - | ||
刘子产 | 南平王 | 徐昭容 | - | ||
刘子云 | 晋陵王 | 殷淑仪 | 谥号孝 | ||
刘子舆 | 庐陵王 | 杨婕妤 | - | ||
刘子师 | 南海王 | 殷淑仪 | 谥号哀 | ||
刘子霄 | 淮阳王 | 江婕妤 | 谥号思 | ||
刘子嗣 | 东平王 | 谢昭容 | - | ||
南朝齐 | 齐高帝 | 萧嶷 | 豫章王 | 高昭皇后 刘智容 | 谥号文献;齐武帝萧赜同母弟 |
萧映 | 临川王 | 谢贵嫔 | 谥号献 | ||
萧晃 | 长沙王 | 谥号威 | |||
萧晔 | 武陵王 | 罗太妃 | 谥号昭 | ||
萧暠 | 安成王 | 任太妃 | 谥号恭 | ||
鄱阳王 | 陆修仪 | - | |||
萧铄 | 桂阳王 | 袁修容 | - | ||
萧鉴 | 始兴王 | 何太妃 | 谥号简 | ||
衡阳王 | 区贵人 | - | |||
萧锋 | 江夏王 | 张淑妃 | - | ||
萧锐 | 南平王 | 李美人 | - | ||
萧铿 | 宜都王 | 何太妃 | - | ||
萧銶 | 晋熙王 | 陆修仪 | - | ||
萧铉 | 河东王 | 张淑妃 | - | ||
齐武帝 萧赜 | 竟陵王 | 武穆皇后 裴惠昭 | 谥号文宣;文惠太子萧长懋同母弟 | ||
庐陵王 | 张淑妃 | - | |||
萧子响 | 巴东王→鱼复侯 | - | |||
萧子敬 | 安陆王 | 周淑仪 | - | ||
萧子懋 | 晋安王 | 阮淑媛 | - | ||
萧子真 | 建安王 | 周淑仪 | - | ||
萧子明 | 武昌王→西阳王 | 蔡婕妤 | - | ||
萧子罕 | 南海王 | 乐容华 | - | ||
萧子伦 | 巴陵王 | 傅充华 | - | ||
萧子贞 | 邵陵王 | 谢昭仪 | - | ||
萧子岳 | 临贺王 | 江淑仪 | - | ||
萧子文 | 西阳王 | 庾昭容 | - | ||
萧子峻 | 广汉王→衡阳王 | 阮淑媛 | - | ||
萧子琳 | 宣城王→南康王 | 荀昭华 | - | ||
萧子珉 | 义安王→永阳王 | 颜婕妤 | - | ||
萧子建 | 湘东王 | 谢宫人 | - | ||
齐明帝 | 萧宝义 | 巴陵王 | 殷贵嫔 | 谥号隐 | |
萧宝玄 | 江夏王 | 明敬皇后 刘惠端 | 东昏侯萧宝卷同母弟 | ||
萧宝源 | 庐陵王 | 袁贵妃 | - | ||
鄱阳王 | 明敬皇后 刘惠端 | 东昏侯萧宝卷同母弟;后出逃北魏 | |||
南康王 | 即齐和帝;东昏侯萧宝卷同母弟 | ||||
萧宝攸 | 邵陵王 | 管淑妃 | - | ||
萧宝嵩 | 晋熙王 | 殷贵嫔 | - | ||
萧宝贞 | 桂阳王 | 许淑媛 | - | ||
南朝梁 | 梁武帝 萧衍 | 萧综 | 豫章王 | 淑媛 吴景晖 | 据传为萧宝卷的遗腹子,后出逃北魏 |
晋安王→太子 | 贵嫔 丁令光 | 即梁简文帝,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 | |||
萧绩 | 南康王 | 董昭仪 | 谥号简 | ||
萧续 | 庐陵王 | 贵嫔 丁令光 | 谥号威;昭明太子、梁简文帝同母弟 | ||
萧纶 | 邵陵王 | 丁充华 | 谥号携,后投降北齐 | ||
萧绎 | 湘东王 | 修容 阮令嬴 | 即梁元帝 | ||
武陵王 | 葛修容 | - | |||
南朝陈 | 陈文帝 | 皇帝→临海王 | 文皇后 沈妙容 | 即陈废帝 | |
陈伯茂 | 始兴王 | 陈废帝陈伯宗同母弟 | |||
陈伯山 | 鄱阳王 | 严淑媛 | - | ||
陈伯固 | 新安王 | 潘容华 | - | ||
陈伯恭 | 晋安王 | 严淑媛 | - | ||
陈伯信 | 衡阳王 | 刘昭华 | - | ||
陈伯仁 | 庐陵王 | 王充华 | - | ||
陈伯义 | 江夏王 | 张修容 | - | ||
陈伯礼 | 武陵王 | 韩修华 | - | ||
陈伯智 | 永阳王 | 江贵妃 | - | ||
陈伯谋 | 桂阳王 | 孔贵妃 | - | ||
北魏 | 魏道武帝 | 齐王 | 宣穆皇后 刘氏 | 即魏明元帝 | |
清河王 | 贺夫人 | 弑杀其父 | |||
阳平王 | 大王夫人 | - | |||
河南王 | 王夫人 | - | |||
拓跋脩 | 河间王 | 不详 | - | ||
拓跋处文 | 长乐王 | - | |||
拓跋连 | 广平王 | 段夫人 | - | ||
拓跋黎 | 京兆王 | - | |||
魏明元帝 拓跋嗣 | 乐平王 | 大慕容夫人 | 谥号戾 | ||
拓跋弥 | 安定王 | 不详 | 谥号殇 | ||
乐安王 | 慕容夫人 | 谥号宣 | |||
永昌王 | 尹夫人 | 谥号庄 | |||
拓跋崇 | 建宁王 | 不详 | - | ||
新兴王 | - | ||||
魏太武帝 | 拓跋伏罗 | 晋王 | 越椒房 | - | |
拓跋翰 | 东平王 | 舒椒房 | - | ||
拓跋谭 | 临淮王 | 弗椒房 | - | ||
拓跋建 | 广阳王 | 伏椒房 | - | ||
吴王→南安王 | 闾左昭仪 | 曾僭越称帝,谥号隐 | |||
魏文成帝 | 拓跋长乐 | 安乐王 | 李夫人 | 谥号厉 | |
广川王 | 曹夫人 | 谥号庄 | |||
拓跋简 | 齐郡王 | 沮渠夫人 | 谥号顺 | ||
拓跋若 | 河间王 | 乙夫人 | 谥号孝 | ||
安丰王 | 悦夫人 | 谥号匡 | |||
拓跋安平 | 韩王 | 玄夫人 | 谥号哀 | ||
魏献文帝 | 咸阳王 | 封昭仪 | - | ||
赵郡王 | 韩贵人 | 谥号灵 | |||
元羽 | 广陵王 | 孟椒房 | 谥号惠 | ||
元雍 | 高阳王 | 韩贵人 | 谥号文穆 | ||
彭城王 | 潘贵人 | 谥号武宣 | |||
北海王 | 高椒房 | 谥号平 | |||
魏孝文帝 元宏 | 京兆王 | 袁贵人 | 被其子西魏文皇帝元宝炬追封为文景皇帝 | ||
元怿 | 清河王 | 罗夫人 | 其孙为魏孝静帝元善见 | ||
广平王 | 文昭皇后 高照容 | ||||
元悦 | 汝南王 | 罗夫人 | 谥号文宣 | ||
北周 | 北周文帝 宇文泰 | 齐王 | 达步干氏 | 谥号炀 | |
卫王 | 文宣皇后 叱奴氏 | 武帝宇文邕同母弟;谥号剌 | |||
宇文招 | 赵王 | 王氏 | 谥号僭 | ||
宇文俭 | 谯王 | 权白女 | 谥号孝 | ||
宇文纯 | 陈王 | 不详 | 谥号惑 | ||
宇文盛 | 越王 | 谥号野 | |||
宇文达 | 代王 | 张女毕 | 谥号奰 | ||
宇文逌 | 滕王 | 不详 | 谥号闻 | ||
北齐 | 齐神武帝 高欢 | 永安王 | 王氏 | 谥号简平 | |
平阳王 | 穆氏 | 谥号靖翼 | |||
高浟 | 彭城王 | 大尔朱氏 | 谥号景思 | ||
高演 | 常山王 | 武明皇后 娄昭君 | 即齐孝昭帝;高澄、高洋同母弟 | ||
上党王 | 韩智辉 | 谥号刚肃 | |||
襄城王 | 武明皇后 娄昭君 | 谥号景烈 | |||
长广王 | 即齐武成帝 | ||||
任城王 | 小尔朱氏 | - | |||
高湜 | 高阳王 | 谥号康穆 | |||
博陵王 | 武明皇后 娄昭君 | 谥号文简 | |||
华山王 | 大尔朱氏 | - | |||
冯翊王 | 谥号文昭 | ||||
汉阳王 | 冯娘 | 谥号敬怀 | |||
隋朝 | 隋文帝 杨坚 | 杨勇 | 太子→房陵王 | 文献皇后 独孤伽罗 | 追封 |
晋王→太子 | 即隋炀帝 | ||||
秦王 | 谥号孝 | ||||
杨秀 | 越王→蜀王 | 为宇文化及所杀 | |||
汉王 | 为宇文化及所杀 | ||||
隋炀帝 杨广 | 齐王 | 萧皇后 | 元德太子杨昭同母弟 | ||
杨杲 | 赵王 | 萧嫔 | 江都兵变遇害 | ||
唐朝 | 唐高祖 李渊 | 李建成 | 太子→息隐王→隐太子 | 太穆皇后 窦氏 | 玄武门之变遇害 |
李世民 | 秦王→太子 | 即唐太宗 | |||
李玄霸 | 卫王 | 早逝,谥号怀 | |||
李元吉 | 齐王→海陵郡王→巢剌王 | 玄武门之变遇害 | |||
李智云 | 楚王 | 万贵妃 | 谥号哀 | ||
李元景 | 荆王 | 莫嫔 莫丽芳 | - | ||
汉王 | 孙嫔 | - | |||
酆王 | 尹德妃 | - | |||
周王 | 张氏 | - | |||
徐王 | 郭婕妤 | - | |||
韩王 | 宇文昭仪 | - | |||
彭王 | 王才人 | - | |||
李元懿 | 郑王 | 宝林 张宠则 | - | ||
霍王 | 张美人 | - | |||
李凤 | 虢王 | 杨美人 | - | ||
李元庆 | 道王 | 刘婕妤 | - | ||
邓王 | 崔嫔 | - | |||
李元名 | 舒王 | 小杨嫔 | - | ||
鲁王 | 宇文昭仪 | - | |||
江王 | 杨嫔 | - | |||
李元晓 | 密王 | 鲁才人 | - | ||
滕王 | 柳宝林 | - | |||
唐太宗 李世民 | 李承乾 | 太子→恒山王 | 文德皇后 长孙氏 | 追赠恒山王,唐高宗同母兄 | |
李宽 | 楚王 | 不详 | 追封 | ||
李恪 | 吴王 | 杨妃 | - | ||
李泰 | 魏王→濮王 | 文德皇后 长孙氏 | 唐高宗同母兄 | ||
李祐 | 齐王→庶人 | 阴妃 | - | ||
李愔 | 蜀王 | 杨妃 | - | ||
蒋王 | 王氏 | - | |||
越王 | 燕德妃 | - | |||
李治 | 晋王→太子 | 文德皇后 长孙氏 | 即唐高宗 | ||
李慎 | 纪王 | 韦贵妃 | - | ||
李嚣 | 江王 | 燕德妃 | - | ||
李简 | 代王 | 不详 | - | ||
赵王 | 杨贵妃 | - | |||
曹王 | 杨氏 | - | |||
唐高宗 李治 | 燕王 | 宫人刘氏 | - | ||
李孝 | 原王 | 宫人郑氏 | - | ||
李上金 | 泽王 | 宫人杨氏 | - | ||
李素节 | 许王 | 萧淑妃 | - | ||
李弘 | 代王→太子 | 追封孝敬皇帝 | |||
李贤 | 潞王→雍王→太子→庶人 | 追封章怀太子 | |||
周王→英王→太子 | 即唐中宗 | ||||
李旦 | 殷王→豫王→冀王→相王→豫王 | 即唐睿宗 | |||
清朝 | 清太宗 皇太极 | 爱新觉罗·舒尔哈齐 | 和硕亲王 | 宣皇后 喜塔腊·额穆齐 | 谥号庄,清显祖塔克世第三子,努尔哈赤同母弟,追封 |
爱新觉罗·代善 | 和硕礼亲王 | 元妃 佟佳·哈哈纳扎青 | 谥号烈,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世袭罔替,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 ||
和硕英亲王 | 大妃 乌拉那拉·阿巴亥 |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被革爵 | |||
和硕睿亲王 | 谥号忠,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世袭罔替,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清初摄政王 | ||||
和硕豫亲王 | 谥号通,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世袭罔替,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 ||||
和硕成亲王 | 嫡福晋李佳氏 | 礼亲王代善长子,皇太极侄子;被革爵,后被追封为多罗克勤郡王,世袭罔替,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 |||
和硕颖亲王 | 继福晋 叶赫纳喇氏 | 谥号毅,追封;礼亲王代善第三子,皇太极侄子;其子袭爵为多罗顺承郡王,世袭罔替,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 |||
和硕郑亲王 | 五娶福晋 乌拉那拉·滹奈 | 谥号献,舒尔哈齐第六子,皇太极堂弟;世袭罔替,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清初辅政王 | |||
和硕肃亲王 | 继妃乌拉那拉氏 | 谥号武,皇太极长子;世袭罔替,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 |||
爱新觉罗·硕塞 | 和硕承泽亲王 | 侧妃 叶赫那拉氏 | 谥号裕,皇太极第五子,后代袭爵为庄亲王;世袭罔替,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 ||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 | 和硕襄亲王 | 懿靖大贵妃 博尔济吉特·娜木钟 | 谥号昭,皇太极第十一子 | ||
清世祖 福临 | 和硕敬谨亲王 | 不详 | 谥号庄,努尔哈赤之孙,广略贝勒褚英第三子 | ||
和硕端重亲王 | 谥号定,努尔哈赤之孙,饶余敏郡王阿巴泰第三子;追被革爵 | ||||
爱新觉罗·岳乐 | 和硕安亲王 | 谥号和,努尔哈赤之孙,饶余敏郡王阿巴泰第四子;追降爵为郡王 | |||
爱新觉罗·福全 | 和硕裕亲王 | 宁悫妃董鄂氏 | 谥号宪,福临次子 | ||
未命名 | 和硕荣亲王 | 孝献皇后 董鄂氏 | 追封,福临第四子 | ||
爱新觉罗·常宁 | 和硕恭亲王 | 庶妃陈氏 (陈图塞尔福晋) | 福临第五子 | ||
爱新觉罗·隆禧 | 和硕纯亲王 | 庶妃钮氏 | 谥号靖,福临第七子 | ||
清圣祖 玄烨 | 爱新觉罗·胤礽 | 太子→和硕理密亲王 | 孝诚仁皇后 赫舍里氏 | 经两立两废,逝后追封亲王 | |
和硕诚亲王 | 荣妃 马佳·吉鼐 | 后被降爵为郡王 | |||
爱新觉罗·胤禛 | 和硕雍亲王 | 孝恭仁皇后 乌雅·玛琭 | 即清世宗 | ||
爱新觉罗·胤祺 | 和硕恒亲王 | 宜妃 郭络罗·纳兰珠 | 谥号温 | ||
爱新觉罗·胤祐 | 和硕淳亲王 | 成妃戴佳氏 | 谥号度 | ||
爱新觉罗·胤禩 | 和硕廉亲王 | 良妃 觉禅·双姐 | 被革去宗籍 | ||
爱新觉罗·胤祹 | 和硕履亲王 | 定妃 万琉哈·妞妞 | 谥号懿 | ||
爱新觉罗·胤祥 | 和硕怡亲王 | 敬敏皇贵妃 章佳氏 | 谥号贤,爵位世袭罔替 | ||
和硕庄亲王 | 顺懿密妃王氏 | 谥号恪,出继庄亲王,爵位世袭罔替 | |||
爱新觉罗·胤礼 | 和硕果亲王 | 纯裕勤妃陈氏 | 谥号毅 | ||
爱新觉罗·胤祕 | 和硕諴亲王 | 穆嫔陈氏 | 谥号恪 | ||
清世宗 胤禛 | 爱新觉罗·弘晖 | 和硕端亲王 | 孝敬宪皇后 乌拉那拉氏 | 追封 | |
和硕宝亲王 | 孝圣宪皇后 钮祜禄氏 | 即清高宗 | |||
和硕和亲王 | 纯懿皇贵妃 耿氏 | 谥号恭 | |||
爱新觉罗·弘曕 | 和硕果亲王 | 谦妃刘氏 | 出继果亲王胤礼,后被降为郡王 | ||
清高宗 弘历 | 爱新觉罗·永璜 | 和硕定亲王 | 哲悯皇贵妃 噶哈里富察氏 | 追封,谥号安 | |
爱新觉罗·永珹 | 和硕履亲王 | 淑嘉皇贵妃 金佳氏 | 过继爱新觉罗·胤裪,追封,谥号端 | ||
爱新觉罗·永琪 | 和硕荣亲王 | 愉贵妃 珂里叶特氏 | 谥号纯 | ||
爱新觉罗·永瑢 | 和硕质亲王 | 纯惠皇贵妃 苏佳氏 | 谥号庄 | ||
爱新觉罗·永琮 | 和硕哲亲王 | 孝贤纯皇后 沙济富察氏 | 追封,端慧太子永琏同母弟 | ||
爱新觉罗·永璇 | 和硕仪亲王 | 淑嘉皇贵妃 金佳氏 | 谥号慎 | ||
爱新觉罗·永瑆 | 和硕成亲王 | 谥号哲 | |||
和硕嘉亲王 | 孝仪纯皇后 魏佳氏 | 即清仁宗 | |||
爱新觉罗·永璘 | 和硕庆亲王 | 谥号僖 | |||
清仁宗 颙琰 | 和硕智亲王 | 孝淑睿皇后 喜塔腊氏 | 即清宣宗 | ||
爱新觉罗·绵恺 | 和硕惇亲王 | 孝和睿皇后 钮祜禄氏 | 谥号恪 | ||
爱新觉罗·绵忻 | 和硕瑞亲王 | 谥号怀 | |||
爱新觉罗·绵愉 | 和硕惠亲王 | 恭顺皇贵妃 钮祜禄氏 | 谥号端 | ||
清宣宗 旻宁 | 爱新觉罗·奕誴 | 和硕惇亲王 | 祥妃钮祜禄氏 | 谥号勤 | |
爱新觉罗·奕䜣 | 和硕恭亲王 | 孝静成皇后 博尔济吉特氏 | 谥号忠 | ||
爱新觉罗·奕譞 | 和硕醇亲王 | 庄顺皇贵妃 乌雅氏 | 谥号贤;光绪帝生父,宣统帝祖父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